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酣.Sci.2012,40(1):179一18l责任编辑刘月娟责任校对李岩不同施氦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吴奇峰1,王强2,相吉山1,董志新3(1.农垦科学院,石河子832000;2.中国农村科技开发中心,北京100045;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石河子832000)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处理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t[方法]选取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石大豆l号和黑农40,设Al(不施氙)、A2(施纯氮180ks/hm2)、A3(施纯氯360ks/hm2)和cl(15万椿/hm2)、C2(30万彬hm2)等处理,利用蒽酮法测定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可溶性糖舍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层次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期表现为下层早于中层,中层早于上层:不同大豆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为高氮>中氮>低氮;不同密度处理下各大豆品种不同冠层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结论]除品种本身具有高产的遗传特性外,高产大豆品种产量水平的表达还需要配以相应的肥水组合等栽培管理措施。关键词大豆;密度;施肥;可溶性糖中图分类号¥352.3文献标识码AEffectofD柏Ferent文章编号0517—66ll(2012)01一00179—03011FertilizationandDensitytoContentofSolubleSugarofSoybeanSeedWUQi-fengAbstractofsolublesugarcontentofsoybeanseedunderdifferentfertilizationanddensitytreatment.fMethod1HighproductionsoybeanvarietyXindadoul,ShidadoulandHeinong40wereselected.AndthesolublesugarcontentofsoybeanseedwasmeasuredwithtlletreatmentofAl(nonitrogen),A2(180ks/hm2N),A3(360ks/hm2N)andC1investigate.tIledynamics(XinjiangAcademyoffObjective1111eresearchaimedetalAsri-ReclamationSciences,Shihezi,Xinjiang832000)(150000/hm2N).c2(300000/inn2N)byant}IroBecolorimetry.[ResultThesolublesugarcontentofdi脏rentvarietydecreasedafterinitialincrease.Thetimewhenthemaximumvalueofthesolublesugarinthelowerlevelachievedwasearlierthanthatintheintermediatedeck.andthatoftheintermediatedeck州蹄earlierthanthatofthesolublesugarcontentofdifferentsoybeanvarietyanoderthenitrogenleveIshowedhighamountnitrogentretttment>themiddieamountnitrogentreatment>thelOWamountnitrogentreatment.Underdi雎rentdensitvprocessing.seedsolublesugarcontentofdifferentvarietiesshowedupperformation>intermediatedeck>Iowerleve[.upperformation.Thehishproductionsoybeanvarietynotonlyhashigh-yieldingvarietiesofitsowngeneticcharacteristics。butalsoneedsuchasproperfertilizationandwateringcultivationandmanagementmeasures.[Conclusion]ExpressionKeYwordsofSoybean:Density:Fertilizer;Solublesugar绿洲农区地处亚欧腹地,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水源稳定,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近年来,大豆生(新大豆1号)、B2(石大豆l号)、B3(黑农40),种植密度设C1(15万株/hm2)、c2(307Y株/hm2)。共18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4m2,行距加cm,采用人工条播。在各个小区,播种时施重过磷酸钙408.59ks/hm2和占总施氮量60%的尿素,初花期再追施占总施氮量40%的尿素。其他均按大豆高产田田管措施进行。1.3产发展迅速。凭借得天独厚的绿洲生态环境及气候、地理条件.全国大豆高产记录不断在涌现¨。o。在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是生殖生长时期光合产物的主要存储库。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直接影响其产量。研究大豆籽粒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大豆产量至关重要”1。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基础产物。可溶性糖不仅是取样方法当幼荚长至约1.5cm开始取样,每次取荚20个。剥去荚皮后,烘干至恒重。每7d取样1次,直至豆荚成熟。在每次取荚的同时,另选与所取荚接近的“相似高等植物的主要光合产物,而且是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暂时贮藏的主要形式,在植物体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产量的形成荚”(长、宽、生育时期接近)20个左右挂牌,以备下次取样。