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l甓 l建 【I商要】随着精英高等教育向太焱高等教育的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也要相应地采取市场化的高等教 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文章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说明了市场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机制,指出我国当前应进 一步造成文凭事实上的不等价、培养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观念、扩太学生升学与转学的自由度等.以此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蓑略向市场化的转变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市场化 【中围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02)01—0035—04 【收稿日期】2001—08—18 【作者简介】 陈建柱,曲阜师范太学教育系讲师,华中科技太学教科院博士生,山东曲阜273000 高等教育质量调控方式可以归结为政府主导 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在多数国家同时也是自由教育 型、市场协调型和自我约束型三种基本形式,任何 向专业教育转轨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功利化的倾 一个国家都是综合运用这三种形式以确保本国的 向。高等教育的内容由科学技术的训练取代了以 高等教育质量。但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和高等教育 人格和心智发展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人文传 的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导调控形式 统,若把教育仍然理解为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或者 又是有区别的。我国正处在经济市场化和高等教 说本真的教育在于精神人格的生成,自然会有人 育大众化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之中,高等教育的整 发出“教育迷失了”这样的感叹。如果我们把文 体性转换似乎都表现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选 凭贬值、大学的平庸化和教育变成了培训都视为 择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策略绝不仅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例证,再从提高高等教育质 仅是高等教育质量自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高等 量的目的出发通过政府行为来改变这种局面的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这样的 话,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是难以实现的,充其量 全局性发展战略的问题。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也只能是在数量形式上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 的需要,并从根本上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良性循 求,而不具备大众高等教育的实质。大众高等教 环,笔者认为市场化应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育不仅要改变享受高等教育是社会精英阶层的特 的基本策略。 权,它还要打破学位、大学以及自由教育的特权。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新的质量调控形式 在传统意义上,学位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教育经历 在教育观念原封不动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大 与教育水平的证明形式,学位实际上已经被特权 众化必然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从国 化了,成为人们进入上层社会的特别通行证。大 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来看,与高等教育相生 众高等教育要改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资格或某种 相伴的教育现象往往是文凭的贬值和大学的平庸 象征的传统取向,将高等教育视为提高生活质量 化,还有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地方是“教育变成 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手段,甚至高等教育 了培训”。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 与职业角色定位之间的联系也趋于松散,成为理 济发展建立密切台作这一新型关系的反映,高等 想人生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这是一种前进,我们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也不能仅从就业的角度来审视文凭的价值,文凭 生的数量。而一些大学和学院,主要是州立大学 在经济投入与产出的意义上讲是贬值了,但这与 则立足于较多的市场,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不是一回事。大学的平庸化的 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 谴责之声主要是因为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也冠以 化、普及化担负了重要使命 。美国高等学校所 “大学”之名,因为“大学”一直是在很严格的意义 提供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可是高等教 上使用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技术学院 育质量在美国并没有成为众矢之的。正如阿什比 一类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承担大众高等教育的重 所评价的那样.“美国的教育质量千差万别,学士 要场所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舞台取得了与 学位的标准多种多样。初看起来.这似乎是体制 传统大学并驾齐驱的地位,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得 上的弱点.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表明它对美国的 以享有大学的美誉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无所谓 环境具有很有价值的适应力。社会上所要求的合 “平庸化”。 格标准,并不都是学术上所力求达到的合格标准; 上述这种情况在英国这样一个守护着传统大 学校所发放的廉价证书,正象市场出售的廉价汽 学理念的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体验得最 车一样,是有它合法市场的。这种市场在任何方 为深刻。实践证明,走出象牙塔的英国高等教育. 面都未损伤优秀院校的质量。相反,胸无大志的 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高贵,但融人现代社会的结果 学生被那些标准较低的大学吸收去了.正好可以 是使其与日俱进。我国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 保证那些享有国际声誉的学府的高标准。” 究其 化时期再次突显教育质量问题,与西方社会不同 原因.