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市劳动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北京市劳动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http://www.paper.edu.cn

北京市劳动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汪安佑 刘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1963-2003年劳动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及特点,研究发现:第一,北京市1963-1978年劳动就业规模的变化与政治制度变化密切相关;第二,北京市1978-2003年劳动就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关键词] 劳动就业结构;演变;北京市

1.引言

福拉斯蒂埃(J.Fourastic)曾分析了1800-1970年西方工业社会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

[1]

势,用图来说明劳动就业结构演变的规律,见图1。福拉斯蒂埃认为,就宏观而言,第一次产业就业比重,在进入工业化时期后,即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有一个极限,一般一超过50%,在达到这个极限后逐渐下降,这是由于第三

[2]

产业的发展,其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 北京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演变具有什么规律呢?本文对北京市1963-2003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

图1 工业社会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模式

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P90。

2.北京市1963-1978年城乡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根据北京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50年》(1998)资料整理而成的表

1,可以分析1963年至1978年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基本结论为:

(1)北京市城乡就业人员总量进一步增大。1978年城乡就业人员总量为444.1万人是1963年城乡就业人员总量281.4万人的158%,这期间由于的影响,1963至1974年间增长缓慢;到20世纪70年代末城乡就业人员总量再次快速增加,仅1977年至1978年间就增长4.5%。

(2)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增长。在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中,1963年到1978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城乡就业人员总量比例由42.6%下降至28.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则由25.2%增至40.1%,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基本不变,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较多,1963年为90.5万人, 1978年达140.3万人。北京市1963-1978年城乡就业人员总量变化及结构变化,见表1、图2, *

本项目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3]

http://www.paper.edu.cn 北京市1963-1978年城乡就业人员三次产业中就业人数变化,见图3。

表1. 北京市1963-1978年城乡就业人员按产业变化表 单位:人

年 合 份 计

人数(人)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合 计

构成(%) 第一 第二 产业 产业 第三 产业

1963 2814083 1199366 709373 905344 100.0 42.6 25.2 32.2

1974 3807388 1350713 1267031 114 100.0 35.5 33.3 31.2 1977 4248081 1266279 1663474 1318328 100.0 29.8 39.2 31.0 1978 4440528 127 1779003 1402578 100.0 28.4 40.1 31.6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50年》(1998)整理而成.

人数5000000400000030000002000000100000001963197419771978 年 份

图2.北京市1963-1978年城乡就业人员总量变化图 单位:人

20000001500000100000050000001963197419771978 年 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人数 图3.北京市城乡1963-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变化图 单位:人 (3)北京市城市(不包括农村)1963-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制造业增长最多,一直处于就业的主要产业。到1978年制造业就业人员达126.1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总数的44.7%;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30.2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总数的10.7%;位于第三位的是建筑业就业人员为25.9万,占城市就业人员的9.2%。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就业人员,为24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总数的8.5%,社会服务业人员,为15.6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总数的5.5%,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为15.4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总数的5.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就业人员12.2万,占城市就业人员总数的4.3%。除电煤水业、建筑业在1967-1970年有所下降外,各行业在1963-1978年间都有增长。见表2。 2http://www.paper.edu.cn

表2.北京市1963-1978年城市就业人员变化表 单位:人

年份 总计

农、林 牧、渔业

制造业

电煤水

建筑业

地质勘察、交通、邮电水利管理

通信业

贸易、餐饮等

19 1708177 66055 538414 2141 1599871967 1678415 49458 5370 2086 1374941970 1712573 41679 733497 1340121973 2128701 45300 906933 1792101976 2552874 49322

1185528

3508 21536057 25731978 2823906 6 1261613

3936 369

84476 1474 83104 160799 4518 85375 179479 5869 98852 201562 8121 113302 265716 9050 122405 302438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50年》(1998)整理而成.

表2.北京市1963-1978年城市就业人员变化表(续表) 单位:人

年份

金融、保险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

教育、文化等

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其他行业

19 74 85607 1967 7724 91365 1970 6524 86226

434 43916 35138

188588 193398 153374 193558 221992 240308

112451 130855 82185 93576 129303 1482

115821 1175 82560 100558 122968 153775

145284 114888 88006 148490 20584 20941

1973 7138 102742 44913 1976 8009 139208 68860 1978 10413 156260 77795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50年》(1998)整理而成.

