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如何
有效教育“个别孩子”
重庆彭水县靛水街道火石小学 彭小燕
摘 要: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他们不仅影响其他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阻碍班级这艘大船
航行的小礁岛。在幼儿教育中针对这些“个别孩子”,这些特殊的群体,在引导、教育这些个别孩子时我觉得可以从全方面的了解孩子、寻找问题的根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等方面去尝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有效;改变;个别孩子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个别孩子”指的是孩子在性格、行为方面有一些不良表现的孩子。在幼儿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很特别的孩子,他们有的性格任性、爱发脾气;有的爱说谎、喜欢乱拿别人东西;还有的喜欢打架。这些班级上的个别孩子,使我感到非常的头疼,他们不但影响了同伴之间的和谐,影响着老师对班级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这些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好,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多走进个别孩子,根据孩子所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措施及时引导、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引领孩子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找到那把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全方面的了解孩子,寻找问题的根源
要教育好孩子,就得走进孩子的生活,全方面的了解孩子,寻找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而进行相应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随时注意观察个别孩子的行为特点,及时引导、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行为的健康发展。如我班的赵于杭就是个任性、爱哭,易发脾气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只要老师和小朋友们对她稍有脸色和眼神不对,她就会乱发脾气,甚至硬着头皮提着书包走人。与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她总是无缘无故的推打小朋友,故意损坏他人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在幼儿园经常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以外,我决定对孩子进行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弄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在哪里,通过和家长沟通才知道,原来赵于杭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赵于杭从小就被爸爸妈妈送到外婆家。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她,在外婆的娇生惯养下,为所欲为,听不得别人说她半个“不”字儿,成为一个任性、爱发脾气的孩子。从外婆家接回来,她的妈妈见她有许多的坏毛病,就想急于改正她。然而她却屡教不改,妈妈一急之下,便强制要求孩子听从,于是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却一时不能接受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便产生了反抗、任性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立刻和家长进行了联系,要求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急于求成。在学校我也经常与她交流,在交谈中逐步提高她对自身不良行为的认识,并对她的任性行为进行了及时的引导。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提高了对自己任性行为的认识,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任性行为,
文章编号:1002-1221(2018)09-0021-02一学期下来她进步也很快。
二、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教学中只有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给孩子以帮助,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孩子们从心底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愿意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我班的王婷婷就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在班上总是孤单一人,从没听到她说过一句话,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放学后就赖在学校不回家,早上到校不进教室,什么事情都用哭来表现自己,脾气也很倔强,不听老师的劝导,很多的时候我觉得她都是无可救药,使劲千方百计,对她来说也是无动于衷,觉得他就是朽木不可雕也。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单亲留守孩子,刚生下她,妈妈就生病去世了,爸爸外出打工,是一个跟随爷爷一起生活的孩子。年老的爷爷,对孩子仅仅就只管管吃喝而已,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少,导致了孩子不爱说话,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说出来,遇到困难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只知道有哭来表达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关注王婷婷在一切活动中的表现,只要她有一点的进步和表现优秀的地方,我都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大声地鼓励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使她从心底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课下我也经常和她谈心,和她做朋友,增加与她的个别交流,让她大胆地说出自己心里的一些想法,对她的一些想法和不好的行为及时给予指正,促进良好行为的健康发展。
三、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合理台阶
尊重不仅是一种与人相处之道,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对于班上那些问题孩子来说,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有表现不好的地方,家长和教师们总是喜欢训斥孩子,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应该学会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耐心地引导孩子,努力帮孩子寻找一个愿意改正错误的合理台阶,让孩子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促进自身不良行为的转变。如当孩子在学习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得很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说:“你表现得真棒!”当孩子乱拿别人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也许你只是想拿来玩玩”。当孩子打架时我们可以说:“也许你不是故意的!”给孩子寻找一个愿意改正错误的合理台阶,只有这样做,孩子才知道老师是在诚心帮助他们,从心底愿
