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机修辞学理论看语用预设现象
王征
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07)
摘 要:预设不仅是语义、语用层面的语言现象,更是依靠语境和话语参与者对对方的心理、认知状态的相互假定,而被掌握并运用到话语的理解与生成之中去的一种修辞现象。肯尼斯・博克的认同说和五位一体理论可有效地阐释语用预设是一种修辞现象。
关键词:语用预设;认同说;五位一体理论;修辞
预设,即前提,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之一。它最早来自于哲学术语,并在语义学中加以讨论。语用预设引入了话语参与者和语境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而使预设具有了动态特性,拓展了语义学偏重真值的狭隘、物理学的研究视角。近年来,对预设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如对预设的理解方式有了新的认识———约束和适配;等等。
[5-9]
[1]
到最高种类的有意识的抽象化,都是修辞。
[11]255
基
于这样的特性,运用他的理论对语用预设的修辞现象进行阐释是适切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共性的东西。一 预设中潜在的“同一”性
博克的修辞学理论在古典修辞学的“劝说”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修辞的其它特点,扩展了修辞学的定义,大大超出了传统修辞定义的范围。古典修辞学的核心是“劝说”,博克的理论核心是“同一”。“劝说”是修辞功能的体现,具有工具和方法性,但它是有局限的。而“同一”则根植于哲学的思考,置修辞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之中。“同一”便是“同体”。人们通过与他人具有相同的语言,态度和姿态来达到统一,并进一步劝说。做到“同体”的前提是“分离”。因为只有个体的独立与分离的存在,修辞的“同一”性才有意义。利用符号的“同一”正是消除“分离”的手段。博克认为修辞动机无处不在。“劝说”的行为通常是有意识的,而“同一”则可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同一”是扎根于人类意识深层的动机,是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手段之一。博克提出了三种认同的方式:同情认同
(identificationbysympathy),对立认同(identificationbyantithesis)和误同(identificationbyinaccuracy)。
[12]
基于语料库的预设研究;
[10]
[2]
预设的语篇功能研究[3-4]
和从认知的角度看待预设指出预设使言语富有含
王德春,陈晨
蓄性,其规则原理被运用到择语等修辞方法,双关和委婉等修辞格。然而预设的修辞特性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广泛重视。
修辞学从功能出发,研究语言常式在语言运用中的价值及它们的变体。预设正是具有语言运用价值的语言常式,它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积极作用,是保证话语经济性、有效性、连贯性和突显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它应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按巴赫金的广义理解,修辞是语言的选择。预设也是选择,是将某些信息设定为双方共享的已知信息的选择,是表述还是不表述出来的选择,是用词和句式的选择。预设的选择是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选择达到最佳的交际修辞的效果,语言具有预设性,任何语言都会有预设的信息的存在。
肯尼斯・博克的动机修辞学理论有很深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根基,把语言和人性从根本上连接了起来。他认为一切活动,从一个人内部下意识的冲突,
①
同情认同强调了人们情感的共性。人们利用情感上的共性来赢得他人的好感,达到劝说的目的。对立
收稿日期:2008-03-24
作者简介:王 征,男,江苏苏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学。
74
王征:从动机修辞学理论看语用预设现象
认同通过拥有共同的对立面认同某一事物或情感,是短暂的动态的。误同是错误地将某种形象、行为或效果认同为自己的,其根源是作出认同的人没有真正理解认同的对象。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必须与受众相结合,因为一切修辞行为都是为了与受众同一。博克还指出劝说包含着选择、意愿。它针对的只是一个自由的人。只要人们必须做某些事情,修辞学就是多余的了。
Stalnaker
[14-15]
[13]
旧信息。说话者通过对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即运用预设触发语或语调和调核的选择来进行预设。受话者在应答时往往针对突显的信息而不是背景的、预设的信息,如:
Jill,wholostsomethingontheflightfromIthacatoNewYork,doesn’tliketotravelbytrain?
此句中的关系从句是背景,是预设,是旧信息。Jill是确定性描述,也是预设。liketo预设的是Jill
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共有场有过坐火车旅行的经历。这样的信息安排是说话者的选择。受话者的应答一般是:No,hedoesn’t.或者Yes,hereallylikesto.这句话的突显信息是Jill是否喜欢坐火车旅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者和受话者可以轻易地就交谈的话题达成共识,也就是默认了预设的,旧信息的成分。预设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表现出意义价值。选择预设的过程就是利用语言装置将信息内容表述出来的修辞过程。所谓的“价值”就是信息量。预设是加工信息,增加信息量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被受话者接受,更可以在相互认同预设信息的过程中使双方达到“同一”。
博克提出的三种认同方式在预设的形成和解释中同样有相应的状况。当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真正共享信息,共有场的形成先于话语形成之前,二者的“同一”应属于“同情认同”。当双方对预设的信息都持假定的态度,说话者假定受话者也会假定他所假定的信息,而受话者也了解说话者会假定他所假定的信息会被受话者认同,二者的“同一”便是“对立认同”了。这时共有场的形成是在交际开始之后,进行之中。例如:
A:ItisheardthatMarycriedallnight.Maybeherhusbandlovessomeoneelse.