(4)北京市1963-1978年城市三次产业就业规模变化与政治制度变化密切相关。在1963年-197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该时期城市就业人员规模增长近于停滞或倒退。这一时期两件大事影响劳动就业人员的停滞,一是刚经过运动,这一违背经济规律的作法,造成经济的倒退,也影响了就业容量的增加;二是1966年开始的,强调突出政治斗争,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也使就业人员无法增加。

3.北京市1978-2003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分析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北京改革开放二十年》统计资料的分析,北京市1978-2003

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具有以下变化特点:

(1) 北京市1978-2003年的劳动就业总人数增幅较大。北京市劳动就业总人数由1978年的444.1万人增长为2003年的703.3万人,增加259.2万人,增长58.4%,增幅较大。见表3、图4。

(2)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员增长快于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员增长快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140.3万人增长为2003年的414.8万人,增加274.5万人,增长195.6%;第二产业劳动就业人员由1978年177.9万人增长为2003年的225.8万人,增加47.9万人,增长26.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员所占劳动就业总人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28.3:40.1:31.6变为2003年8.9:32.1:59。1978年至2003年, 劳动就业人员由第二产业占主体地位(占总人数的40.1%)

3

[4]

[5]

http://www.paper.edu.cn

变为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占总人数的59%),见表3、图4。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人员下降,由1978年的125.9万人降至2003年的62.7万人,减少63.2万人,减少100.8%。见表3、图4。

表3. 北京市1978-2003年的劳动就业结构变化表 单位:万人

年份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3

就业 人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77.9207.32.32.1281.6279.4260.1216.2235.3225.8

第三产业

140.3 158.9 223.4 242.3 2.8 283.3 327.6 327.9 376.3 414.8

444.1 125.9484.2 118.0574.8 97.1598.2 91.8627.1 90.7627.8 65.1660.2 72.5618.6 74.5679.2 67.6703.3 62.7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统计年鉴》(2004)、 《北京改革开放二十年》(1999)整理而成.

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19781984199019962002

图4.北京市1978-2003年的劳动就业结构变化图(单位:万人)

(3)北京市1978-2003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密切相关。北京市劳动就业总人口由1978年的444.1万人增长为2003年的703.3万人,增加259.2万人,增长58.4%。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员增长快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140.3万人增长为2003年的414.8万人,增加274.5万人,增长1.9倍。第二产业劳动就业人员由1978年177.9万人增长为2003年的225.8万人,增加47.9万人,增长26.9%。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末,北京市推行了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进入21世纪,北京市开始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服务产业及其文化等第三产业。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4

http://www.paper.edu.cn

的就业结构比例发展明显的变化。

1978年北京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劳动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28.3:40.1:31.6,到2003年为8.9:32.1:59.0。1978年至2003年,劳动就业人员由第二产业占主体地位(占总人数的40.1%)变为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占总人数的59%)。

4、结论

1、1963-1978年就业人员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增长。

2、北京市城市(不包括农村)1963-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制造业增长最多,一直处于就业的主要产业。

3、1978-2003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中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0.1:31.6,到2003年变化为8.9:32.1:59.0。基本符合福拉斯蒂埃(J.Fourastic)对工业社会1900-1970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在进入工业化时期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有一个极限,一般一超过50%,在达到这个极限后逐渐下降,北京市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未超过50%。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到一个极限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增加,并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

参考文献

[1]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P90。 [2]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卷)[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P244。 [3]

北京统计局, 北京50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4]

北京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4)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

北京统计局等,北京改革开放二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Beijing

Anyou Wang Shuang Liu Gang Liu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Beijing, P.R.C, 100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Beijing from 1949 to 2003 .The study discoveries :first,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that of emplyment scale of beijing from 1949 to 1978; Second, there is also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strateg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a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beijing from 1978 to 2003.

Key words: employment structure ,development, Beijing city

作者简介:

汪安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学、管理学。

刘爽、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