将样株各节位平均划分为下、中、上3层;同时,将大豆鼓粒期平均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1.4测定方法采用蒽酮法测定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o“。称取0.2g干样(粉末)置于大试管中,加入0.125g过程。而目前对于大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研究报道一“1相对较少。为此,笔者研究了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了解大豆籽粒糖分积累规律。为大豆的Na2CO。,将高产生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选用绿洲大豆栽培区的3个主栽大豆111l蒸馏水分2次加入,振荡。用保鲜膜将试管封口,热水浴(100℃)50min,此间每15~20min振荡1次。然后,趁热移人100lIll容量瓶,定容,静置l分析。2结果与分析h。品种——新大豆l号、石大豆l号和黑农40。1.2试验设计1.5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SAS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试验采用施氮量(A)×品种(B)×种植密度(C)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其中施氮量设Al(不施氮)、A2(施纯氮180ke/hrn')、A3(施纯氮360ks/hm2),品种设Bl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藕日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860051)。吴奇峰(1979一).男,河南洛阳人,助理研究员,项士.从事作物高产生理方面的研究,E·mail:wqf-2005@163.coin。20II-09-152.1各品种不同冠层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由图1可知。不同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但在进程上存在差异。新大豆l号和石大豆l号在开花后39d前后达到最大值,黑农40在开花后46d前后才达到最大值。随后,3个品种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迅速下降,到末万方数据180安徽农业科学2012生期稍有缓和。l啊枣篓癌妒秆‘豆1亏石足豆1昔品种零农均开j乇舌天数"d田i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可溶性糖舍■圈4不同施氯量对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含■的影响由图2可知,各层次籽粒达到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值的时期不尽相同,表现为下层早于中层,中层早于上层。这是由各层次籽粒发育进程的早晚决定的。i{≯■斟/。枷¨n\≮.、图s不同施氯量对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伽”¨¨一3239柏53606774开花后天数日d枷1岳寺岳堰1岳奇岳妊1岳却珐蠊新大豆I号石大豆l号.蓑农{O田‘不同麓氯■对各太豆品种不同屡旋籽粒可溶性糖音■的影响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高氮>中氮>低氮。经方差分析,除石大豆1号下层籽粒在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他各¨¨枷新大豆【号石大豆I号品种田3层次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施氨水平间的差异均达0.05或0.01显著水平。黑衣402.3种植密度对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由图7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影响的差异在0.Ol水平显著。新大豆1号、石大豆l号、黑农加的种植密度与各大豆品种不同层次耔粒可溶性糖台量2.2施氮量对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由图4可知,不可溶性糖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0.8494、O.9640、同大豆品种在不同施氨水平下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为高氮>中氮>低氮。经方差分析,新大豆l号不同施氨水平问的差异均达005显著水平,石大豆1号与黑农加的低氮与中氨、低氨与高氮间差异达0.01显著水平。0。这说明提高种植密度可对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图8可知,在低种植密度处理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鼓粒前期较早达到峰值并迅速下降,而在高种植密度处理下大豆籽粒在鼓粒后期保持比低种植密度处理较高的可由图5可知,施氮处理提高了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峰值,使得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鼓粒前期得到明显提高,并在鼓粒中后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由图6可知,不同施氮水平下各大豆品种不同层次籽粒溶性糖含量。由图9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各大豆品种不同层次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3个品种各万方数据40卷I期吴奇峰等不同施氟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籽拉可溶性糖台量的影响181含量的影响较大。3结论与讨论研究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花后40d前后。这与张圣平等对菜用大豆荚果发育的研究结果”41基本一致。籽粒的着生部位对可溶性糖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植株中层、上层的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下层,差异显著性因品种而异。