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东京都市圉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 王涛 【摘要】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 一,其发展历程与动力机制具有典型意义。东 34 京作为日本经济中心发端于幕末开港后一系列重 C 化工业布局于东京,二战以后产业与人口进一步 0;刃 ;叩 向东京集聚,造成了东京面临日益严重的空间压 善 舌 力。为了疏散东京的压力,东京最初采取了限制 盐 政策,但是很快转变为在更广域的空间范围内 更均衡的发展产业与分布人口的都市圈政策。 诎 、J ≯ 在政治、经济、区位以及交通等动力因素作用 强 至 Z 下,通过区域规划机制、统分结合的政府管理 Z;0 0 体制、区域竞合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东京都市圈 取得了良好发展。 【关键词】日本东京都市圈 城市规划 演化机制 1导言 【文章编号l 都市圈是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日益 1 674—2508(201 4)1 7—0034—06 加深的背景下,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 I中图分类号l F291 流动加剧,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 【文献标识码】A 组与变化的结果。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十分重 【作者简介l 视都市圈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 王涛,男,经济学博士,河北大学 重要载体,纷纷制定都市圈发展战略与规划, 经济学院,副教授 促进都市圈更均衡、快速的发展。其中日本在 I基金项目l 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都市圈规划的概念并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环首都 实施了都市圈发展战略,是最早提出并实施都 经济圈贫困带人口状况与反贫困 市圈发展战略的国家,这使日本在都市圈规划 对策研究”(13BRKO22)阶段性成 与协调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日本各 果: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 大都市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四大都市圈 实力计划河北大学科研创新平台 之一的东京都市圈,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 I资助项目】 方面,一是对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本身做出 “首都经济圈与河北发展研究” 分析,如Kuniko F.(1991)…认为柔性生产体系 阶段性成果 是东京都市圈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机制,李悦铮 I修改日期l 2014—01—25 (1988) 认为军需工业在东京与横滨的布局 结合原有的直接消费品工业是东京都市圈的 重要特点,藤田直晴(201 1) 认为跨国企业与 银行的重新布局及其带来的各种生产要素重 新布局是东京都市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 演变的重要动力。更多的分析则集中在东京都 市圈规划与政策的演变分析上。但将两者结合 起来考察的研究则并不多见,王涛(2013) ’曾 指出产业结构引起人口结构改变并带动了东 京都市圈规划与政策的变动,但并未对其发 展演化机制做出更多探讨。本文即在前文基 础上对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与演化机制做出分 析,以期对我国都市圈的发展与政策制定有所 助益。 目前东京都市圈有两种界定,狭义的东京 都市圈包括一都三县(即东京都、神奈川县、 干叶县与琦玉县),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则包括 一都七县(即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上群马、 茨城、山梨和枥木县)。本文所指为狭义的东 京都市圈,总面积约1.34万km ,占全国面积 的3.5%,总人口多达3 400万,约占全国人口 的27%,GDP更是占到全国的约三分之一,城 市化率达80%以上,是日本经济最为发达的地 i又。 2东京都市圈的演化与发展过程 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部关东平原,紧邻 东京湾。始建于1457年,距今已经5OO余年 历史。明治维新之前,东京一直被称作江户。 1603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取胜后统一日 本,将幕府统治中心放在了江户,“参勤交代” 制度的建立使大量诸侯云集江户,江户的人 口迅速增加,成为日本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 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1868 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皇室从京都迂往 江户,并将江户改名为东京,东京成为日本 首都。 江户时代,东京虽然是日本最大城市,但 是东京仅是一个政治中心和消费城市,日本的 经济中心是位于关西平原的大阪,全国商品价 格的变动追随大阪市场价格的变动。幕末开港 以后,首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是距离东京30 km 的横滨。