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美育体系之重构

论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美育体系之重构

来源:尚车旅游网
论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美育体系之重构 杨 斌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宜昌443o02) 摘要: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美学的泛化和审美观念的变迁对大学生美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探讨了时下 部分大学生美育缺位的表现,分析了多元文化语境对大学生美育的影响,提出不仅要从高校小环境层面重构理论 传播课程体系、创新校园文化影响体系、拓展生态美育实践体系,而且要从社会大背景层面强化主流文化导引体 系、优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美育与多元文化语境相适应,形成学校、社会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的美育新格局。 关键词:多元文化语境; 审美教育体系; 重构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2)02—0118—04 的加强。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理想主义 一、多元文化语境及其对大学生美育的 被实用原则和现实精神取代,过多的承诺和过高的 期待被无情地抛弃,审美情趣长期以来处于压抑状 影响 态,富裕光荣、追求审美、享乐无罪的思维逻辑在 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 全社会广泛传播。口l于是,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出了多 由的唯一途径。“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 元交流融合、激烈碰撞的态势。当代大学生被置于 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 五彩纷呈的多元文化语境之中:主流文化的中心地 们才可以达到自由。”…他还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 位被弱化,精英文化的神圣光环被消解,传统文化 “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受到冷落,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休闲、消费、娱乐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 等大众文化方兴未艾。社会主流文化、当代西方文 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我国从上世纪初至 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中国传统文 “五四”运动前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王国维、 化、区域文化、本民族文化、校园文化以及由来自 蔡元培等人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美育以来,美育与 不同国家的教师、留学生带来的异国文化等各种文 德育、智育和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青年学生 化共生并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共 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美育,它促进了青年学生个性 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态度、 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思维习惯、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 然而,在我国,美学和美育过去总被看作是十 美学的泛化和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异对大学生审 分神秘的东西,似乎成了一些美学家或艺术家的专 美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多元文 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 化语境,大学生该如何做出生活方式的取舍和审美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新的文化现象逐渐萌生,大 价值之判断呢?如果没有科学的审美教育体系来导 众文化崛起,使美学泛化,并使当代大众审美观念 航,大学生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分 发生了变异:审美追求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审美 清美丑,辨别良莠;就会缺乏理性的审美取向和价 趣味由功利型走向娱乐型,由纯理性化再到感官化 值判断;就会如坠烟海,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收稿日期:2011-12—19 作者简介:杨斌(1962一)男,汉族,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 向:美育、区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118 论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美育体系之重构 不能自拔。 俗和平面化、无深度的作品,审美心理浮躁,与主 流文化、精英文化对青年学生应有素质的诉求形成 二、时下部分大学生的审美取向突显出 了鲜明反差。五是热衷于过洋节,诸如圣诞节、情 大学生美育之缺位 人节、愚人节等,而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却兴致不高,对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思 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感情淡漠。六 想活跃,时代气息浓厚,接受新生事物快,并渴望 是对具有浓郁民族气息和深刻文化底蕴的我国民族 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现美,这是当代大学生得 艺术,如民族歌曲、民族音乐、国画以及我国的国 天独厚的优势。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语境极大地开 萃——京剧等毫无兴趣,也不会欣赏,对相关的艺 阔了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今 多元文化语境中,各种文化共存互动、相互交融, 一些消极、落后、甚至腐朽堕落的文化思想、生活 方式也总是通过各种途径渗透进来,直接影响着高 校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甚至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选 择。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仅 听不懂高雅音乐,热衷于流行歌曲和无病呻吟的通 俗歌曲,对高雅音乐不感兴趣,审美趣味感性化而 且崇尚时尚低俗,漠视传统和精英艺术。审美品位 低下,审美趣味媚俗,表现为对古典严肃的文学艺 术的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高校大学生中的 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迪士科、街舞等成为时尚; 在审美方式上,表现为追求浅显直接;在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方面,表现为审美追求的感性化。 当然,大学生作为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殊社 会群体,爱美、追求美是其主流。但是,目前有部 分高校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出现了偏差,没有正确的 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低下。一是以丑陋或怪异为美。 