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础研究的发展特征与优先资助领域选择

基础研究的发展特征与优先资助领域选择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管理 基础研究的发展特征与 优先资助领域选择 ●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刘 云 摘要:文章对基础研究优先领域选择的必要性,优先领域的 内涵、选择的过程和实质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我国国家自 与此同时,科学进步带来的科研机会也越来越多,科 学家的探索能力和兴趣已远远超过了社会向科学研 究可能提供的条件,即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与有限的 经费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天,任何一个国家 都无法给科学活动以全面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已 认识到,恰当地结合本国的国情,选择重点发展的科 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领域选择的实践,对基础研究优先领 域选择中的若干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基础研究;优先资助领域;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学领域,适时地调整科研力量布局,是十分必要和可 行的。实际上,当科学的发展需要科学家或对某 些科学活动作出资源分配的决定时,优先权的确定以 及优先资助领域选择的问题就已经产生了,科学发展 文章编号:1002—0241(2002)0"7—0023—04 一、基础研究优先资助领域选择的内涵及必要 性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基础研究以科学家的个 人兴趣和好奇心为主要动力,一些国家尽量采取减少 的内在不平衡规律以及科学、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 系的密切程度为我们进行优先领域选择提供了价值 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干预的做法。科学界也认 为,基础研究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难以进行 规划和重点领域选择,因此,应由科学家在自由探索 判断的标准和操作上的可行性。此外,大科学时代的 科技和科技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 为追求科技投入的最大效益,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宏 观与管理,积极引导和鼓励基础研究为国家目标 的宽松环境中由科学共同体所形成的一只“看不见的 手”,来决定国家科研资源分配的最佳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研究的环境发生 服务成为共识,而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以及由“看不 见的手”来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方式已不合时宜。 从广义来看,优先资助领域是指有关科技管理部 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Et益增强, 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研究 领域的不断开拓,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与学科 门在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权衡科学发展趋势、国家发展目标以及社会和科 技资源的等因素,确立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与重 交叉融合等特征愈益明显,大科学的发展以及国际科 技合作交流El益加强,科学研究的投入在显著增加。 点领域,予以重点支持,以期获得最大的回报。从科技 的角度来看,优先资助领域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 2002.7蠢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技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含义:其一,优先资助领域是一个战略研究的概念,它 的合理调整,同时强化基础研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体现了一种战略规划和的思想,其目的是通过优 目标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基础 先资助领域的选择与实施,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 研究优先资助领域选择的过程既是寻找最大可能获 置,促进科技发展与国家目标的结合;其二,优先资助 得重大科学创新与突破的机会的过程,也是寻找科学 领域的确定体现了学科布局优化的思想,而不仅仅是 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佳结合点的过 简单的排序概念。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一个相互交叉、 程。 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学科体系,几乎没有哪一个学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 科可以不需要其它学科领域的支持,孤军深入地发展 势下,我们清楚地看到,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不仅 下去。优先资助领域的确定有助于处理好“重点”与 大大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及其在国际竞争中 “一般”的关系,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引导 的比较利益,而且也使发展中国家弥合与发达国家间 传统学科的调整与变革,保证学科发展形成合理的布 的技术和产业结构差距的难度加大。离开雄厚的科学 局;其三,优先资助领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优先权 储备和对科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识别、理解和响应能 是相对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科学上的发 力,发展中国家很难在有限的产业替代周期内,像 现和突破,政治、经济甚至军事上的急剧变化都会影 20世纪那样从容赶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 响优先资助领域的确立,因此,优先资助领域的选择 技术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受国家 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科学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 经济实力的,我们难以满足19益发展的科学技术 而调整。各国的实践表明,优先资助领域选择过程实 对科研经费增长的需求,科研经费投入的短缺问题十 质上是一个较为广泛的组织论证和政治环境相互影 分突出。另一方面,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 响的社会过程;是在一个总体设计思想和框架下,运 距,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 用某些咨询与评价技术作为工具,不断综合各方意见 学技术包括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因 的优化过程。其中,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 此,更加需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 专家对话系统和协调机制,通过有控制地组织和运用 为”,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战略性部署,以优先资助领 专家意见,将科学家的兴趣与国家目标需求相结合, 域选择和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期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 专家咨询与政治抉择相结合,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 重大进展,为21世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以 “推动力”与国家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外在“牵引力”, 及推进更多的科技领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 在战略层面的统一协调,对于选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 贡献。 要。 二、正确认识我国基础研究优先资助领域选择中 我们认为,基础研究优先资助领域选择的核心是 的几种关系 基于本国的优势和特色、国际科学前沿、国家发展目 1.优先资助领域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 标以及科学资源投入能力等多种因素,确定对于科学 优先资助领域是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学 自身发展和国家目标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前沿、大科 科发展为导向,因此,它无法覆盖所有的学科,这一点 学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予以重点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选择中较 持,并以此带动自由探索式的小科学研究以及一些传 “九五”更为明显。作为战略性部署的优先资助领域特 统学科的改造,实现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科布局 别强调优势和特色领域、重大科学前沿以及围绕国民 24 200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目标急需解决的重大基础科学 问题,同时,鼓励跨学科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协作 与融合。由此可见,学科发展是优先资助领域实施的 基础和支撑,而优先资助领域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是非 均衡的和动态的,其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带头 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鼓励多学科和学科交叉综合 研究,培育未来新的学科生长点,推动传统学科自身 的改造与调整,从战略的高度引导和带动我国基础研 究学科布局的优化调整。