但是随着明治维新的开始,依靠首都 的地位,东京在东京湾附近迅速建立了大量近 代工业,形成了以军工、钢铁、纺织为主导工业 体系,使东京在政治中心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 为一个工业中心。二战的破坏虽然使东京一度 十分萧条,其人口下降为278万,只有战前的一 半,但是东京政府意识到东京所处的地位使其 面临人口再度膨胀的难题,于是在1946年出台 的《东京城市震灾复兴规划》中提出将东京人 口控制在350万,并且以绿地限制东京地域的 扩张,而以卫星城市、外围城市作为人口疏散 的通道。但是1947年,人口的回流已经使东京 人口达到了382万,规划的人口控制显然已经 失败。 】 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最为迅速的时 期,在“倾斜生产方式”的指导下,日本产业结 构开始朝向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 道路发展,在具有雄厚工业基础和优良地理位 置的东京、大阪与名古屋兴建了大量的煤炭、 钢铁、石化企业,战后人口出生高峰的一代人 在此时期源源不断地以进入工厂的方式来到 了域市,使东京、大阪、名古屋的人口上升速度 明显高于日本其他地区。至20世纪60年代初 期,东京的人口已经超过1 000万,远远超出了 城市规划的人口规模。 1 973年以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中击,日 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减缓的趋势。但伴随 着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的则是产业结构的不断 升级。东京逐渐将重工业由市区及近郊搬迁 到远郊区、日本其他地域甚至国外,将这些地 方改为商务区与企业研发、设计基地,促进了 精密机械、印刷出版、软件业及金融和信息产 业的发展,一个新的由柔性制造体系的水平网 络化分工格局取代了大企业与外围企业的垂直 分包格局,东京逐渐变成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 中心和创新中心。随着日本将本国低附加值的 制造业环节转移到国外及日益参与国际竞争, 日本的国际贸易与金融活动也日趋活跃,大量 的外国金融机构将其总部或地区总部设立在 东京,使东京日益发展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1 986年,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东 京国际金融中心的确立。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地 位的确立,东京产业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 变化,制造业由于无力承担中心城区的高地价 而进一步向郊区及外围转移,而位于日本其他 地域的公司则为了获取信息、资本及技术的方 便,出现了公司总部进~步向东京中心城区尤 其是CBD集中的趋势。这使东京产业的空间分 布日益呈现圈层式结构,中心城区是金融业与 公司总部所在地,内圈是现代服务业、传媒、 印刷、信息、高等教育、研发以及精密机械等 都市型工业,外围则是住宅区及大工业。 3东京都市圈规划的演化与发展(见 图1)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日本中央和地方 政府在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即是利用具有法律效 力的城市规划对都市圈产业、人口空间布局进 行调控。 3.1限制发展阶段 1 946年东京出台的《东京城市震灾复兴规 划》即提出将东京都人口控制在350万。但是 战后恢复时期东京的人口迅速超过了复兴规划 中构想的人口数量。但日本政府并未放弃限制 5。一【 王’寿 — 人口流人东京的想法。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 了《第一次首都圈建设规划》,该规划主要仿照 1 944年伦敦出台的大伦敦规划,以绿带限制城 市的无限扩张。主要是以都心1 O~1 5 km区域 作为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外围8~1 0 km规 划为绿带,以绿带作为城市扩张的界限,防止 城市无限制向外蔓延。在绿带外再建设新的工 业城市,形成圈层发展的结构。但是东京以绿 带限制城市蔓延的做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 用,地价的迅速上涨使私人土地所有者不愿 意放弃土地上涨带来的收益,东京建城区反而 面临加速扩张的问题,1960年建成区面积达 到341 km ,1965年达 ̄J493 km 。 :一 oJ 抑 ∞普 撇.1 7.罄z0∞Ju) 014 、 一C刀叩》z z口刀c刃》广 广 zz—z “一极集中”阶段 “分散型网络结构”阶段 “分散型多心多核”阶段 图1 规划的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 3.2 “一极集中”阶段 的发展以及城市之间自立、分工互补,将东京 面对日益扩张的东京建城区面积以及失 都市圈建设成为具备经济活力与高品质生活 败的绿带规划,日本政府1968年在《第二次首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 都圈建设规划》对绿带规划做出了调整。在规 “分散型多心多核”模式改变了以往中心 划中肯定了东京作为全国经济增长中枢的功 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放射状空间结构,通过 能,提出了将“一都七县”作为东京都市圈的 加强连接次核心城市之间的广域道路体系建 范围,将东京的部分功能分散到周边地域以 设,将部分职能疏散至次核心城市并形成城市 减轻东京的压力。