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娜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指导社会实践、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特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并提出联系生活实践,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促进理论创新。同时,应把取得的经验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党对引领工作的领导,以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思潮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思潮;研究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2011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又对核心价值体系做了最新、明确的阐述,因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与特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观念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观系统,是兴国之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首先,四者之间相互区别。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体现,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次高层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直接体现在人们现实行为中的思想意识,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面貌、意志和激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较为表面化的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辨别人们行为荣辱的标准,它直接与人们现实的社会活动相联系,直接成为人们的行为意识,在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价值导向作用,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表面化的层次,也是与人们的实际行为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层次。
再次,四者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四者彼此包含有对方的成分;相互贯通,马克思主义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统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前三个方面,都是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功能和作用”【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作用
1.对社会思潮有引领作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相较于其他思潮能够对社会思潮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理论性的指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他社会思潮提供了可行性,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2.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
就决定了人民相同的价值取向。同样,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依据价值标准来实现价值目标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使人们的行为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取。
二、当前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与研究思潮的重点
(一)、当前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
1.复杂多样。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人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在成为社会风尚,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愚昧迷信等封建落后思想不时兴起,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思潮乘机而入,对社会思潮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利益主导。社会思潮的产生是受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影响的。
3.自由互动。信息化网络化的思想交流方式逐渐形成。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光苦熬的发展平台,但同时也为不良思潮的扩散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4.开放交流。国外思潮与国内思潮相互影响。改革开放为我国借鉴世界各地先进的科学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交流环境,但是社会思潮往往也会受到国外不良思想的影响,加速社会思潮变化与变革。
(二)、当前社会思潮的研究重点
1.社会思潮传播的原因和途径。主要研究包括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动和各种传播形式。
2.社会思潮影响的对象和范围。 3.社会思潮控制的主体和能力。
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1、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思潮的性质和发展运动规律。
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2、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结合起来。
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的意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度和影响力。
3、要积极稳妥地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一方面要讲原则,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决不能听之任之;另一方面要讲政策,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要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方法上坚持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1】《十八大工作报告》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