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上承德地域归属

来源:尚车旅游网


历史上承德地域归属

白 梅

承德,南接华北平原的北端,北临内蒙古高原的南缘,是古代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点。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这两大华夏文明不断地碰撞融合,使得承德这块土地交替经受了两大文明的洗礼。自战国时期有文字记载承德地域的行政归属以来,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曾设置过行政机构管理承德地域。但是,由于承德地域的特殊性,当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时,这里便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的辖地,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厍莫奚、契丹、女真、蒙、满等诸多民族都曾在承德地域活跃并居住,反之当中央政权巩固和强大时,它便由中央政权设置的行政机构管理。数经变迁。了解历史上承德地域的归属,对于研究承德的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期:承德属于山戎、东胡居住的地域。

《史记匈奴传》:“燕北有东胡、山戎。”东胡因在匈奴的东面所以叫东胡。山戎平时则随畜牧转移,以射猎禽兽为生,紧急时则人习战功以便侵入讨伐。《史记齐世家》记载,山戎讨伐燕国,燕王派人到齐国求救,齐桓公决定救燕国,于是率兵讨伐山戎,打到孤竹城才返回。孤竹据说在承德东南境内(有专家认为孤竹在今河北的卢龙。有资料记载在今卢龙,迁安一带和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铸有“孤竹”铭文)。战国时山戎逐渐被东胡所吞并。后来燕国贤将秦开与东胡人交战,结局是东胡向北退却千余里,承德一带从此划入燕国的版图。承德北部和东部当时分别属于燕国的渔阳和右北平郡。燕国修筑的长城从渔阳,右北平郡穿过。

秦朝:承德一带属渔阳、右北平郡。是连接东胡的地域,秦汉交替时是匈奴的地方。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以后,承德的大部分地区为秦王朝统治。今承德市和隆化、丰宁、滦平等县及围场南部,都属于当时的渔阳郡。今承德县、兴隆、宽城、平泉县等地,属于当时的右北平

1

郡。到秦末,这里被匈奴民族势力吞并。

汉朝:西汉初年,承德属于匈奴左地。武帝时是边塞之地,后来并入乌桓,在渔阳郡的边外。后汉时承德开始是乌桓的地方,后来属于鲜卑中部。三国时期,承德是鲜卑轲比能的地域,后来素利、弥加、厥机诸部落杂居。

《史记匈奴传》记载,冒顿自立为单于,向东袭击东胡。东胡最初轻视冒顿,根本没做什么应战准备,结果冒顿的兵来了以后大破东胡,于是侵入到燕国的地域,取而代之。当时,汉军正与项羽相抗拒,中原疲于兵战,所以冒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疆土。到冒顿时,匈奴的疆土最大,北面的少数民族都向冒顿称服,南面与汉朝为敌。汉武帝时,把名将李广派到右北平郡当太守。《史记》载:“李广据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载,不敢入右北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分作东、西两路攻打匈奴,卫青直插匈奴单于驻地,单于大败。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与匈奴左贤王的军队遭遇,左贤王大败向西北逃走。从此以后,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汉武帝时将承德划归西汉的幽州刺史部(管辖燕地诸郡国)渔阳郡、右北平郡管辖。承德当时成为汉时的边塞之地。后来将乌桓人(原东胡人的分支,因依托乌桓山而得名)迁移过来,到了西汉末年,全部由乌桓人所占据。

《后汉书鲜卑传》记载,鲜卑也就是东胡的分支,因依托鲜卑山而得名。汉初的时候被冒顿所击破,逃到辽东塞外,与乌桓相连接。北单于逃走后,鲜卑人迁居到这里。后来鲜卑大人檀石槐将地域分为三部分,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的十余个邑为中部,包括今围场、隆化、平泉、承德市、承德县和滦平、丰宁部分地域。

《三国志鲜卑传》记载,檀石槐部落传到步度根时,轲比能部逐渐强盛,步度根被轲比能所杀。轲比能本来是鲜卑内的一部,后来大伙推举他为大人。其余部落的大人都惧怕他。今围场、隆化、平泉、承德市、承德县和滦平、丰宁部分地域为轲比能势力所占据。以后又有素利、弥加、厥机各部族杂居,在辽西、右北平、渔阳郡塞外。后来幽州刺史派遣勇士杀了轲比能。今兴隆、宽城、滦平、丰