在城市规划上,不再强调以 之间的分工,改变单一核心城区产业与人口过 绿带限制东京城市的扩张,而是代之以近郊 于集中的巨大压力,形成了圈内城市之间网络 整备地带的概念,即在近郊预留足够多的空地 化结构,区域内产业与人口分布更加均衡,都 以备有序开发,同时在空地中保留足够多的绿 市圈内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强了东京作 地。为了疏散东京的功能,此时期建设了大量 为国际城市的竞争力。 的铁路与公路以链接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由于 东京的强大吸引力,分散东京功能的目的并没 4东京都市圈演化发展的动力及机制 有能够立即实现,大量产业与人口仍然向东京 集聚,使东京都市圈日益呈现出“一极集中” 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综合作 的发展格局,至1970年东京市建城区面积已达 用的结果,既包括政府政策的推动、规划的引 877 km ,而且沿交通线蔓延的建城区使东京 导,也包括市场发挥作用,还包括良好的区位 面临无限扩张的问题。 条件以及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等一系列 因素。 3.3 “多心多核”发展阶段 大都市的过快发展造成了日本地域发 4.1 东京都市圈形成与扩张的动力因素 展不平衡状况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4.1.1政治因素 1974年日本成立了国土综合开发厅,取代了原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日本中央政府 来的各都市圈整备委员会,强调国土均衡发 具有相当大的权力,这使作为首都的东京能够 展原则。1 976年出台的《第三次首都圈建设规 无可争辩的因为其政治中心地位而获得扩张。 划》中已经体现了该思想。该规划构想以“分 东京能够一跃而成为日本最大的城市并且成 散型网络结构”,即建设多级结构的城市复 为在前工业时代屈指可数的人口超过百万的 合体共同承担东京的各项职能,代替“一极集 城市,最重要的即在于德川幕府将东京作为自 中”的东京。在都市圈内存在多个核心城市, 己的统治中心而成为了事实上的首都。“倒幕运 形成多级结构的广域城市复合体,这些城市各 动”虽然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但是并没有改 有分工但是又保持相对独立。第五次规划在延 变东京政治中心的地位。凭借着这种政治中心 续第三次规划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次中心城市 地位,在明治维新开始后尤其是在二战备战期 间,东京获得了巨额投资,从而使东京从一个纯 消费型城市迅速转变为一个工业中心。 两者的 叠加造成了东京人口的膨胀。二战以后,日本 政府虽然不再鼓励人口向东京迁移,但是政治 中心的强大吸引力仍然驱使企业与人员源源 不断流人东京。 4。1.2经济因素 工业化是城市不断得以扩大的根本动力 因素。纵观世界各大主要都市圈的形成历程, 可以看到均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形成的。在工 业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信息,降 低生产成本,存在着不断集聚的趋势,这导致 了城市的形成与不断扩张。东京工业虽然是在 政府推动下建立的,但是工业集聚一旦形成, 就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逻辑行事,即使政府力图 改变这种趋势也无济于事。二战以后日本政 府企图限制东京的扩张即说明了这个问题。随 着工业集聚的形成,为企业服务的各种生产服 务业也竞相发展起来。与美国福特制的大规 模生产体系不同,日本在二战以后发展了具有 自己特色的柔性制造体系。这个体系不再强调 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而是各企业之间形成水 平网络化结构,强调企业之间迅速、非正式的 交流,结果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集中。…由于 空间有限,企业只能将自己最核心的决策部门 放在中心城区,将设计、研发等部门放在近郊 区,而将生产部门放在远郊区。这样就形成了 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可见,都市圈是伴随着工 业化的发展而呈现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工业 化的不断发展改变着都市圈的空间结构。 4.1.3区位因素 世界性大都市均具有优良的区位条件,东 京也不例外。关东平原是多山的日本少有的大 平原地带,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德川家康战胜其 他地方大名的重要原因。紧邻东京湾可以使东 京利用低成本的海路运输所需的各种产品,这 使东京在前工业革命时期即可以维持大量的 人口,成为世界性大城市。明治维新以后,日 本开始重点发展工业生产,由于日本原材料短 缺,大量原材料依赖进口,能够获得低成本海 洋运输条件至关重要。东京紧邻东京湾,拥有 天然良港,从而为在东京发展大规模制造业奠 定了基础,使东京产业获得了集聚效应,并以 此为核心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和城市的扩张。 4.1.4交通因素 城市的扩张离不开交通工具的改善。人的 步行速度为5N6 km/h,这决定了在前工业社 会没有快速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市民很难到距 离自己居住的很远地方工作,这也是西方社会 在前工业时代缺乏大城市的主要原因。而在东 方虽然有一些规模巨大的城市,但城市内部的 联系并不紧密。正是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 具的出现并且性能不断提高,才使居民可以前 往远离自己的居住地点工作,从而使都市圈现 象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说,交通系统的速度与 成本决定了城市圈成长的规模和速度。