2018年9月上半月刊
· 21 ·
“家校结合”共育桃李
重庆酉阳县大溪镇中心小学校 张玉英
孩子,就像一棵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小树。东风吹来,
它向西弯腰;西风吹来,它向东弯腰。很显然,只有在它周围的力量达到平衡时,它才能够一直向上,茁壮成长,才能长成栋梁之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像“东风”和“西风”,只有两者共同作用于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管这样,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在校园的追赶、打闹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走出校门,乱扔垃圾、购买小摊贩的食物的孩子频频出现。我想,除了我们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之外,家长也应该配合教师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及时纠正他,并从这方面教育孩子,以身作则,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样一定会更易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校结合,给予孩子正能量
孩子们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做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爱国、爱家、诚信友善、有同情心、大公无私……
那么,孩子们在家里是否也受到同样的教育呢?综合分析现在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扪心自问,家长们在这方面花过多少心思教育过自己的孩子呢?更有甚者,不光不教育孩子,还用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孩子。学校组织募捐活动,有的家长说,我还想别人为我捐点钱呢!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总是找别人孩子的毛病,或是怂恿孩子去报复……类似这样的不良影响还有很多,我就曾经亲眼看见了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那是发生在一个暑假里的一件事。我从商场出来,天忽然下起了大雨,人们都在街边避雨。站在我旁边的是一对母子,孩子大约八九岁。孩子说:“妈,我捡到了一个手机。”母亲说:“拿来看一下。”孩子把手机给了母亲,母亲看了看说:“那是该你发财噻!”听到这位母亲的话,我愣住了……在这个孩子身上,老师赋予孩子正能量——拾金不昧,已经被这位母亲的言行彻底抹杀了。相反,如果那位母亲能对孩子说,要注意接听电话,失主会打来的。那么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将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身教胜于言教。由此可见,只有学校、家庭结合起来,共同赋予孩子正能量,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家校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那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周一至周四的家庭作业,孩子们完成较好,而周五至周日的作业普遍马虎。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放假后,孩子们离开老师的直接管理监管,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如果长期这样,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养成。
针对以上原因,孩子回到家,家长应继续加强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建议家长坚持每天抽一定时间检查孩子的作业,多与孩子交流,给予孩子鼓励或提一点建议。这样既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又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从而获得学习动力。老师每周有五天时间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家长只需要每天花少量的时间,就可以配合老师管理孩子的学习。希望家长能够每天都这样坚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孩子的未来。
教育孩子,是每位教育者和家长的责任。这是对孩子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让家校结合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会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个个成为优秀的社会建设者。
二、家校结合,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每天都在强调: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打架、骂人,不要买街边小摊贩卖的食物,不要在公共场所追赶打闹,爱护公共财物等等。尽
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四、经常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主题教育活动是班级管理、孩子成长的强力剂。教师应多组织、开展一些陶冶孩子情操、培养孩子品行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针对对于任性的孩子,可设计主题活动“我长大了”,在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讲述,让孩子知道,我已经长大了,就更应该听老师的话,让他们在行为的比较中,体会到原来我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把它改过来。针对喜欢说谎话的孩子,可开展“说谎的孩子最可怕”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故事《晶晶与鳄鱼》《华盛顿与樱桃树》《黄鼠狼找快乐》等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 22 ·
2018年9月上半月刊
让孩子意识到说谎不仅是不对的,还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
任,失去朋友,是会被人瞧不起的。针对爱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可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和布娃娃的对话”和“黑猫警察与小偷”,让孩子知道随便乱拿别人东西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对的,不能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通过坚持不断地开展这些活动,提高了个别孩子对自身行为的认识,愿意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孩子行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当我们面对这些特殊的个别孩子时,只要我们多走进孩子的生活,全面深入的了解孩子,针对个别孩子的症状,耐心地进行引导、教育,就一定可以寻找到那把可以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钥匙,这些个别孩子也一定会走向我们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