一是美国没有统一的国家文凭,各院校文凭 的是,这并非源自我们具有深厚的非功利的大学 的价值与院校的声望息息相关,是不等价的。如 人文底蕴。相反,本由功利所驱动的高等教育大 果我们把受教育者在高校接受教育期间所产生的 众化在我国却承担着一种反功利的教育与文化使 发展变化作为授予文凭的依据,在不同办学水平 命.根源在于我们仍然按照传统的计划框架来思 的院校对于起点有所差别的不同学生而言,即使 考问题。从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高等教育.要 其投入的经历与所学的课程完全一致.每个学生 经历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高等教育新 发展变化的度也是不一样的。问题在于忽略这些 秩序建构的基本策略肯定有别于既有有序状态的 差别而给予同等的学位待遇,在高等教育上搞大 维持策略。总的来说,精英高等教育的秩序建立 锅饭,平均主义的文凭授予思想一定程度上造成 在政府主导或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大众高等教 各所院校对教育质量无所谓的态度。如果各所院 育的秩序则建立在市场协调的基础之上。 校授予毕业生的是本校自己的文凭,让毕业生接 =、市场协调高等教育质量的机制 受就业市场的选择。一些院校即使是办成文凭工 市场经济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能把卖方市 厂也无关紧要,正如市场上有许多水货一样,生产 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质量问蹰就会相应地有所保 者与销售者不仅胆战心惊,也卖不出好价钱。而 障。市场是无情的,其规则就是竞争,竞争的关键 且受教育者不同于商品,他们是不允许院校对自 是质量。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协调主要表现在 己随意打造的。二是院校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办 通过生源市场、资金市场和师资市场在高校之间 学自主权使高校有选择应对高等教育扩张策略的 优化配置生源、资金和师资,将高校的办学置于一 可能。美国5万人以上的院校也很多,可一些知 定的风险地位,强化办学主体的市场竞争意识,从 名院校有权利而且也很注意控制自己的规模。 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2000年美国“最佳全国性大学”排名中坐头把交 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是举世闻名的,为 掎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该校可谓是一所袖珍学校。 我们提供了通过市场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成功范 “只有900多名学生的加卅l理工学院每年花在每 例。伯顿-克拉克把高等教育市场分为较好的市 名学生身上的经费高达46600美元,超过其他任 场与较多的市场,美国一些历史悠久的私立大学 何一所美国大学;该校师生比为一比三,也居全美 立足于较好的市场,在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时期. 之首。”” 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仍由国家控制,这 仍能坚持极为严格的新生选拔标准,严格控制招 一方面防止了有些学校盲目扩大招生,有利于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有些院校想维持原有的办 这一大学职能在大学职能体系中的地位如何;二 是招生规模对学校的办学经费的影响程度如何。 具体到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教育质量问题不仅 仅与学生数量上的急剧扩张相关,一个非常重要 学规模,且又不得不完成国家下达的扩招任务。 现有的一些很著名的重点院校也卷入推进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洪流之中,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这就 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市场定位,其对我国高等教 育FI后整体发展状况的危害会越来越明显 三是 学生拥有选择学校与选择专业的权利 一所学校 吸引学生的程度较能准确地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 水平与教育质量。如果学生享有选择学校与专业 的权利,学生就如同市场上的闲散资金一样可以 通过市场来进行优化配置。一所院校要在这个市 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就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教 育质量。我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并未完全 的因素是大学职能结构的功利化。研究经费和产 业利润越来越成为高校创建品牌形象的法宝。学 生招进来之后,好一点差一点都能毕业,抓教育质 量提高难度大,收益不明显,而且教育质量也不完 全是校方的问题,还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再者 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多元的教育质量观和毕业生的 自主创业。总而言之,现实情况是培养人才对大 学的地位并无太大的关涉,学校总是可以找到有 利于自己的理论说辞。这种现实背景与心态平抑 了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调节的作用。再从第二个方 面来看,当一所院校对生源的数量与质量感觉不 到有压力的时候,通过市场调节高等教育的质量 其作用也不会明显。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家仍 然按照人数来确定拨款的比例,尽管说招生规模 享有选择学校与专业的权利,学校与学生之间没 有实现对等的双向选择。近年来,一些高校出现 了部分学生不来报到的现象,这从促进高等教育 质量良性循环的角度讲,是件好事,社会应该为这 些学生创造再次选择的机会与条件。 上述三方面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调节机 制的必要条件。市场是如何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 与学校的经费收人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高校作为 一个绝对的卖方市场,其生源是相当充足的。在 呢?我们若把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在 高等教育的出口与人口处存在毕业生这一产品市 场和新生这一原材料市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体 现着一所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毕业生在劳动力 市场中的抢手程度 基本上反映着社会对某所院 生源较有保障的情况下,国家仍然按照人头数来 分配教育经费,这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是不言 而喻的。可见我们国家在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的问题上有其特殊性,生源市场供需的极不平衡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国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很难克 服的一个障碍。 校毕业生素质的综合评定水平。这样一来,教育 质量、毕业生素质等一些难以准确度量的教育因 素就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优胜劣汰客观地体现出 三、我国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调节机制当 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调节机制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鉴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的状况,这种过程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来。