东京已 经形成了工作在中心区,居住在郊区及远郊区 的格局(如表1)。 表1 1995年东京不同区域昼夜人口比率 其他核 边缘区 区域 千代田 中央 港 心区 及周边 三县 昼夜人 口比率 2 7321OO%~ .9 1 098.4 589.2 300% 10O% 小于 /% 资料来源:高向东.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一 以上海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47.M] 能够实现这种格局与东京在战后的重建过 程中十分重视交通体系建设具有密切关系,正 是高速公路、城区地铁与快速公交、城市轻轨、 城际高铁共同构建的立体交通体系保证了人口 与生产要素在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迅速流动, 促进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以及都市圈的形成。 4.2东京都市圈的演化机制 4.2.1统筹规划机制 7 一l 王’涛 羞_ 东京都市圈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注 重区域规划,将不断扩张的都市圈作为一个整 体纳入规划,从而促进都市圈内各地域的协 调发展。早在1946年,日本政府即出台了《东 京城市震灾复兴规划》对东京的发展进行全 方位规划。随着东京的日益膨胀,1956年日本 颁布了《首都整备法》,并且成立了首都圈整 备委员会,对首都圈进行总体规划工作。1958 年,东京都市圈委员会出台了东京《第一次首 都圈建设规划》。此后不论机构如何改变,都 会每十年左右出台一次首都圈建设计划,对东 京未来的发展从东京圈的地域范围作出统筹 38 [ 0 刀 霸 ; 兰 ∽: 器 广.73 ; 蓝 至 ;Z Z 0 0 规划,既保证了东京都市圈发展的连续性,又 使其可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使东京都市圈得 以有序发展。 4.2.2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 1947年,日本出台了《地方自治法》,允许 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管理本地区事务,形成了日 本中央与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分权的政府管理 体制。1950年,日本政府为了东京的尽快恢复 与发展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虽然 包括了建设大臣、众参两院议员,但是起主要 作用的是东京都知事、东京都议员以及学术 界代表。1956年,该委员会升级为总理府下属 的首都圈整备委员会。虽然如此,其作出决策 的仍然是东京都的地方人士,充分尊重地方的 意见是东京都市圈规划得以较好贯彻地重要 原因。1974年,为了解决日益失衡的日本地域 经济差距问题,包括首都圈整备委员会在内的 三大都市圈整备委员会被并入国土交通厅。此 后,国土交通厅制定的首都圈规划更多的从平 衡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牺牲了一部分东 京都市圈的利益,东京都市圈的实力也相对被 削弱,结果引发了地方的不满。2004年,日本 政府不得不退出了全国性的土地规划编制,交 由各都市圈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而其则更多 的发挥协调与政策引导功能。这种都市圈内城 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城市特点制定符合自己的发 展规划,而更高一层政府则从总体上协调的方 式,保证了都市圈可以充分发挥圈内各城市的 比较优势,促进都市圈协调发展。 4.2.3区域竞合机制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之间为了 争夺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形成激烈的竞争。这 种竞争如果形成同质化竞争,将会导致区域内 城市内耗增加。一方面由于区域内核心城市具 有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大量企业与人口迁入 将会导致人口拥挤、地价上升、污染加重等~ 系列不利后果,而迁出区域则会形成经济萧 条、人口凋敝的局面。这种城市问的竞争无法 通过行政干预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可以通过 区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得到改善。在东京都市 圈,由于东京具备的强大吸引力,使其他城市 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是这些城市并没有被 东京的竞争所击垮,而是通过与东京建立协商 沟通机制,形成了与东京的错位发展,如琦玉 县主要发展机械工业与旅游产业,千叶县主要 发展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神奈川县主 要发展港口和机械、电子等产业。因此,在东 京圈的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 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促进了都市圈 向更高层次发展。 4.2.4市场协调机制 都市圈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虽然区域规划有助于都市圈的形 成,但是根本作用因素还是市场机制。在城市 化的最初阶段,由于产业集聚形成了城市核 心,核心区的外部经济吸引企业和人员源源不 断的流人。