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l0期 Science and Technol科技管理研究 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6 N。厶uuu l u‘. 10文章编号:1000—7695(2006)10—0129—0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 程勉中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问题是如何克服成果转化系统中存在的“系统失效”。本文通过对系统失 效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应从科研投入动力机制、科技评价利益机制、“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方 面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失效;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3ll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扩展,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 1,3%,不及美国研发费用总额的2%。有数据表明,目前 当代高校必须关心的课题,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我国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 化是高校走向社会中心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 列第24位,这与我国研发投入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目前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 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 应清醒地看到高校在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为国民经 发达国家手里,欧盟提出到2010年将研究开发经费占GDP 济建设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科技成果转化率较 的比重提高到3%,韩国提出到2025年研发经费占GDP的 低,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较少,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的竞 比重提高到4%。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 争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科技 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目标, 成果转化工作仍较薄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 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到2010年是2%, 程,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还存在着“系统失 到2020年达到2.5%以上。R&D经费投入偏低,使科研经 效”问题,这种“系统失效”集中反映在科技、教育与经 费只能像撒胡椒面,科研项目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导 济的脱节上,具体则主要表现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联 致重大项目难以完成,大量科技成果不成熟,难以商品化、 系和知识流动不足,“短期化”、“离散化”等问题一直困 产业化。可以说,资金短缺仍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 扰着产学研联合的发展。要弄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寻 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找解决途径,我们可以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系统失 (2)投入主体和渠道不畅 效和机制创新的角度人手来进行探析。 从R&D经费来源方面看,我国投入的主体和渠道不 l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分析 畅,科技投入缺乏社会化的投资主体和渠道,尤其是缺乏 大型企业的有效介入和风险投资的有效形成与运作,科技 1.1投入机制存在缺陷 投入偏重于政府。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科研模式单一造成 科技成果转化由于涉及到二次开发、中试、小规模生 的。科学研究有两种模式:一是供应模式(Supply—side), 产等环节,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巨大,风险大,从目前高 即是科研机构决定研究项目,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取得成 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看,投入机制上的障碍主要有 果后再寻找渠道将成果提供给企业;二是需求模式(De. 以下方面: mand—side),即是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发展战略向科 (1)R&D经费投入不足 研机构提出项目,提供经费,科研机构取得的成果直接流 科技经费,特别是R&D经费投入的多少,不仅反映一 向企业。供应模式的弊端在日本政府干扰数字技术的发展 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且体现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科技事业 过程中有过造成战略导向失误的严重教训。80年代日本在 的支持程度。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研发经费占GDP不到 研制开发高清晰度电视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政府 1%的国家缺乏创新能力,在1%一2%才会有所作为,大于 认为这项工作应该以模拟技术为基础,而美国企业则绕开 2%的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从世界范围的科技投入来看, 高清晰度电视而转向数字电视,从而将日本制造商远远地 我国的R&D/GDP居发展中国家的中下水平。发达国家 抛在了后边,许多人认为日本官僚机构的干扰和判断失误 R&D/GDP投入比率一般在2%,并且在向3%一4%方向发 延误了日本涉足数字世界的步伐。我国的科研模式至今还 展;我国2005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 未能取得根本性转变,在科研重点转向时,政府仍将经费 收稿日期:2006—03—2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研究》(05SJD88001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O 程勉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 (2)缺少科学的定价原则 科技成果定价一直是技术交易中的难点问题,是影响 大量转向应用开发研究课题,而在把高校教师推向社会迫 使他们到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方面则重视不够;同时,政府 对企业科技投入也缺乏有效约束,企业科技投入没有保障, 即使高校进入企业,科技合作也难以展开。在发达国家, 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都很重视R&D的投入,他们是R&D 活动的主要投资者,国家投入的比例较小。 (3)风险投资资金匮乏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且周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 程序。在现实工作中,最使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头痛 的问题是科技成果转让费的兑现。技术商品只有在成果得 到充分推广应用后其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而我国至今 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技术评介指标体系,技术价值难以客 观评估;同时,科研本身是一种探索性的劳动,具有较高 长的活动,这就决定了难以从常规的商业渠道获得足够的 资金支持。对于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 实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出于安全性的原因,对一些转 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不 够;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 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另外,政府资金对科技成果 转化的投入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能否有风险投资资金 的风险性,研究一旦失败,其付出的劳动不但分文不值, 由此而支付的研究费用也将:)己法收回。因此,技术成果的 转让不能简单地以成本来确定其转让价格,尤其是对技术 难度大、风险大的项目,其转让价格必须考虑到研制时的 风险因素。 (3)与企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矛盾 高校与企业合作伊始就有一个利益分配问题,经济利 益分配上的矛盾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严重障碍。我 国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还不到营业收入的1%,而外国 介入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中试、商品化和产业化活动, 是成果能否转化成功的重要环节。美国风险资本由1990年 的37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500亿美元,2000年又激增 到1 030亿美元,为美国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企业的蓬 勃发展注入了催化剂。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机构缺乏,风险 投资基金规模小,创新类公司由于资金匮乏缺少发展空间 与经营活力,这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障碍。 跨国公司却普遍达到3%一5%甚至10%以上。统计资料表 明,以成果为中介的合作,每项成果转让费平均为3万元, 学校实际得到的不足2万元,后者低于科研平均投入;以 项目为中介的合作,研究阶段的费用(不包括教师的工资) 由企业支付,成果取得效益后学校基本上得不到利润,普 遍感到吃亏,而企业则认为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十分巨大, (4)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系统在为创新主体提供知 识或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影响企业从高等学 校或研究开发机构获取科技成果的因素中,“缺乏有关高校 若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任一环节出差错,人、财、物 投入将付诸东流,所以认为自己在利益分配上占绝对优势 是理所当然的。 1.3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或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的信息”居于首位,信息的缺乏 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科 技成果中介服务从无到有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些中介 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结构不健全,提供信息服务不及 (1)高校内部缺乏激励机制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后,大部分高校的科研 管理工作还没有完成相应的转制,仍然延续了计划体制下 的管理办法。比如,在科研立项上,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 时或缺乏准确性,而且中介方的地位及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无论从数量和功能上我国中介服务及其机构都远远不能适 应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要。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过 程Et益依靠中介服务体系提供各种服务的情况下,我国的 科技成果中介服务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高校科 技成果的转化。 1.2利益机制存在缺陷 门下达课题指南或招标课题,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申 请,把每年争取的科研经费作为工作的主要业绩,只要发 表了文章、结了题、进行了成果登记,科研人员就可以晋 升、计算工作量等,学校就可以统计有多少科研成果,而 对成果是否申请专利、是否产生了经济效益却没有什么要 求,也没有把这些指标作为晋升、评奖、计算工作量的条 (1)观念滞后造成市场价值缺失 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只注 重追求理论价值,不注重成果的实用价值。由于体制原因,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 件之一,因此在高校形成了重学术、轻市场的评价和奖励 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人员主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 积极性难以提高。 (2)忽视知识产权的激励功能 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措施不力。对于知识产权人职务成 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归单位所有,发明人享有的除发明人 的署名权及以署名为基础的名誉权外,作为个人利益的主 要是接受奖励的权利;而高校目前规定的奖金、转让费提 少、发表论文数量、参与人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 和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仅体现了科技成果的“学术 价值”,忽略了“技术与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不是面 向市场需要,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与市场 实际脱节的研究。市场价值的缺失造成科技成果的有效供 给不足,科研的低水平重复,出现“滞销”现象。从企业 方面来说,科技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相当多的企业 发展生产还是依靠外延扩大来支撑,尚未意识到主动吸收 科技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成比例偏低,且发明人无权与单位协商此事。