2

宁部分地域是魏国的疆土,为幽州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管辖。

晋:承德是鲜卑段氏的地域。北境是宇文氏的地域。后来并入慕容氏是前燕的地方。苻坚时是边塞之地,属于幽州。慕容垂恢复国家后是后燕的地方,崐属于幽州。冯跋时是北燕的地方。

《十六国春秋录》记载,段氏从务勿尘以后,日益强盛,他的地域西接渔阳,东面临界辽水。《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记载,宇文氏本来是鲜卑的另一部落。宇文槐世袭为东部大人。包括今围场、隆化、丰宁、滦平北部,平泉、承德县、承德市地域。后来并入慕容氏,是前燕的地方。苻坚消灭了前燕后,将前秦幽州分出一部分建立了平州,镇守龙城(今天的朝阳县境)。承德仍属于幽州,今兴隆、宽城、平泉、承德县、承德市、滦平、隆化、丰宁、围场地域。后来又分别成为后燕和北燕的地方。

南北朝:北魏时期,承德是安州广阳郡燕乐县的地方,北境是厍莫奚的地方,后来并入厍莫奚。北齐时期,承德是厍莫奚的地方。北周时期,承德是厍莫奚、契丹的地方。

以鲜卑民族为统治势力的北魏,占据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承德地域均属于北魏所统治。北魏时期承德开始设立统治机构。在广阳郡燕乐县(今隆化境内)设州,名为安州,管辖广阳、密云、安乐三郡,广阳郡即今承德大部分区域。《魏书地形志》记载,安州,皇兴二年(468)建。广阳郡,延和元年(432),建立益州,真君二年(441),改为郡。安州管辖的三个郡只有广阳郡在边外。承德的南境,滦平县的东境,丰宁的东南境都是广阳郡的地方。广阳郡统领的三个县就有燕乐县。承德的南境应当是燕乐县的地方。北魏时厍莫民族居住于此。《北史奚传》记载,厍莫奚,他的先人是东部宇文氏的另一个部落族。当初被慕容皝所破以后,逃窜到松漠之间,在承德的北境以外。到北魏的太和四年(450)以后,开始与安州、营州(《热河志》记载,营州即今建昌及朝阳县南境三座塔以南及平泉州东南境)民众杂居,慢慢的向南,定居在今天的滦平县、丰宁、平泉县境内。

《北齐书昭帝纪》记载,皇建元年(560),昭帝亲自讨伐厍莫奚,出长城俘虏逃窜的厍莫奚人。

3

《热河志》记载,厍莫奚与契丹应当仍然居住在故地。东北境是契丹的地方,东南境是北齐营州刺史高保宁的地方。

隋朝:承德是奚族人居住的地方。

隋朝时期承德的地域大部分为奚(原厍莫奚)民族所占据。只有兴隆西部和滦平南部属于隋朝的安乐郡,平泉、宽城等地为隋朝的辽西郡。《隋书奚传》记载,奚本来叫厍莫奚。最初臣服于突厥,从突厥称藩以后,也派遣使臣入朝,有时来有时不来。《热河志》记载,奚从东魏时就占据有安州。

唐朝:承德是奚族和契丹民族居住的地方。

唐代时,承德是唐王朝统治下的奚民族和契丹民族活动的区域。《新唐书奚传》记载,奚也就是东胡的族种,秦朝末年,东胡被匈奴击破后,残部退保在乌桓山一带。东汉时承德一带以北的地区都是乌桓人的天下。曹操征讨乌桓,斩了他们的统帅踏顿,奚族人大概是他们的后人,居住在鲜卑的故地。太宗贞观三年(629)开始来朝,没有几年内附,为此建立饶乐都督府。今承德的丰宁、隆化、滦平、宽城、承德县、承德市,围场中南部属于其管辖范围。《契丹国志》:由古北口至中京(今天的宁城)的北面,都是奚人居住的境域。

宋朝:承德属辽,是中京道大定府泽州,滦河县及北安州的地方。奚人及契丹人居住于此。金代,承德是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的地方,东境是大定府神山县的地方。

