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安全帽的现状及质量检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安全帽的现状及质量检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尚车旅游网
浅谈安全帽的整体情况及质量检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安全帽的整体情况

安全帽是防御人体头部不受外来物体击打和伤害的防护用品,是建筑施工、隧道涵洞施工、矿山开采、高空作业等必备的量大面广的护品,它与安全带、安全网并称为安全生产的“三件宝\"。

我国安全帽生产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矿井用的是胶布矿灯帽,其余是手工编制的藤条、柳条和竹编帽.这些安全帽透气性好,但经日晒雨淋易脆裂,不防火,而且难以保证使用安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上海造船行业用工程塑料聚碳酸酯注塑制成第一代塑料安全帽,解决了藤柳条帽不能防御电焊火花和焊渣问题.此后各地陆续开发出维纶、环氧树酯玻璃钢、ABS塑料等新一代安全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外资企业开始在我国生产国外品牌的安全帽,我国安全帽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1年起国家颁布《安全帽》和《安全帽试验方法》,开始对安全帽生产质量实行统一监控。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安全帽需求量加大,安全帽生产企业增多,国外同行也进入中国寻求发展,部分企业开始按照国际标准为国外客商加工安全帽。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多样、高中低档品质共存、市场流通渠道多样、用户能够按需选择并开始向国外出口的局面. 1、安全帽行业现状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获得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目录统计,至2009年底,我国安全帽获证生产企业共210家,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其中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的企业比较集中,占全国安全帽生产企业的64%(不含无证生产企业以及为国外加工定制企业)。30%~40%是伪劣制品,我国需佩戴安全帽的从业人员达8 000万人以上,每年至少需购帽5 000万顶.年出口俄罗斯、欧洲、中东约1 000万顶.根据行业抽样调查推算,目前全国210家持证生产企业年产安全帽3 000~3 500万顶,销售量逐年递增,每年增幅在10%以上。

我国年需安全帽5 000万顶以上,210家有证企业实供3 000~3 500万顶,尚有1 500万~2 000万顶,即30%~40%的安全帽属于无证生产企业生产。这就是说,目前从业人员佩戴的安全帽30%~40%是伪劣制品.无证企业生产的安

全帽由于缺乏国家相关部门监管,对使用者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2、安全帽的市场销售渠道

安全帽的市场销售渠道分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商贸(外贸)渠道销售或代理,约占60%;另一类是生产企业向用户直接销售,约占40%。安全帽的具体销售形式:一是通过商业流通渠道销售;二是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三是通过总代理销售;四是对国外通过外贸公司代理销售;五是通过到国外参展与外商建立产销关系销售。

安全帽直销比例较大是因为不少企业用户对质量有严格的要求,经过市场品牌选择,最终采取向安全帽生产企业直接进货。 3、我国安全帽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型企业多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低,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安全帽生产企业获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有210家,获LA劳安认证的有155家,90%以上为小型企业,其中70%为作坊式生产,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低,产业集中度低。小型企业中年产超过50万顶帽子,产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重视开发新产品,在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的只有十几家,但是尚未形成我国安全帽生产的“龙头”。

2)市场缺乏公平有效的竟争机制和氛围

①是大部分用户在安全帽招标中,重价格轻质量,只关注投标样品,不考察投标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致使不少产品质量好、管理水平高、价格适中的安全帽生产企业,无法与产品质量差、价格低的企业竟争。

②是部分行业对安全帽准入自行设置门槛,如若想加入该行业的供应网,必须重新进行产品质量检验。还有的央企自建安全帽生产企业供货自用。

③是众多无证企业用再生塑料制作伪劣安全帽,钻无人监管的空子,以低廉价格入市,挤压优质产品的销售空间,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埋下了职业伤害的隐患。这应引起各级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调研中发现,持证生产企业呼吁国家加强监管,清除无证生产的比例高达86%。 3)国家对持证企业多头监管,导致成本增加,竟争力降低

国家质检部门将安全帽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随后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又对安全帽实行安全标志管理,但是两个部门各自为政,对同一检测机构关于同一种型号产品检测的结果,互不承认,企业须对同一个产品交两份检测费用,数额不菲,对一个小型企业的负担是很大的.一些企业反映确实压力很大,成本上升,经营困难。而某些无证生产企业未取得相关许可证,逃避了国家监管,也无需交纳相关费用,产品价格低,产品竞争力很强。 4)安全帽科技含量不高,缺少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

大部分安全帽生产企业所选用的原材料、产品款式以及帽箍结构等均大同小异,科技含量不高。近年来上海、江苏等少数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安全帽生产工艺,试生产了一批运用日本新技术、美国新材料、机器压制一次成型的SMC玻璃钢安全帽.有的企业开始生产一次成型的双色安全帽,但总体上还没有自主研发出获重大突破的新技术、新产品.如安全帽佩戴稳定性研究,安全帽与护目镜、耳麦、护耳器、呼吸器的适配研究,安全帽防寒防热等课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4、我国安全帽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安全帽占全部护品市场份额的12%。按劳防用品年采购额500亿元人民币计,安全帽年采购金额为60亿元人民币。我国安全帽行业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品牌竟争将加剧,合格安全帽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