这往往使知 识产权人感到智力劳动的价值未得到应有的承认,从而挫 伤了他们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其后果是造成了知 识产权的大量流失,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 提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程勉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 l3l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动力机制、 国内较为成功的例子是高校与政府联合建立科技开发风险 基金,这不失为一种双赢策略。要在保证国家财政拨款稳 步增长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逐步促进社会对科技研发经 费的投入,形成财政拨款、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风 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动力机制是机制创新的根本,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直接动 力源的作用,并在利益与激励的有效作用下产生更加强烈 的转化动力,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有效运行。 2.1科研投入动力机制的创新 (1)建立企业主体型的R&D经费投入机制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 究,再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或商品化,投入经费不断增加, 大致为1:10:100,主体也从高等学校转变为企业。国家必须 集中财力支持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性、共性的技术开发,不 可能投入技术创新所需的所有经费。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载 体的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R&D投入的主 体,这已为世界技术创新的发展史所证明。1960—1995年, 美国政府的R&D经费投入从64、5%下降为35、5%,而企业 的R&D经费却从1960年的33、4%上升到1995年的59%, 在这过程中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从10%提高到80%。目 前中小企业已成为美国国家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其研发 经费已上升到占美国研发总支出的70%;德国、英国、Et 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韩国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这 表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企业R&D经费占R&D 总经费的比例增加而提高,也说明了企业主体型R&D经费 投入机制是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机制。 (2)建立“市场一项目”型的源头创新机制 由政府提供经费的纵向课题,重点考虑的是课题的科 学前沿性,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成果 产业化很少关心,如果高校的科研经费是来自于企业的投 入,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在科研立项时,变过去的末端机 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有关企 业的结合,让产业界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 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服务于社 会。事实上,这种“市场一项目”投入方式的科技成果转 化成功率较高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横向课题的研究会 获得更多的财力支持,它的转化也将更容易实现,因为企 业对市场的需求规律较为熟悉,一旦看准的项目,研究和 开发价值很大。科研工作针对性很强,产品开发既着眼于 市场需要,又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则科研成果成熟度高, 较为切合实际。 (3)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融资机制 首先,要建立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 评估程序,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其次, 要通过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融资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组合 投资和联合投资的策略,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再有, 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政府的政策扶持是 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 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向,调动投资者从 事风险投资;同时,要制定和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与法规。 险投资资金融通渠道,同时积极吸引民间和海外资金,建 立多渠道、多层次的风险投资的投融资市场体系,大幅度 提高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 (4)建立市场化的科研成果推广服务机制 我国目前组织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服务机构少,且 大多方式方法陈旧,中介作用较弱,政府对此应进行扶持 和引导,发展和规范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降低转化交易 费用,加快科技和经济的中介机构建设,积极提供多种服 务与交易方式,以利于加速成果转化。科研成果交易服务 机构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如可以通过拍卖 让市场为高科技成果标价,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而且也 是阻碍成果转化的“谁来为科技成果标价”的问题。中介 服务体系建设应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类型和特点提供各 种服务,国家要注重发展高水平、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企业, 并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的专业化咨询公司。随着网络的高 速发展,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上咨询和网上贸易市场,从 而实现中介服务的虚拟化。 2.2科技评价利益机制的创新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能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 行为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标准,引导、激励和保障转化市 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高 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1)建立以经济评价为主体的成果评价机制 在应用研究领域,国家虽然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成果 评价标准,但在评价中主要注重于评价成果完成的水平, 而对该成果技术的成熟性或工业化程度则缺乏应有的评价, 因而对成果的评价不能反映出成果实际应用的可能性。科 技成果的完成不能作为评价的终值,而应将其顺延到科技 成果产业化之后。