但是随着企业和人员的过多流人, 城市核心区面临日益增加的人口与环境压力, 这种压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地价上涨,1975 年,东京市中心点与相距50 km处地价已经相 差4.4倍,1990年更高达5.6倍,1997年泡沫经 济破裂后虽然地价大幅降落,但是其差距仍然 在3.3倍。 巨大的地价差距使企业纷纷将自己 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转移至市郊与周边地域, 居民也放弃在市中心购房,转而前往郊区居 住,市中心仅存在能够支付高地价的企业总部 和金融中心等高端生产服务业。可见,正是在 市场机制下资源的流动与重新配置实现了都 市圈的不断扩张与演化。 5结语 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政治、经济、 区位与交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 动力因素与东京都市圈的规划形成互动的关 系。政府从总体上规划都市圈有利于都市圈 的有序发展,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的建立有利 于各地区对自己在都市圈中的定位有清晰地认 识,避免了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利用市场原 则保证了企业可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了不 确定性,东京都市圈的这些经验都可资我国规 划都市圈发展中借鉴。但是东京都市圈规划的 制定与实施中均以东京都政府为主导,中央政 府只能起协调作用,使东京都市圈与全国均衡 发展的关系受到了破坏,也引起了其他地区的 不满,这是我国在制定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应该 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44] 王涛.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规 [1] KUNIKO FUJITA.A World City and 划变迁及其启示[J】.城市,2013(11). Flexible Specialization:Restructuring of the [5]张晓兰,朱秋.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机制 Tokyo Metropolis[J】_International Journal 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3(2).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ume 【6]张良,吕斌.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 15,issue 2,Pages 269—284,June,1991. 及其历史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 9 [2]李悦铮日本京滨工业区的形成、特点及内 (12). 部差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7]高向东.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 版),1988(2). 究 上海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3]【日]藤田直晴.1990年之后东京大城市圈的 社,2003. 空间重构【J】.城市观察,2011(1). (下接5O页) 区、社区的一体化管理。部门的工作组由政府 [3]王唯山,林振福,林立,等寻求“多元”与 部门人员、管委会景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代 “共生”的城市和谐更新一以“鼓浪屿内厝 表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对涉及到景区和社区相 澳片区改造规划研究”为例….规划师, 关利益的事务进行沟通协调,避免忽视社区的 2009(2):39-43. 利益,走以景区和旅游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 [4]赵刚.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鼓浪屿商业发展 这一部门还可起监督各方的作用,以维护鼓浪 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2. 屿的共同利益为前提负责对相关管理条例的 [5]刘晶会.江南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 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景区与社区的和 究一以朱家角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 谐发展。 学,2007. [66] 吴娟.崂山风景区一社区和谐发展研究[D]. 参考文献 青岛:青岛大学,2009. [1]于立,刘颖卓.城市发展和复兴改造中的文 [7】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鼓浪屿发展 化与社区:厦门鼓浪屿发展模式分析[J]. 与建设研究[R].厦门、2009. 国外城市规划,2010(6):108—112. 【8]厦门市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管委会中国 【2】林振幅.城镇型风景区的社区发展策略研 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文本:鼓浪屿[R]. 究一以鼓浪屿为例[J].城市规划,2010 厦门:2009. (1O):78—81. 9 l。一 王 羞_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