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理性与感性_张爱玲_色_戒_与李安_色_戒_比较研究

理性与感性_张爱玲_色_戒_与李安_色_戒_比较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张爱玲󰀂色 戒!与李安󰀂色 戒!比较研究

韩丽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北京密云101500)

理性与感性

∀∀摘要:李安的电影󰀂色 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电影󰀂色 戒!基本上是忠实于小说原作的,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如果把电影与小说进行深入比较的话,我觉得,电影把剧中人物温情化,理想化了,或者说美化了人性。这种改编,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具有人情味,也更加迎合大众的口味,但实际上却失却了原作那种对人性的真实冷静的刻画与展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安的󰀂色 戒!是通俗化了原著,丢掉了原著的深刻性。

关键词:理性与感性;张爱玲󰀂色 戒!;李安󰀂色 戒!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7-0051-02

此刻,就在她感觉到了爱的一刹那,便下了决心,毫不犹豫的一声:#快走∃。救了易先生一命,却断送了自己及同伴的性命。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就是这样一个感性人物,为了那一瞬间真爱的感觉,是宁可付出一切的。

对于男主人公易先生张爱玲虽然着笔不多,但却把这个人物的特点惟妙惟肖的展示了出来。作者对这个人物,主要也是从人的角度,或者确切的说是从男人的角度来加以塑造的。

#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那倒还犹可,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明知是这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5)

寥寥数语,就揭示了这个男人得意于自我的权势,把自己的权势看成是这次奇遇的先决条件。他骨子里是不太相信王佳芝会爱上他本人,要爱也是爱慕他的权势。他是不相信爱情的。

#她还是真爱他的。%%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番遇合。∃(6)

此时,他似乎相信王佳芝是真爱他了。但这种爱一旦触及他的身份地位,果断放弃,是他的本能。他的男人的理性是绝不会让他为虚幻的爱情作出丝毫的牺牲。而且,他内心里还认为男人就该这样残酷,否则就不是大丈夫了。

#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7)

从这段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来,这个男人把女人完全看作是男人的附属物,男人的奴隶。他的女人就是他的猎物,他即使喜欢什么女人,也是把他当作他的心爱的玩物来喜欢的。女人在他的心里是绝没有和他平等的人格的。这种大男子主义的心态,其实是我国男尊女卑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张爱玲对男人的这种心态的了解可以说是入骨三分。

可以说,在张爱玲的小说󰀂色 戒!中,作者是一个冷静的凝视者,用近乎残酷的文字把人物的性格准确无误地加以展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即女性对于爱情的虚妄追求以及男性感情的缺失,在张爱玲笔下的男男女女,是没有真正的胜利者的。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理性的描绘者,哪怕她所描写的人物如何的不堪,她是决不会笔下留情的。

1理性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色 戒!,我认为主要是描写男人与女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年轻女人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小说中,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运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把女主人公王佳芝对爱情的单纯认识与虚妄追求以及男主人公的冷酷无情暴露无遗。开始作者这样描写王佳芝:

#从十五六岁起她就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这样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坠入爱河,抵抗力太强了。∃(1)由此可见,王佳芝是一个对爱情具有抵抗力,警戒心很强的女孩子。

而且,王佳芝又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子。

#他这样的老奸巨猾,决不会认为他这么个少奶奶会看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矮子。不是为钱反而可疑。而且首饰向来是女太太们的一个弱点。她不是出来跑单帮吗?顺便捞点外快也在情理之中。∃(2)

上述描写说明王佳芝对自己的身份与对方的特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是有所盘算谋划的,这是一个有头脑的女人。作者此种描写,意在揭示下文中王佳芝憧憬爱情是女性特点造成的,与她的智力并无关系。

然而,到后来:

#那,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的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至这里,王佳芝慢慢开始憧憬爱情了。

再到最后生死一瞬间时: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4)

(3)

2感性的李安

李安的󰀂色 戒!,对于女主人公王佳芝性格的塑造与小说基本是吻合的。围绕王佳芝所增加的一些情节更加详细展示了

文学界 51

王佳芝对易先生感情渐渐发展的过程,对于王佳芝最终放走易先生的决定让观众觉得更加容易理解接受。这也是电影比小说更具有表现力的优势所致。

电影和小说相比,改编最大的是易先生这个人物。李安似乎想要告诉观众:易先生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即使他做了无情的选择,那也是迫于无奈,是值得同情的。

在电影中,李安极力表现了易先生复杂的内心世界。作为特务头子,易先生虽然权势很大,心狠手辣,但内心却是无比的寂寞恐惧。与王佳芝的艳遇,带给他的是极大的放松与欢愉。他不仅把王佳芝看作是情妇,也是红粉知己。甚至在王佳芝的面前,表现出了他温情的一面。特别是在日本餐馆里,当王佳芝清唱󰀂天涯歌女!时,他居然感动竟至泪下。

电影中的这些表现,都说明易先生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在他身上,也有温情的一面,对于王佳芝,他是有爱的。他杀王佳芝,实在是万不得已。

对于这些改编,李安曾说:#小说可以这样写,电影不能这

样,一个没有人性的汉奸,我不相信观众能看两个钟头,你能引起共鸣吗?%%我有一段时间很恨她,写这么残酷的东西,%%我拍电影不能这样,我要给她一点爱。我觉得她对易先生不公平。∃所以,以上改编,可见是李安有意为之。但我认为,这样的改编是太理想化,虽然可能迎合了大众的理解力,满足了大众的喜好,但非常可惜的是,这种改编远离了原作对人生,对人性的清醒地,冷静地谛视。也失却了原作那种对人生虚无的体悟给读者心灵带来的强烈的冲击与震撼,降低了作品的哲理层次,最终成为了一部通俗剧。

注释:

(1)(2)(3)(4)(5)(6)(7)张爱玲󰀂色 戒!选自󰀂张爱玲集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丽荣,西安翻译学院英语教师,从事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接第13页)有对#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帝王生

活的追忆,有对#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江南故国的思念,有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奈等等。此等千扭百结的情绪词人用一个词#离愁∃表达,李煜善于把某些具体的情感作更深入的概括,使之上升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令不同时代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受到触发和感染,从而引起共鸣。

但词人的经历又是常人无法比拟的,词人的心情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离愁∃二字同样不能表现词人的心情,徘徊辗转,#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对这种情绪的表达真切深致,又委婉含蓄,正像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似白居易的#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切合了每一个经历过无论何种忧愁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里,同是也对应了上阙的#无言独上∃,想说不能说,不敢说,无法说,无人说,无从说。只有把愁绪压在心头,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后期的词作中也有#心事莫将和泪说∃(󰀂望江南!)、#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的痛哭流涕,但#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于词人人生的大起大落、沧海桑田之中,字字句句

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以白描手法见长,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而欲说还休的破家之愁、亡国之悲更是痛彻心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3]但李煜的悲愁又超过了自身的局限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词人的愁绪和景物的凄凉宛如天地间一副亘古不变的图画,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张西平.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李煜卷).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李新艳,女,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岳磊,男,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52 文学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