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1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2

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介绍传说(略) 2、提问、交流:

3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

4

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景与情的关系: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5、分析鉴赏

5

1/介绍传说:仙人乘鹤

2/提问:(1)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师小结: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笔锋一转,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思乡之情)。 板书: 传说景物情感 (即景…………生情)

触景——————〉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提问:(2)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读者并不觉得它重叠滞碍。

(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指导:在比较阅读中,要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6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

当然,每一次比较阅读,也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7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8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一、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如诗如画的月夜景色,体会作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介绍故乡那轮明月。 二、1.本课也是一篇怀念家乡的作品。作者借故乡的那轮明月,抒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节为第一部分,总写故乡明月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萦系着作者思乡的心。2至6节为第二部分,写故乡一年四季各具魅力的月夜景色,突出月夜是故乡最美的时候。第7节

9

为第三部分,对故乡那轮明月发出由衷的赞叹。

3.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复述训练的重点。理解课文可以以“美”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会故乡一年四季的月夜美在哪里体会同是月夜,同是那轮明月,四季为什么又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其中又包含着作者怎样一种感情仲夏夜,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秋天,月亮也似乎格外明亮,迷人。初冬夜,月光给人增添了几分暖意。春天的月夜,看一眼,都让你陶醉!复述训练,不必强求统一,可以体现一些个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读文,来欣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介绍故乡那轮明月。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