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1920年以前,聚落地理学组成部分,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张,城市⼈⼝飞跃般增长
⼯业⾰命促⽣特⼤城市;⽋发达地区出现港⼝城市,从⼈地关系的⾓度研究聚落,没有独⽴的理论和⽅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侧重描述建筑、⾃然条件等
2.1920-1950年,世界开始进⼊城市主导⼈类⽣活的时代芝加哥学派:从社会学⾓度研究城市,创⽴了城市结构的同⼼环模式。城市⼟地利⽤,内部功能区和吸引范围划分.中⼼地理论:Christaller的中⼼地学说,揭⽰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律。
①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是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②侧重城市形态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的分⽀学科。
3.1950-1970年,⼆战废墟上重建城市,亟须城市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城市系统的“数量⾰命”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空间分析上,形成空间学派,奠定城市地理学理论框架.①宏观城市空间,即城市体系空间,包括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络形式。②微观城市空间,即城市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地利⽤模式上。
4.1970年以来,西⽅城市社会问题⽇益严重.新韦伯主义:侧重地⽅政府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作⽤。⽂化景观:段义孚等运⽤⾏为科学和现象学,揭⽰集体性格如何反映“⽂化景观”.⼈⽂学派认为空间学派将⼈地关系物化,忽视了⼈在塑造空间结构⽅⾯的作⽤。
⾏为学派强调⽂化、价值、⾮正式团体、城市机构等在⼈类空间⾏为中的作⽤。激进学派:D.Harvey为⾸,强调以社会冲突为核⼼,从政治、社会、⾏政、⽂化背景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经济环境和政治权⼒对城市的作⽤。受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研究的影响,城市地理学开始进⼊⼀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改⾰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以实体空间结构为研究主题。包括体⼟地利⽤与评价、市场空间、CBD 等。进⾏理论综述和中西⽅对⽐,引⼊GIS等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90年代以来对城市带、城市群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以及区域城市发展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控制⼈⼝规模为基础的⽅针阻碍了城市发展;城市化与⼯业⽔平关系、城市化⽔平、城市动⼒机制演变、乡村城市化等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法的拓展和运⽤:新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信息化、城市⽣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等;新的⽅法涉及GIS/RS等空间技术运⽤、因⼦⽣态分析、城市建模等第⼆章
⼴义和狭义城市的区别和联系?
相对于乡村⽽⾔(2)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4)市+镇=城镇/ 市镇(5)⼴义的城市=城镇,狭义的城市<城镇。
笼统地说,中外各国⼤体都有⼩村(hamlet)、村庄、镇、城市、⼤城市(metropolitan)、都市带(metropolis)这样⼀套居民点的系列。村庄和⽐村庄还⼩的居民点⼀般是乡村型的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镇⼤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集中点。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常常把城市作⼴义理解,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政建制设⽴的直辖市、市、镇。本课程除作专门说明外,也把城市/城镇作⼴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切城市型聚落。
城市:具有⼀定⼈⼝规模,并以⾮农⼈⼝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种特殊形态。
城市建成区: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以便更好地区分较⼤城市附近的城镇⼈⼝和乡村⼈⼝的城市地域概念。
都市区:是⼀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临接社区组合,⼀般以县为基本单元。⼤都市区的性质:功能地域。以⾮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县,和外围县保持密切的劳动⼒联系,表现为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和⼈⼝集中(供应劳动⼒)的县的组合
⼤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位连接,在经济、社会、⽂化等各⽅⾯存在密切的相互作⽤,这样的巨⼤城市地域复合体叫⼤都市带。特点:多核⼼、交通⾛廊,密切的交互作⽤,规模⼤,国家的核⼼区域。
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城市⾏政地域:按⼀定的标准或程序在⾏政上分别设市、镇乡和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政管理边界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实体地域本质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划分成是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城市功能地域:城市之间联系密切,界限模糊。都市区、⼤都市带、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第三章
城市产⽣与发展的区域基础是什么?1.⾃然条件:⽓温、降⽔、地形2.经济条件:资源、经济基础、交通3.政治组织:政策、重⼼转移、经济组织
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与发展的动⼒是什么?⼀、中⼼地型城市
(⼀)形成动⼒:商品农业(⼆)功能:满⾜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三)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四)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满⾜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三)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四)特点:职能较单⼀,发展起伏较⼤