这体现了植物光新走豆I号石走豆l号品种图7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可溶性糖舍量的影响_:曼农40合产物合成、运输和转化的能力。因此。在生产中应保证植株中层、上层籽粒的充分发育。氨素是叶片光合作用必需的营养物质。施氮量是影响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重要因素。充足的氮肥将会促进图8不同种檀密度对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的影响层次籽粒可溶性糖含址柱不同种植密度问均有00l水甲显著差异,这说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层次的大可籽粒可溶性糖t1一’岳寺岳上岳1岳电岳强下岳母象L岳斩太豆1号石走豆1号黑农40光合作用,增加糖向籽粒的转运、输入,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除品种本身具有高产的遗传特性外,高产大豆品种产量水平的表达还需要有相应的肥水组合等栽培管理措施”…。该试验设置的种植密度处理只有2个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种植密度对大豆籽粒发育的影响。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I]罗赓彤,刘胜利,战勇.等新大豆I号和石大豆l号高产记录的创造[J】大豆科学挪l,∞(4):270—274.【2】罗赓彤。刘胜利,孔新.等实现大豆超高产的品种与栽培技术【J]划睇}学删印(I):28—32[3】王程,刘兵.金剑.等.调节大豆耔粒生育的生理生态因素[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2):133—136.[4]马春梅,郭海龙.龚振平,誊不同基因型大豆塘分积累规律的研究(I)——可溶性总糖含量积累规律的研究【J】.作物杂志,20i0(4):66一国.【5]壮长玉,胡联国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嘶(2):35—36.[6]胡晓青,孙磊。罗盛国,等.葬分对大豆可溶性糖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捉业大学学报,201I,42(4):8—12i2[7】黄学林.陈滴晚种子生理实验手册【z】.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40—:■如茎癌肾lLL43.【s】张圣平。划世琦.谷卫剐.裁培技术对菜用大豆果荚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f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2):189—192.[9】张圣平.刘世琦,于善增,等.菜用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簪的变化及其与主要生理指标的关系研究[J】.西北农业学艋.2∞I.13(1):55一粥.[101刘玉平辛老羽0。李瑞平,辱.不同密度与施氦水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十H十·p+—p-—●——●—-■-——}—扣+-卜■一-■-■-—■州-—P——●——●·-—P—忡+.+-+.●·*■—■一-■——■—斗·■·-+——■·—■-十圈9不同种植密度水平对备大豆品种不同层次籽粒可溶性糖含■的影响性状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26(2):173—176.(上接第160页)[4】张志良.瞿伟瞢,李小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4朊北京:高等教[7】李京东.锡雏外来^侵物种的危害及其防治[J】.泰山学院学报,猢(3):救一甑[8】UDDLING20陀(2):l-7.育出版扯,册:.54—6'7[5】李春喜,邵云。善ii--SW-生物统计学[M】.4朊北京:科学出版社.硼;桴一耵.134—136,260—270.J.cn腓^In啦Dss洲J.P瞄aK,畦正.酬u正岵thel面chto,o曲yU锄岫d由妇州瓢.^Ⅱ船ehlo,'o-re]a60mhipbetween[6】张怒周,周立正豆科植物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J].四川林勘设计.phyuⅡ吼盯弛-dif学【J】.n·岫州k“耻哪山册(1):竹一46.万方数据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吴奇峰, 王强, 相吉山, 董志新
吴奇峰,相吉山(农垦科学院,石河子,832000), 王强(中国农村科技开发中心,北京10004), 董志新(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石河子,832000)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2,40(1)
1.张圣平;刘世琦;于善增 菜用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变化及其与主要生理指标的关系研究 2004(01)2.张圣平;刘世琦;谷卫刚 栽培技术对菜用大豆果荚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003(02)3.黄学林;陈润政 种子生理实验手册 1990
4.胡晓青;孙磊;罗盛国 养分对大豆可溶性糖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2011(04)5.杜长玉;胡兴国 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2006(02)
6.马春梅;郭海龙;龚振平 不同基因型大豆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Ⅰ)--可溶性总糖含量积累规律的研究 2010(04)7.王程;刘兵;金剑 调节大豆籽粒生育的生理生态因素 2009(02)8.罗赓彤;刘胜利;孔新 实现大豆超高产的品种与栽培技术 2003(01)
9.刘玉平;李志刚;李瑞平 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2011(02)10.罗赓彤;刘胜利;战勇 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高产记录的创造 2001(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nykx20120107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