B:Anyoneinthatsituationwouldactlikethat.A预设的玛丽哭了一整夜和她丈夫另有所爱都
[16]
(commonground)概念是对语用预设关系的社会心
理因素的较好诠释。共有场就是一组命题。它们被认为理所当然是真的,并且是对话的部分背景。当人们作出断言时,共有场就得到了拓展。共有场与语境的关系是此消彼长。增加一个命题到共有场中去等于剔除语境组合(contextset)中与命题不相符的部分。这样当共有场发展时,语境就缩减了。正是在这种共有场的增长和更新中,说话者和受话者逐渐达成对预设的共识,形成了“同体”,从而可以维持交际的顺畅。预设的“同一”———交际双方对共享知识的认定同样是建立在分离的基础之上。不同的会话参与者在相同的会话中,在背景假定上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说每个参与者在他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语境或对语境的表现方式。在成功的交际中,个体的语境具有极大的共性。这便是分离中达到的“同一”。
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强调的是说话者和受话
者之间存在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在语用预设的理解上主要表现为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数量准则体现在预设的使用,预设多少的选择上。预设哪部分信息,预设信息的量必须符合受话者及交谈时所要求的详尽程度。质量准则首先确定了说话者陈述或断言的真值性。预设的建构者必然要避免说出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或自己认为是缺乏证据的话。预设的阐释者认为建构者必然会遵守上述准则,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接受预设的真值性。这样的合作完全有助于双方在不言而喻的默契中形成“同一”。由于这样的合作准则根深蒂固,其实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对大多数的预设习以为常,根本不在意它们的存在。人们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同一”。
话语可以区分成背景(background)和前景(foreground)部分。前景部分是话语的主要信息,是
是非确定的信息。说话者A只是假定这些信息的存在。B的表达显然没有纠缠于预设的真值性,而是抛弃了对假定信息的质疑,直接认同了预设信息,并以此作为进一步交流的基础。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双方共同认同的对立面,是使双方走到一起的契机。
当说话者的假定信息并不预先存在于受话者的语境中,话语形成后该信息却也更新了共有场,达到了说话者所期待的效果,那便是“误同”。在这个过程中,受话者为了应付交际,往往会以自己的类似经验去套说话者的预设信息。虽然缺乏一致性,却也
75
受话者关注和应对的部分。按照信息结构的切分前景部分是信息焦点,是新信息。背景部分是预设,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总第62期)
没有丧失原有的效果。如:
A:Bill’ssisteriscomingheretospendhervacation.
B:Oh,really?Billmustbeveryhappy.
码研究只有建立在解码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地走向繁荣。预设的形成暗示着说话者的话语动机,但如果不考虑受话者的接受情况,最初的动机是得不到满足的。方法是工具性的,是形式。预设使用的方法是对调核,词语和句式的选择。目的是说话者通过预设所要达到的某一行为的个人目的。这些目的有时是公开的,有时是隐秘的。语用预设的目的性是显而易见的。如:
A:Dad,it’ssunnytoday.
B:Getyourselfpreparedandlet’sgotothezoo.
[20]
在这个简短的对话中,其实说话者A指的是Bill的姐姐,她是公司休假来的,主要目的是观光。
而说话者B由于对Bill的家庭情况不了解,不知道他有个姐姐在纽约,只知道她有个妹妹是教师,以为她是放暑假来此地的。二者的共有场在交际中得到了更新,但存在失误。他们完成了交际,却潜在着进一步交际失败的危险。
二 预设的戏剧情境说
博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阐明了人类使用符号的行为必然有五重视点:场面———环境的视点;行为———通过一种视点来表达的事物本身;执行者———事务的起源或有效的原因;方法———事务或行为的“怎么样”;目的———执行者的动机。任何区分于动物的生理性的运动的象征性的行为都有其动机根源,也都必然可以运用上述的五重视点来分析和解释行为的动机。只要有断言就有预设。相同的断言可以有不同的预设。相同的语句(sentence)可以有不同的话语(utterance)。话语含义的获得是依靠话语语境(utterancecontext)。语境是修辞现象的“土壤”,是
这是一个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对话。预设是如果天晴,父亲要带儿子去动物园玩。儿子顺利地通过预设简单而经济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对五种视角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20种的关系比。这些关系比可以用来考察形成预设的主导因素。如:
a.library.———Martin’sbookwasborrowedfromthe
———Howmanycopiesarethereinthelibrary?b.———Martin’sbookwasrecentlysoldinthebookstore.