公元九世纪初,承德地域并入了契丹国。据《辽史》记载,承德平泉是契丹族的发祥地。是神话中契丹之父诞生的地方。《魏书厍莫奚传》:“契丹国在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契丹族属于东胡族系。契丹从北魏时起,就与中原皇朝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成为我国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后来建立了辽朝。这里大部分地域属辽国中京道大定府。辽在承德地域内设有北安州、泽州两个州。北安州的州府设在兴化(今隆化县),今丰宁、围场南部,隆化、滦平、兴隆东北部及承

4

德市、承德县部分地域属于北安州管辖。宽城、平泉部分地域为泽州管辖。《辽史地理志》记载,中京道泽州统领神山县、滦河县。《武经总要》载,泽州,在松亭关(今天潘家口水库附近的喜峰口)的北面,辽泽州之地。《热河志》记载,辽泽州的州府在神山县(今平泉)。《金史太祖纪》:“既取中京,遂下泽州,旋降北安州。”滦河县以河得名。承德市东南,平泉的西南到边城以外,是滦河县的地方。

《金史地理志》记载,兴州,宁朔军,本来就是辽北安州兴化军兴化县。承安五年(1200)升为兴州,建立节度,军名宁朔。金兴州在辽北安州的南境,今滦平县境内(今滦平小兴州)。兴州宜兴县,本来是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1203),升为县。兴化县、宜兴县地域包括今围场西部、丰宁南部、兴隆东北部分地区,承德市、滦平县。《热河志》记载,神山县,金代隶属于北京大定府。而在辽代则隶属于泽州,是平泉、宽城、承德县等地的境域。神山应当在承德的东境。

元朝:承德西境是中书省上都路兴州的兴化县、宜兴县的地方,东境是辽阳行省大宁路惠州的地方。

《元史地理志》记载,上都路管辖四个州,其中兴州包括兴安、宜兴两个县。今围场西部、丰宁东南部、隆化、滦平、兴隆、承德县、承德市。《元史地理志》记载中有惠州。《热河志》记载,元代的惠州以辽代的泽州改建。辽代的泽州府所在地在神山县的地方,另外管辖滦河县。今平泉、宽城、围场东南部地域。金代的时候废泽州和滦河县;承安(1196)时,又另外建立了滦阳县,而不久又废除。当时的滦阳县府所在地在今天的迁安县境内。

明朝:承德是北平府管辖的兴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及宜兴、宽河守御千户所(卫所是明朝的军队编制)的地方,后来并入诺音卫。

明代,承德大部分地域属于京师北平府地,只有南部部分地域属于京师顺天府和永平府。洪武十九年(1387),明王朝在北平府(今建平)设立大宁部指挥司,管辖今承德地域。地域内设立兴州左、中、右、前、后五卫和宜兴、宽河两上守御千户所。《热河志》记载,永乐元年(1403),朱棣皇帝把承德这

5

个地方给予了蒙古部落的乌梁海。同时明朝政府将承德一带的所有卫所南迁,各州县的百姓也纷纷南迁。承德一带成为“瓯脱地”,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隔离地带。《明史·诺音传》:诺音、福余、泰宁,是高皇帝所建的三卫。从大宁(今辽阳)前抵喜峰口,接近宣府叫诺音。《热河志》记载,今天承德府的本境、滦平县、丰宁县、平泉州、建昌县是诺音卫的地方。即今兴隆、宽城、平泉、承德县、承德市、滦平、隆化、丰宁南部地域。

清朝:承德最初直接隶属于朝廷。雍正元年(1723),设立热河厅;十一年(1733)改设为承德直隶州。乾隆七年(1742),废掉州,仍然设热河厅。四十三年(1778),改设承德府。统领一个州五个县。即平泉州、滦平县、丰宁县、赤峰县、建昌县、朝阳县。嘉庆七年(1809)建立热河督统署,督统署府所在地在承德。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承德由热河督统署改为热河特别区。1928年国民政府改热河特别区为热河省,以承德为省会,管辖今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区。

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全境,为伪满洲国管辖。1945年8月日军投降,热河属冀察热辽解放区。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承德,成立承德市人民政府,仍为热河省省会。1955年12月热河省撤销。承德市归河北省,为省辖市。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