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欣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义;中国;建议
[作者简介]刘欣(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职工,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3-0034-02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等财富的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大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但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徘徊在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再走野蛮增长的老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近年来,我国沙尘暴肆虐,雾霾横扫大江南北,水体污染、化工品泄露等事件频频发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碧水青天,渴望自由呼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民心所向,如何回应人民的诉求,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已经不单单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一起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一系列国际公约和纲领性文件相继问世,全世界对加强生态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理应顺应时代潮流,树立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③。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存的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我们能耗和排污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严重滞后。二是生
34
①
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进步很大,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但是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资源保护的理念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对薄弱,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三是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发展形态,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新的发展阶段,是人类彻底反思以往发展模式弊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科学的发展思路,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正确的环境伦理价值观为主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虽然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但真正在广大民众心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尚需时日。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在于转变观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改变过去以破坏自然来获得发展的思路。只有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经济增长才是高效、健康和可持续的。其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调结构、保增长的抓手,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传统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以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中,这些产业已是强弩之末,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可持续性。而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新兴产业,如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还可以突破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治理环境,还可以使地方经济得以健
(下转37页)
2017.03 / 党史博采员主动意识的培养,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培养出的党员,并不是对党主动的政治认同。
(二)本阶段完善学生党员质量管理工作的路径
1、建立预备党员退出再教育机制,严格转正标准和转正程序。在最后一阶段,要更加严格转正程序,增强硬性的转正条件,在第一阶段严把入口的同时,建立预备党员退出再教育机制来畅通出口,对发生重大违纪行为的学生采取一票否决,对一般性违纪学生严格延期转正制度,对表现平平、不积极或前后反差较大的学生进行一次诫勉谈话,依旧没有改观的学生延期转正,让学生时刻保持紧迫感、危机感,从而时刻谨记使命感、责任感。
2、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预备党员主动进行政治学习。在这一阶段的政治教育中,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资源,开展网络党课、网络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充分依托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将传统的僵硬式文字表达为图文并茂、语言活泼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在符合当代学生偏好的基础上,进行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
总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管理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之间要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真正落(上接34页)
康有序地增长。最后,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而广大人民群众却对生态产品的渴求日益迫切。生态产品的生产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也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④。
(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革命,是对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变革。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规定,推动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对水流、森林、草原、土地等统一确权,形成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定价机制改革,从资源供给程度、稀缺程度、资源再生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等多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估值。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谁损害环境谁补偿。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对其中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加快研究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确保环境保护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执法权,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方要追求其行政和刑事责任。
(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意识。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意识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要广泛开展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
19.
[注释]
党建研究实好高校学生党员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从源头上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在发展过程中严格各项程序和制度,制订细化的考核标准,并且在不同阶段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政治教育,建立起一套全过程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工作体系,为党组织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年.[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S].人民日报社,2014年6月.
[3]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S].2014年7月.
[4]何熠,孙威.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对策[J].江苏高教,2014(4).
[5]陶学平,周韩,冯祎春,吉少征.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5(9).
[6]田醒东,刘明河,安宴菲.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的创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政策、法律和法律法规,宣传环境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要不断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加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
①李宏伟,钟绍铜.弘扬生态文化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57-61.
②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杂志,2013(17):17-③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杂志,2013(24):3-11.
④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57-162.
⑤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
[2]**.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新华社,2013(10).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经济,2013(6).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2006.■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