三、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形成动⼒:天赋的资源和⼈类特殊需要(⼆)功能:满⾜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三)特点:职能较单⼀,对外联系⼴,联系内容单⼀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第三节传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四)类别:矿业、⼯矿、⼯业、风景旅游、科学⽂化新国际劳动分⼯: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寻找满意的⽣产地,尤其是将⼀些常规的、技术含量低的⽣产过程转移到⽋发达国家,改变了以往只在这些国家进⾏原料⽣产或初级加⼯、⽽在发达国家进⾏最终产品⽣产的国际劳动分⼯格局。区域条件对城市分⼯的影响:城市联系区域范围的⼤⼩;确定城市的专业化市场和优势部门第四章
城市化: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乡村城镇化:剩余劳动⼒接受城市地域⽂化扩散,向⼩城镇聚集,加速原有城镇的发展。形成新的⼩城镇。(⼀)向⼼型与离⼼型以⼤城市为中⼼来考察城市化现象
1 向⼼型城市化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231、向⼼型城市化: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总部、银⾏、报社等脑⼒劳动机关,向城市中⼼集聚。→促使城市中⼼⼟地利⽤密度升⾼和⽴体化发展,形成中⼼商业事务区。
2、离⼼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城市中⼼向外缘移动扩散。具有离⼼倾向的部门包
括–①需要宽敞⽤地,如⼤型企业、⾃来⽔⼚等;②需要防⽌灾害和污染如煤⽓⼚垃圾处理⼚等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24–②需要防⽌灾害和污染,如煤⽓⼚、垃圾处理⼚等;–③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④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葬场等。→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扩⼤。(⼆)外延型与飞地型
1、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扩展,⼀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25–最常见的⼀种城市化类型,俗称“摊⼤饼”式–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称为城乡结合部。
2、飞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城市保特联系的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26城市扩展⽅式。–多见于⼤城市,采取跳出中⼼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上去发展
(三)景观型与职能型1、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直接创造市区。–如我国珠江三⾓洲和长江三⾓洲的某些地区。 2 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272、职能型城市化:发挥效⽤的过程,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如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地带–
国外普遍采⽤城市功能区(即城市核⼼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系的区域)来替代城市⾏政区作为城市的地域范围。
(四)积极型和消极型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2、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平的城市化–根源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贫民窟、失业、犯罪、饥饿、传染病等各种城市病症开始蔓延。
(五)⾃上⽽下型和⾃下⽽上型从中国城镇发展视⾓看:1、⾃上⽽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的劳动⼒需求⽽引起的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29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的劳动⼒需求⽽引起的城市化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矿业城市产⽣,等等2、⾃下⽽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筹资⾦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活动,⾸先实现农村⼈⼝职业转化,进⽽通过发展⼩城市(集)镇,实现⼈⼝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城市⼈⼝⽐例法衡量城市化⽔平的优缺点?优点:便于统计,能表达城市成长状况
缺点:城镇定义不同影响⼈数统计;城市⼈⼝定义不同影响计算;⼈数不能反映⾮农经济发展⽔平,只是⼈⼝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只能表⽰城市化相对⽔平,不能说明整体规模。推动城市化的动⼒是什么?1.⼀般前提:剩余粮⾷,剩余劳动⼒2.经济增长:⼯业化、第三产业3.乡村-城市⼈⼝迁移
4.政治经济因素:政治组织、规划策略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因素.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2.⼯业的扩张3.住宅的扩张4.其他部门扩散
郊区化:⼆战后,若⼲发达国家⼈⼝主流是城市中上阶层⼈⼝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绅⼠化:定义为在⼀个街区中,较⾼收⼊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化品位也发⽣了改变。
世界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城市化进程加⼤;⼤都市化趋势明显;⼤都时代成为国家核⼼区域;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核⼼思想,评价?第六章
⼀、基本与⾮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
(⼆)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可细分为两种1、离⼼型:城市⽣产的⼯业品或发⾏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2、向⼼型:外地⼈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基本部门⼆、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联系: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所承担的分⼯。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化⽣活中的地位和作⽤,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向。
②确定城市性质⼀定要进⾏城市职能分析。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指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则表⽰规划期⾥的⽬标或⽅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个,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或不合理,⽽城市性质揉进了⼈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或不正确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理论?