混淆美丑界限或美丑颠倒,对于一些丑陋的东西, 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气不以为 耻,反以为荣;过分追求新、奇、怪,过于喜欢标 新立异,一味追逐所谓新潮、另类。二是以享乐为 美。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供自己吃喝玩乐为天经 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生活上相互攀比之风经久 不衰。有的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有的非名牌不 穿,沉醉于“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今日拥有”的谈 情说爱等等,丝毫不觉得铺张浪费,反而认为是潇 洒有派。三是以虚幻为美或以不求上进为美。流连 于游戏厅,沉湎于网上聊天、网恋等;有的甚至思 想上消极落后,情绪上萎靡不振,言论上冷言冷语, 行动上懒懒散散,学业上甘于落后。四是在偶像崇 拜方面,表现出重表轻里(重外在美,忽视内在美), 追求超时尚、反传统等;在艺术追求上,热衷于低 术名人名作也一无所知。有的对这些不屑一顾,对 学习、崇尚和创作这类艺术的人也是嗤之以鼻,视 之为过时或不合时宜,而对西洋的东西盲目崇拜, 对那些审美品位不高的作品却十分热衷。 这些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只是占极少数,但他们 却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大学生的形象,也严重地影响 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破坏了大学生的整体 形象美,与社会对大学生的主流诉求相去甚远。尽 管这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和美学发展的走势有密切 关系,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人,如此这般审美素质和审美品 位,着实令人担忧。 席勒认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 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 美 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 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 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 能力又善于生活和娱乐的人。一句话,就是热爱美 的人。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从 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 的崇高目标。嘲可见,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和帮助大 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使大学生能 对审美现象做出独立的、正确的判断,对积极、健 康、高雅的生活方式做出自觉的选择,并养成对自 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终身热爱和追求的 情感,丰富生活情趣,不但非常必要而且迫切。 三、构建与多元文化语境相适应的大学 生美育体系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 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我们无 法阻挡也无力扭转,但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当下 ll9 《三峡论坛》2012年第2期,总第248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过去那种仅仅依靠学校来实施大 大学生从这些优秀作品中得到强烈感染与震撼,在 学生美育的模式已显得势单力薄了。要使大学生美 潜移默化中使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得到升华;要广 育与多元文化语境相适应,就必须重构大学生审美 泛而经常性地开展书法、舞蹈、音乐、语言等艺术 教育体系,特别是要树立大美育观念,不仅要从高 类高品位、高质量的比赛、展演或展览活动,不断 校小环境层面重构理论传播课程体系、创新校园文 扩大参与面,以引导大学生经常把自己暴露在美的 化影响体系、拓展生态美育实践体系,而且要从社 环境和氛围之中,受其感染和熏陶。同时,面对丑 会大背景层面强化主流文化导引体系、优化传统文 陋的事物,要善于自省、自戒,自觉改正不良的处 化教育体系,以形成学校、社会相互作用、相互配 事方法和行为习惯;要引导大学生多读好书,多听 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美育新格局。这样才能 动听的乐曲,多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交流。这对 使大学生美育体系得以优化,有利于开创大学生美 育的新局面。 1.重构理论传播课程体系 审美是以知识为功底的,愚昧无知是与美无缘 的。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 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对于没有音乐 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审美教 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们的身心,使之净化、 升华和提高。当前,少数高校只重视专业文化知识 的传授,而忽视美育课程的开设。这是一种不科学、 不全面的课程教育体系,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和谐和 全面发展。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美育类课程应成为 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提高文化修养 为切人点,通过开设美学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以 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促使大学生学习并掌 握审美知识,增强其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学生 只有学习、掌握了审美的基本知识,学会了自己去 分析和思考,才能够辨别善恶真伪,分清美丑良莠; 只有不断地加强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审美修 养水平才会由低向高发展,才能做到欣赏对象的形 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才不至于只单纯地追求欣赏 对象的新奇,更不至于去寻求感官的刺激。高尚的 审美情趣能使人摒弃庸俗的低级趣味,有助于消除 审美的人格偏差。 2.创新校园文化感化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高校 最直接最活跃的教育载体,是高校重要而隐I生的美 育课堂,对陶冶学生情操、构建高尚人格、提高审 美素质、促进身心和谐有着无法替代的教育效能。 要通过经常性的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活动感染和 熏陶大学生,使大学生在艺术欣赏和实践中提高对 美的感受和鉴别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就要 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校园艺术鉴赏和创造活动,使 12【】 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是 十分有益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曾认为, 艺术的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 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也早就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要求多看、多听、多实践、 多研究。因为看得多听得多才能有比较,有比较才 能鉴别精细、美丑。还可通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 科技发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大学生追求科学美, 使大学生从追求科学美的实践中获得创新、创造的 灵感和智慧,从科学美中感受到快乐和美感。