除基础研究课题外,要改变以往把开鉴 定会、发表论文作为项目完成最终阶段的做法,要以科技 成果在市场反映状况好坏为标准,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制的一个子系 统,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子,必须 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国家可以设立成果 转化基金专项奖,根据科技成果同等转化的速度、效益等 指标,给研究者、评审者、推广者和使用者一定的奖励。 (2)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主 要应包括成果价值、市场需求性、经济效益、环境与社会 效益四个基本指标,反映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 总体概貌。其中评估成果价值最为核心的是对技术潜在获 利能力的衡量,它是固化在技术中的创造力的体现,是技 术商品的本质特征。 (3)规范科技成果的社会评价机构 社会评价机构要体现独立原则和在技术、市场领域的 (下转第134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34 叶儒霏等:医科院校成果转化现状的思考 的一个”瓶颈”得以解决,使得生物医药的上中下游技术 使命感、道德修养、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 术与工艺,缩短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3)加强境外合作。目前国内的科技资源有限,而生 [1]王英.中国医药技术进步的跨越战略[J].中国药房,1999, 物制药是目前国际合作投资的的热点,政府部门要有目的 l0(2). 地引导高校开展对外招商和技术交流合作,探索科研成果 [2]陈劲.制约产业研究开发——全球高标准以及我国的对策 向招商项目、技术交流项目转化的方式和途径,建立起高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5). 校与境外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投资机构互传信息、资源共 [3]金泉源.加强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D].沈阳 享、定期沟通往来的渠道,加快医科科技成果的转化。 药科大学,2001. (4)提高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内的科技人 作者简介:叶儒霏(1974一),女,广东梅州人,硕士,助理研究 员在与企业合作时普遍缺少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竞争意识, 员。 高校管理部门应当采取不同的宣传渠道如邀请政府主管部 门、风险投资公司、名牌生物制药公司、专利管理局、律 (本文责编:廖政权) 师事务所等来校召开讲座,提高科研人员促进成果转化的 (上接第131页) 的法律性和持久性又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高校科技成 权威性,机构中的人员组成应以一批高素质,懂经济、法 果转化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持久动力。因而, 律与技术,了解市场和善于经营的队伍作为基础,组织各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要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必须 领域专家分别对科技成果进行全面、科学、公正、权威的 采取措施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应特别重视完善知识产权制 论证、评估,对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未来市场的前景 度体系。 预测、产业化过程分析、投资风险及回报等做出有份量、 有价值的论证评估报告。 参考文献: 2.3 “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创新 [1]樊哲高.找准“金钥匙”抢占制高点[EB/OL],http:// 当创新的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创新者不能从自己的 www,cena.com,en/htm/Artiele—detail.asp?id:18324, 创新劳动中获利,其创新的热情必然大大减退。知识产权 2006—03—07. 是一种智力成果权,它是人类通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所获 [2]钱俊生.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读本[M].北京: 得的成果,并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9,15,27. 知识产权制度是保证技术创新成果权利化、资本化、商品 [3]李正风.中国科技系统中的“系统失效”及其解决初探[J]. 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其本质是把智力成果当作财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4):19. 产来保护,以国家法律形式赋予知识产品所有者或创造者 [4]肖勤福.自主创新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N].中国青年报, 2005,12,04(2), :{,l=一定期限内对知识产品排他的专有独占权,使产权人在 [5]范保群.美国研究发展经费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J],自然辩 一定期限内独占市场经济利润,从而有利于产权人从利润 证法通讯,1998(2):29. 中提取用于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再投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6]俞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提高技术和资本的效益。知识产权制度能够极大地激励科 (社科版),2000(6):4l, 研人员和创造发明者向社会推广应用其成果的积极性,这 [7]陈希.清华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探索[J].清华大学 也就是知识产权制度培育知识产权意识从而使科技成果商 教育研究,2000(1):68, 业化的激励功能。 [8]陈淑祥,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经济学思考[J].重庆商学院学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知识产权的激励下能极大地 报,2002(4):86.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 [9]杨廷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 制定了贝一道勒德案,这个法案主要涉及了技术转移中的 产业,2003(9):4O, 知识产权问题,允许大学等非盈利组织对由联邦政府资助 [1O]杨京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8):124. 的科研项目得到的创新成果选择持有权。一旦选择持有所 [11]The Bayh—Dole Act.A Guide to the Law and Implementing Reg・ 有权,大学可在规定时间内为其选择持有的发明申请专利, ulations[J].The National Research Administrator ̄Resources. 通过发放专利许可获得特许费收入,收入的三分之一分配 给发明人,三分之一给发明人所在系,剩余的三分之一在 作者简介:程勉中(1954一),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党委宣 发明人所在的学院和学校之间分配。实践证明,产权激励 传部部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因为它将人们的创 新活动与物质利益挂钩,使创新有了强大动力;同时产权 (本文责编:陈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