1.城市⾸位率:指在⼀个国家中,第⼀位城市(领导城市)⽐这个国家的第⼆位城市(更不⽤说其他城市)⼤得多的城市规模分布现象(规律)
2.⾸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位城市保持巨⼤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的很⼤部分,⽽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多数情况下是⾸都。
3.城市⾸位度:⽤⼀国最⼤城市与第⼆位城市⼈⼝的⽐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
城市⾦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往往发⽣变动,其关系⽤图表⽰,通常呈现⾦字塔形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规模和其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3.核⼼边缘理论:以核⼼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个次系统,能产⽣和吸引⼤量的⾰新;边缘区是另⼀个次系统,与核⼼区相互依存,其发展⽅向主要取决于核⼼区。核⼼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个完整的空间系统。核⼼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第⼋章
⼀.简述空间相互作⽤的分类及产⽣条件。
空间相互作⽤: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员和信息交换。
相互作⽤的分类:对流:以物质和⼈的移动为特征,主要是⽣产-消费地运输,表现为物流和⼈⼝流。传导:财政⾦融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信息流动和创新扩散,表现为信息技术流。
相互作⽤产⽣的条件:1.互补性(供需互补性,产⽣贸易联系互补性越⼤,两地间的流动量也越⼤。)2.中介机会(供需间产⽣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点的替换)3.可运输性。距离,影响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费。⼆.简述空间扩散的类型和扩散成功的因素。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个源⽣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扩散过程,同传染病通过与病⼈的接触传播开来近似。事物扩散随距离增⼤⽽渐弱(距离成为⾸因)。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城市化的近域圈层扩展。
2.等级扩散。等级(社会等级、城市规模)取代地理距离,成为⾸要因素。等级扩散只产⽣于⼈⽂现象扩散场合。
3.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收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了原接收者的空间位移,如移民、卫星城(飞地)。成功因素:创新的源⽣地、扩散中⼼、扩散战略中⼼地理论基本概念:
1.中⼼地(central place)向周围地域(尤指农村)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城市、城镇)2.中⼼货物与服务:指在中⼼地内⽣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称中⼼地职能,如理发、饮⾷、医疗等
3.中⼼地等级:中⼼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可根据门槛⼈⼝划分等级4.中⼼地等级特点:
①中⼼地等级越⾼,它提供的中⼼职能越多,⼈⼝也越多。
②⾼级的中⼼地不仅有低级中⼼地所具有的职能,⽽且具有低级中⼼地所没有的较⾼级的职能。③中⼼地的级别越⾼,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务范围也就越⼤。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中⼼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上限r是消费者愿意去⼀个中⼼地享受职能的最远距离。下限r’是保持⼀项中⼼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的圆形互补区域,表⽰中⼼地的最⼤腹地。以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表⽰维持某⼀级中⼼地存在所必需的最⼩腹地,即需求门槛距离6.需求门槛、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
a.如果门槛距离⼤于最⼤销售距离,那么货物不可能以正常⽅式提供。
b.如果最⼤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
c.如果最⼤销售距离⼤于门槛距离,那么经营者可从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7.需求门槛、销售距离、利润之间的关系⼀O代表中⼼地。当销售距离低于OA时,⼚商因成本⼤于收⼊⽽退出市场。
当销售距离等于OA时,收⼊等于成本,⼚商仅获正常利益,即需求门槛。
超过A点时,收⼊⼤于成本,净利润渐增,达到B点时最⼤。超过B点时,下降到C 点为零,OC为最⼤销售距离。超过C点为损失区,⼚商⼜将退出市场。需求门槛、销售距离、利润之间的关系⼆
假设中⼼地区域是⼀均质区,则以中⼼地为圆⼼可绘成
同⼼圆,形成三个环:中⼼地、利润递增区、利润递减区和损失区,⽽A圈为需求门槛,B为最⼤利润范围,C为最⼤销售范围。7.理论假设
①⼀⽚没有明显起伏的、⽆边的⼤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乎⼀样,⼟壤肥⼒和⽔份供应等⽅⾯;③平原上的初始⼈⼝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样,全部活动通过陆路;
⑤⼈们的活动是有理智的,消费者符合距离最⼩化,经营者追逐利润最⼤化。
总的概括:均质平原和经济⼈8.理论要点
(⼀)六边形⽹络
六边形⽹络: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在农村市场服务中⼼演化⽽成的聚落体系。
(1)设定市场原则限制因素:⼀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的利润最⼤化;⼆是⼀个地区的所有⼈⼝都应得到每⼀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2)为满⾜第⼀个条件,采⽤货物的最⼤销售