因为 科学美能够激发创造力,激发想象力,启迪创造思 维,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探索的热情,使之产 生自由创造的美感。这对于大学生美育无疑也是不 可或缺的。 3.拓展生态美育实践体系 法国著名雕刻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 美,而是缺少发现。”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活动培养良好的、审美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因为 审美爱好、审美趣味与人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心理的 健康状况是有关的。健康的体魄是审美能力的物质 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审美能力的心理基础。 如果心态不好,甚至心理病态,其审美爱好、审美 趣味也会扭曲。要真正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无法领略 自然风光的壮美,也不会有良好的心境去获得审美 的愉悦。 要通过组织假日郊游、夏令营等活动引导大学 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生态之美,在欣赏或感 受美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祖国 山河的绚丽多姿,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我国著名 文学翻译家傅雷曾在给他的儿子、钢琴家傅聪的信 中说:“只有不断与森林、小溪、花木、鸟兽、虫鱼 和美术馆中的杰作亲炙的人,才会永远保持童心, 论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美育体系之重构 纯洁与美好的理想。” 。神奇的大自然不仅能激发大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 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其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其高尚 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 的情操,使其认识到大自然的包容性,进而用一颗 文化的窗口。重构大学生美育体系,就要坚持用优 宽容的心对待现实中的一切。 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坚持民族文化 还要引导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多彩多姿 的前进方向,在追求文化和谐、面向世界的同时, 的社会生活中去,从感受人文生态美的过程中得到 不照搬、不盲目崇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不把西方 人生的启迪。这样,其审美视野才会开阔,才会感 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奉为典范。我国传统文化不 受到多姿多彩的社会美。比如2008年“5.12”地震 仅博大精深,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构建中国 后以及北京奥运会期间,团中央组织的志愿者活动、 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文化基础。在我国社会的 每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等等 都是成功的范例。近些年高校广泛开展的青年志愿 者、三下乡活动和各类文明创建以及评比活动等, 都是有益的尝试。大学生只要融入到丰富的社会生 活中去,就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而是感受到社会 的关爱和温暖,就会为社会生活中无数人和事所感 动,深刻地理解到生活中伟大的“真”、高尚的“善” 和无比的“美”,感受社会美、创造社会美能使大学 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 4.强化主流文化导引体系 大众媒体是传播主流文化和审美价值观的主渠 道和重要载体。作为主管部门的宣传、文化部门要 加强对大众传媒(包括电影、电视、期刊、报纸等) 的规范管理,充分调动大众传媒内部的积极因素, 使大众传媒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要弘扬主流文 化,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商业传媒对大学 生的负面影响;要加强大众传媒的立法与执法,严 厉打击各种黄色文化对大学生的腐蚀和侵害;要充 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强势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 审美观的正确导引;要弘扬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等文化价值观念 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 5.优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文化 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 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多 元文化语境中,中华儿女作为华夏文化的传承人, 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不仅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策略性问 题,而且是一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得失、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 本性问题。 转型期,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 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汲取精华,剔除 糟粕。同时,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使大学生 在传承和光大我国优秀文化中,弘扬民族精神,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并非拒绝或排斥外来文化。现代大学不仅要大力弘 扬民族精神,而且要有世界精神。民族精神和世界 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民族精神,世界精神就必 然成为无皮之毛;没有世界精神,民族精神就将自 我封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绝不意味着排 斥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和精神资源。在多元 文化语境中,更应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与合作,吸收、借鉴、利用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差异中求和谐,在比较中谋发展。 注释: 【11[2】《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 108页。 [3]黄犁:《当代大众审美观的变迁》,《益阳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 [4]张忠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5期。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116页。 【6】蒋孔阳等:《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第286页。 [7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126、127页。 [9罗丹:《罗丹艺术论》(第62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91 年版。 [1O】傅雷:《傅雷家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版。 (责任编辑:徐丫)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