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本章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热能、化学反应与电能、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等,在必修中只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只需要学生了解,能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选修4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基础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化学反应的热量转化本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计算及比较、可逆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标志等已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将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还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会判断反应的吸放热;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会应用判断电极及两级发生什么反应;会计算某反应的速率,会比较快慢及判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 2.通过知识点的梳理,建立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 2.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从身边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学习,并应用所学分析指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方式、平衡状态的判断 难点:各知识点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
1. 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推进;
2.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3. 通过展示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主导思想:由于第二章三节内容类似“拼盘”,可以说各自独立,可以分块进行复习,但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只是简单串讲复习,再做些习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等同于做习题,因此我以“Fe”为主角,以原电池为载体,将这三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知识框图 学习目标:掌握本章知识点 环节二:引入 根据现象确定反应吸放热 环节三:化学反应与热能 热量变化的微观和宏观解释 总结典型的吸放热反应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 环节四:化学反应与电能 判断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加深理解其构成条件 原电池的应用之一改变反应速率 环节五:化学反应速率 计算、比较,归纳注意事项 环节六:反应限度 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目标与能力 环节七:总结 建立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环节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重点。温故而知新,为之后的知识点串引领学生回忆本章重回忆相关知识点,回答帮助学生掌握本章点知识,绘制知识网相关内容。 络。 2 3 4 联奠定一个基础。 1.多媒体展示暖宝宝学生感受暖宝宝释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的图片,并拿出实物展的热。 用品工作原理分析示。 联系所学,感受生活2.提问:暖宝宝的热量学生阅读产品成分表,中处处有化学。 是如何产生的? 分析原因。 3.分析化学反应有热学生总结常见的吸热、量变化的微观实质及放热反应 宏观解释。 1.提问:铁的氧化是一学生再次阅读产品成 种缓慢的过程,热量 分表,意识到石墨、食让学生体会研究探放出很慢,但暖宝宝实盐和水似乎能构成原究的乐趣并为速率际持续放热24小时,电池。 的复习做好铺垫。 什么原因加快了反应 速率?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回忆原电池构成条件,原料能否构成原电池。 判断暖宝宝中的原料3.通过演示实验验证。 能否构成原电池,并分 析正负极发生的反应。 4. 练习①判断下列哪 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应用解决问②运用原电池原理判题。 断反应速率。 1.复习速率定义、表达 回忆、回答、计算 式及注意事项,并计算 相应反应的速率。 2. 以原电池为例讨论讨论,举出具体方案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分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提问该电池的反应是否属于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定义,特征、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掌握,以原电池为载体,具体应用。 5 6 1.思考、回答 2.回忆、回答 整理知识 提升方法 运用解决问题 7 3.给出一可逆反应,提问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4.实验验证 总结 布置作业 3.讨论、设计 4.观察总结现象、回答问题 自主完成 知识巩固,解决化学学科和生活中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