———Oh,hisbookhasalreadygotpublished!a和b两个对话中都预设了马丁的书。但如果
不依靠语境,该预设是存在歧义的。究竟是马丁买的书,是马丁借的书,还是马丁写的书?运用行为———目的关系比可以比较恰当地阐释该预设。两个对话中,说话者的行为,使用的动词borrowed和sold清楚地指出了分别预设着马丁借的书和马丁写
修辞汲取“有机成分”规范地或变异地使用语言,追求与其修辞效果的基础。语境是修辞的生长空间、生长点。语境的适切度是修辞评价的重要原则。作为无所不在的修辞现象的预设,它的生成和解读都极大地依赖语境。语境是预设的参照系。预设参照语境中各元素的组合关系而具有意义。这些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可以被视为是博克的五位一体理论中五种视角的关系比。博克称自己的这一理论为“语言的哲学”。它可以揭示人类的动机根源。动机是情景的简略表达式。合构建不同的动机。
[19]
[11]273
[18][17]
的书。a对话中的说话者的目的是告诉受话者马丁拿的书是可以在图书馆找到的。因此受话者问有几份,他还能借到吗?b对话中的说话者的目的是告诉受话者马丁著的书已经上市,在市场上可以买到了。受话者对此表示惊叹,也许是惊叹速度,也许是表示终于出版了。这样,行为决定目的就帮助生成和阐释了预设,并消除了歧义。
戏剧五位一体理论的兴趣在于“内部”问题或“物质”问题。博克的结论是:动机的分配是一个诉诸的问题,这取决于一个人总的定势。
[11]273-274
五种视角之间的关系是
共存的,并体现了说话者的选择和决定。不同的组
对于预设而言,场景就是发话时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等。行为就是说话者所使用的动词,因为动词极大地体现着使用者的目的和动机,而事实动词(factiveverbs)等是预设触发语,是形成预设的手段。执行者是预设的发出者和解读者双方。修辞学的研究应该是表达研究和接受研究并重。修辞的编
76
预设
的过程隐含着动机性,体现着说话者的立场,态度和信念,更预示着在受话者身上要达到的个人目的。
预设是语言交际中伴随断言存在的现象。预设的修辞性特点折射着它的语篇功能和社会功能。以西方最经典的新修辞学理论———博克的动机修辞学
王征:从动机修辞学理论看语用预设现象
[9]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1):34-39.
[10]王德春,陈 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理论来阐释语用预设现象不仅可行,更是拓宽和加深了对该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对它的认识可以超越语用的范畴,更可以超越语句和语言本身的范畴。作为语言固有的伴随现象,它浸淫着人类的动机,反映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还建构着人类的语言和认知。对预设的修辞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VanderSandtR.PresuppositionProjectionasAnaphora
Resolution[J].JournalofSemantics,1992(9):333-377.
[2]Spenader,J.
Dialogue[A].
PresupposedPropositionsinaCorpusofInKeesvanDeemter&RodgerKibble.
Interpretation[C].
CSLI
社,2001:541.
[11]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
[12]鞠玉梅.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述评———关于修
辞的定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72-76.
[13]Burke,K.ARhetoricofMotives[M].NewYork:
GeorgeBraziller,Inc,1950:172.[14]Stalnaker,R.
Language[M].
Pragmatic.
InSemanticsofNatural
Eds.DonaldDavidsonandGilbert
Harman.Dordrecht:Reidel,1972.
[15]Stalnaker,R.PragmaticPresuppositionsInSemanticsand
Philosophy,eds.MiltonMunitzandPeterUnger[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74.
[16]童山东,吴礼权.阐释修辞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InformationSharing:ReferenceandPresuppositioninLanguageGenerationandPublications,2002.
[3]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M].苏州:苏州大学出
社,1998:12.
[17]李海鹰.论语境是修辞的生长点[J].烟台师范学院学
版社,2000.
[4]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2000
(3):25-30.
[5]Fillmore,C.G.FramesandSemanticsofUnderstanding[J].Quadernidisemantica,1985(6):222-253..[6]Fauconnier,G.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
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MA:theMITPress,1985.
[7]Fauconnier,G.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8]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
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and
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报,2001(1):94-9.[18]Burke,K.
-63.
[19]鞠玉梅.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述评———戏剧五
DramaticForm———andTrackingdown
Implications[J].TulaneDramaReview,1966(10):54
位一体理论[J].外语学刊,2003(4):73-77.
[20]谭学纯,唐 跃,朱 玲.接受修辞学[M].安徽大学出
版社,2000.
(责任编辑:文爱军)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