年产50万顶以上安全帽企业仍会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并努力争取海外市场,争取做行业“领头羊”。小企业将努力提升产品质量,走联合发展之路。江苏、安徽、山东等安全帽生产企业集中的产业集群地区,应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产业群。逐步形成品牌企业分割“大市场\",小企业占领“小市场”的局面。

2)传统流通渠道继续扩大,网络销售将成为新的销售形式

目前劳防用品商业流通渠道遍布全国各地,它有较强的市场基础和辐射作用。生产和销售企业合作比生产企业单独拼市场力量大得多。因此,进一步增强流通领域的销售比重将是必由之路。安全帽生产和销售企业应利用网络销售产品,这将成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

3)安全帽的市场需求将逐步向中高档发展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企业对工伤事故预防意识的提

高,市场对安全帽品牌和性能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筑市场将逐步抛弃低劣安全帽,转向10~20元的中档安全帽。国有造船、冶金、电力等行业将继续购买20~30元的高档安全帽.总之,提高安全帽质量,坚持做好中档安全帽的市场,开发高档安全帽的市场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竟争,是安全帽市场的发展趋势。 4)市场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无证企业生产的伪劣安全帽造成伤亡事故已被媒体屡屡曝光,引起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通过强大社会舆论遏制无证企业的嚣张气焰,伪劣安全帽才能得到遏制。

二、安全帽质量检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GB 2811-2007《安全帽》为安全帽质量检验现行有效标准,该标准已实施9年。我们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仍从检验样本量、质量、检验结果的判定、送样数量及使用有效期等方面发现了几个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1)安全帽的质量

① 有关“质量”的术语GB2811—2007中4.1.7表述为“质量”,5。3表2中表述为“重量”,前后不一致。

建议:因为质量的法定单位是克(g),标准中采用的是g,建议将表2中的“重量”改为“质量\"。

②质量的标准值GB2811—2007中4。1.7 :“普通安全帽不超过430g\在检测中我们发现,材质为ABS的普通安全帽的质量几乎没有超过430g的,而玻璃钢安全帽的质量几乎没有小于430g,一般都在500g以上。

建议:虽然项目“质量”是B类指标,仅此一项对最终判定结果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玻璃钢安全帽的质量小于430g,“冲击吸收性能、耐穿刺性能”等技术指标就有可能不合格,建议对不同材质的安全帽的质量作不同的规定。 2)检验结果的判定

①冲击吸收性能的结果判定

GB 2811—2007中4。2.1:“按照GB/T 2812-2006中4。3规定的方法,经高温、低温、浸水、紫外线照射预处理后做冲击测试,传递到头模上的力不超过4900N,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如果试验后传递到头模上的力不超过4900N,帽壳也没有碎片脱落,而出现衬垫损坏、帽壳直接落到头模上的现象,结果应如何判断?若严格按照标准规定来判,结果应为“合格\",但从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安全帽衬垫损坏后,帽壳直接接触头模,相当于冲击锤的冲击力直接传递到头模上,安全帽并没有发挥其“安全”作用,结果应判为“不合格\"。

建议: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冲击试验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细化冲击结果的判定条件。

②综合结果的判定

GB2811—2007中5.5:“进货单位按批量对冲击吸收性能、耐穿刺性能、垂直间距、佩戴高度、标识及标识中声明的符合本标准4.3规定的特殊性能或相关方约定的项目进行检测,……,样本大小按表4规定执行,检验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上述项目均为A类指标,有一个不合格,即判一批不合格;表2规定:批量范围≥50001顶,冲击吸收性能、电绝缘性能、侧向刚性、阻燃性能、防静电性能、垂直间距、佩戴高度、标识等检验项目中有一个A类不合格,批量判定为合格,有两个A类不合格,批量才判定为不合格.前后也不一致. 建议:修改表2的规定,与5.5规定一致。 ③安全帽送样要求数量

GB2811—2007中要求每组安全帽为6个,如果做全性能检测的话,对于破坏性试验的冲击吸收性和耐穿刺性上出现了操作失误,未能按照标准上的操作严格执行,导致数据异常,实验无法进行到底并且无法提供复测。

建议: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冲击和穿刺试验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优化送样数量,可将每组样品定为8个。 ④有效期

不同材质的安全帽,其有效使用期限是不同的,而GB2811-2007中未对安全帽的有效使用期限进行说明。

建议:标准中增加“安全帽有效使用期限\"。

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仅供同行们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