当然,除了优先资助领域外, 学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面上项目和其他重 大重点项目的推动。 2.优先资助领域与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 科技管理 不同,综合战略层面优先资助领域以重大前沿科学问 题为导向,突出了科学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需求的有 机结合,是基础研究最高的战略性部署,采取重大专 项计划的方式予以推动和实施。而各学科优先资助领 域主要以各学科的合理布局和学科发展为导向,兼顾 国家目标的需求,其优先资助领域直接指导除与战略 层面优先资助领域部署重复的重大、重点项目的立 项。两者的功能与分工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并形成一 个结构合理的优先资助领域项目资助体系。 4.优先资助领域与重大、重点项目之间的关系 基础研究优先资助领域要求与国家有关资助部 门对基础研究的科研预算和计划接轨,战略层面优先 资助领域通常通过制定重大专项计划予以实施,根据 项目组织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一个总体目 标,采取由重大、重点、面上项目组成项目群的方式组 织实施。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其中有部分重大、 重点项目甚至面上项目是围绕战略层面优先资助领 域来开展工作的,但绝不是全部,即战略层面的优先 资助领域无法覆盖科学基金全部的重大、重点项目, 相当一部分的重大、重点项目应该依据各学科的优先 资助领域来组织立项和实施。 优先资助领域作为一种大科学、战略性的基础研 究组织模式,实现了将科学家的兴趣与国家目标需求 相结合,专家咨询与政治抉择相结合,科学发展的内 在“推动力”与国家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外在需求“牵 引力”在战略层面的统一协调。从外部表现形式来看, 优先资助领域与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科 学”与“小科学”之间的关系,定向基础研究与非定向 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优先资助领域 并不排斥自由探索,其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自由探索成 分,但不同于科学家个人兴趣的自由探索,而是围绕 一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与 “973”计划之间的关系 定的目标,在科学家群体合作基础上开展“大科学” 研究模式的自由探索。以科学家个人兴趣和好奇心驱 动的“小科学”研究模式的自由探索,主要依靠面上项 目和若干重点项目的支持,例如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的大部分经费一直投入到面上项目上右)。 国家科技部主持实施的“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规划)的目的是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 不为”的指导思想,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 励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资源环境、人口健康 及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国家需求 和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学科领域, 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 科交叉研究,提供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 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是对国 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 (60%左 3.战略层面与各学科基础研究优先资助领域之 间的关系 从系统的角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基础 研究优先资助领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设计,至少 应包括综合战略层面和各一级学科两个层面的优先 资助领域。显然,这两个层面的优先资助领域的层次 2002.7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技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家大力组织和开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其立项条件 强、冲突性降低。“973”计划项目由国家科技部负责,会同 是:(1)紧密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已形成 求,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 了行之有效的部门间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从而在组织 研究;(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 上避免了两者之间的重复与冲突,增强了在重点支持方 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 向、优先领域选择以及立项上的互补性。通过对《国家重 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 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1998~2001年确立的重点支持方 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向及规划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确立的“重 从上述定性表述看,“973”计划在指导思想、立项 大专项计划”的比较,可以清楚地表明了这一事实。 准则等方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 参考文献 域有较多的相近之处,且两者推动的研究都是代表国 1张新时.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 家利益的战略性基础研究。那么,两者是否完全重复 研究工作的报告.学科前沿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 或相互冲突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两者在战略性 助领域战略国际研讨会,1999.8 基础研究的定位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协同共进,共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 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若干问题.1999.2 (1)定位各有侧重。“973”计划突出以我国经济和 3吴述尧.国家目标为基础研究导向愈益成为科学发展的 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集中定位在与国民经济 国际趋势.中国科学基金,1999,13(5) 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能源、资源环境、人口健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优 康及材料等六大领域,有将战略性基础研究向下游开 先资助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放延伸的倾向;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 5陈玉祥等.科学选择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 领域突出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基本定位在重大的前瞻 社.1994. 性和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层面,并未限定在特定的领域 6刘云.美国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与优先发展领域.中国 内进行选择,一方面寻求最大可能获得重大科学创新 科技论坛,1999(5) 与突破的机会,另一方面力图寻求科学发展目标与国 7刘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总体目标与战略领域选择. 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强化基础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5) 研究为国家目标服务的功能。从总体上看,国家自然 8刘云等.基础学科国际合作特征的科学计量分析[J].科 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在推动我国战略性基 学学研究,1997(1) 础研究方面具有更基础、更超前、更长远等特点。 9刘云等.中国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科学计量测度与评价 (2)对于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推动 [J].管理科学学报,2001(1) 学科布局优化调整的作用不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 Liu Yun.The Research on Selecting Projects of NSFC in “十五”优先资助领域将鼓励多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 the Period of 2000/2005,Proceeding of’99 International 研究,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推动学科布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ov, 局优化调整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6~8.1999.Harb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148~ 规划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的功能有所弱化。 153. (3)部门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使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增 (收稿日期2002—04—25) 【责任编辑殷得民1 26 200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