换句话说,各个院校所授予的学位的价值也 有了相互比较的可能。也许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学 位含金量评估的中介机构,如果这个中介机构是 从教育过程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上来收集评估信 息,从而作为一客观的描述者,或许还很有价值 若是从教育过程之内下功夫而把这个机构变成高 等教育质量的促进者、保障者或仲裁者,问题就会 变得极其复杂。一般来讲.在信息流通较为自由 的情况下,毕业生市场的情况会对生源市场产生 反馈作用,这种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有助于招收优秀学生和适当提高成本补偿 的额度,负反馈将致使一所院校逐渐失去教育对 象而濒临关闭。当然市场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还 体制更为复杂。但是,如果我们相信教育质量比 教育在数量上的扩张更有价值.如果我们相信自 由竞争的压力比政府的质量控制更为有效,就应 该把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行动的 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导向下,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进一步造成文凭事实上的不等价。我国在 短期内取消由国家统一颁发文凭而由各院校自主 发放文凭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在保持既有办法 的前提下,造成文凭事实上的不等价。实际上,同 一学历不同专业不同认可学校其文凭在就业市场 取决于另外两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一是培养人才 上的价值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这对学生选报学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利促进学校改善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反作用。但总 的来说,目前我国文凭仍是等价的.特别是国营企 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工资划定和干部任用的学 历标准上仍是一刀切。或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 有道理的,因为我们不能绝对地根据每个人所毕 业的学校的水准简单地推断他们个人素质的高 低。坚持文凭价值与院校水准之间的相依关系是 我们主张弱化国家文凭的基本假设,持有某校文 凭的毕业生的素质与其学校教育质量水准会有不 一校应该转变自己作为无私奉献的“春蚕”形象,是 否可以从受益者的立场考虑自己义务范围以内的 事情。学生不仅是丝织品的享有者.而且也是 “养蚕人”。 3.扩大升学与转学的自由度。只有依法保障 学生升学与转学的自由,才能在学校与学校之间、 专业与专业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机制,高等教育 质量市场调节的机制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我国 在学生升学与转学方面所作的种种限制,为稳定 致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在市场机制的不 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就教 育制度与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又表现 断作用下,其一致性系数应该是逐步增大的。这 也是市场机制在发生作用机理方面不同于行政-T-- 出了某种异化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 漠视教育质量问题开了绿灯。不可否认的是,一 些学校和专业正是利用高考录取中的单向操作权 才能完成招生计划,学生一旦被某所学校某种专 段的地方,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与时效性的特点, 而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协调将是通过对高 等院校的办学行为的缓慢渗透而实现的。进一步 造成文凭事实上的不等价,其目的是要达到高等 院校对其认可的文凭应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和危 机意识,让市场这架天平通过不等价的文凭作为 砝码称出各个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业录取,基本上就失去了转校和换专业的机会.甚 至拒绝入学以待来年再重新报考也要受到种种限 制。毫不客气地讲.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婚 姻关系”走的是一条“先结婚,后恋爱”的道路,而 且没有“离婚”制度作为补充。这种“婚姻制度” 优先保障的是教育的数量,而不是教育的质量,更 不用说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试想,一所学校或专 业没有学生愿意就读,这样的学校该怎么办?也 许有人反问,这不一定就说明该校教育质量存在 问题。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断定该校或该专 业存在比教育质量更为严重的问题,这更需要保 护和扩大学生升学与转学的权利。实现了学生升 学与转学的自由,就等于取消了高等教育生源市 场上的种种壁垒.失去了特别庇护的高校和专业 要么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要么就得重新审 视自己的办学方向。 2、培养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观念。学 生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看待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在 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普遍。学生不仅权衡自己应该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而且也很关注所在院 校提供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学生起诉教师和校方 已是屡见不鲜。我们或许习惯于从传统的师道尊 严和维护教育的纯洁性的角度来反驳学生作为消 费者的主张。实际上现代社会的秩序倾向于建立 在法制的基础上.教育的秩序也不应该例外。享 受着“教育目的之所在”的学生在日益庞大并不 断科层化的高等教育机构里越来越边缘化.这种 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仅仅靠加强师 德教育也许很难转变这一趋势。长期以来.我们 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和教师群 体.最关注教育质量并最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学生 却受到了忽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购买者和享 受者是最值得信赖的高等教育质量的鉴定者,从 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培养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的消费者观念是有益的。其目的不是要造成师生 双方的买卖关系,而是以此共同关注高等教育质 量的提高。学生为接受高等教育付出了高额的费 用,尽管说这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但教师和学 【参考文碱】 [1]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 大学出版社,1994.182 [2]阿什比(瞻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 ^民教育出版社.1983 12 [3]远航2'OOO年美国 最佳大学排行榜”出炉[J]高教研究简 报.1999.(14):2—4. (责任鳊辑顾冠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