距离。
假设均匀分布着⼀系列B级中⼼地,最⼤销售距离定为r,所有B级中⼼地联接形成等边三⾓形⽹
(3)上述系统不能满⾜第⼆个限制因素,存在阴影地区。
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形⽹排列,其距离为d。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9.城镇等级体系
B级中⼼地:最⾼等级货物的最⼤销售距离B级中⼼地还提供⼀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于B级中⼼地市场区。
K级中⼼地:仅次于B级的较低级货物市场区,处于三个B级中⼼地所构成的等边三⾓形的中央,即引⼒中⼼的位置(即B级中⼼地六边形的顶点)。
与K级中⼼地产⽣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销售距离上可产⽣相应级别的A级和M级中⼼地。作为⼀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于B级中⼼地的G级中⼼地
较低⼀级的中⼼地的位置总是在⾼⼀级的三个中⼼地所形成的等边三⾓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地⽹络。
10.中⼼地理论三原则
市场原则:低⼀级中⼼地位于⾼⼀级的三个中⼼地所形成的等边三⾓形的中央。每个较⼤的中⼼地市场区总是包含了3个⽐它低⼀级的市场区,由此形成K=3的系统。交通原则:次⼀级中⼼地位于联接两个⾼⼀级中⼼地的道路⼲线上的中点位置。
对较⾼级的中⼼地来说,除包含⼀个次级中⼼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地的市场区的⼀半,由此形成K=4的系统。
⾏政原则:K=3和K=4系统内,次级辖区均被割裂,不便于⾏政管理。
按⾏政原则组织,六边形规模扩⼤,周围6个次级中⼼地完全处于⾼级中⼼地管辖下,形成K=7系统。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在开放、便于通⾏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占优势。11.对中⼼地学说的评价(⼀)作⽤: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的中⼼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法上的重⼤突破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且促进了城市和⼈⽂地理学理论研究和数学⽅法应⽤。(⼆)不⾜:1、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如消费者⾏为“最近中⼼假设”。
2、较适⽤于单纯农业区,不适⽤于城市密集区。城市密集区有多个规模相当的城市通过职能分⼯改变其等级关系。3、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城市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发展,⽆法⽤中⼼地学说来解释。4、忽视城市系统间的横向联系。仅假设功能上的相互依赖性存在于分级⽔平之间。⽣长极理论:
⽣长极:经济发展并⾮均衡地发⽣在地理空间上,⽽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集聚意义的⽣长极。
12.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1、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个有机整体:⼀部分是建成区;另⼀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2、由建成区⾄外围,由城市的核⼼⾄郊外,各种⽣活⽅式、经济活动、⽤地⽅式呈规律变化3、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定的统⼀性,并⾮
完全对⽴。
13.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1、内圈层,中⼼城区、城市核⼼区,是城市核⼼建成区。完全城市化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和建筑密度较⾼,地价较贵,商业、⾦融、服务业⾼度密集。
2、中间圈层,城市边缘区,中⼼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3、外圈层,城市影响区,以农业为主,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
偶尔产⽣城市⼯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和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城市。第⼗⼀章
⼀.伯吉斯同⼼环:
(⼀)模式内容(Concentric Zone Theory)
1、中⼼商务区(CBD):商业区;贫民围绕CBD居住;零售服务为主商业中⼼区向外膨胀,市民向外迁移。2、过渡带(Zone in Transition):旧房向新城过渡,零售商业和低级住宅、⼩型⼯⼚、批发商业及货仓侵占。3、⼯⼈居住带:较⼤⼯⼚的⼯⼈住宅区。
4、良好住宅带(Zone of better residences):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5、通勤带(Commuters zone):富⼈居住区,散布着⾼级住宅,密度低。⼆、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轻⼯业和批发商业:对附加易达性最敏感,呈左右隆起楔形。贫民住宅区:环绕⼯商业地段。
中产阶级和富⼈住宅区:沿交通要道或滨⽔,或⾼地向外发展,⾃成⼀区。⼈⼝增多,贫民区:循最⼩阻⼒⽅向作放射式发展,布局呈扇形或楔形。保留同⼼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
引⼊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 inertia)基本易达性(中⼼)和附加易达性(沿辐射路线)城市向外扩展的⽅向呈不规则式三、哈⾥斯的多核⼼模式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基本原则:
(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互相接近;
(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对抗或消极影响;
(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
四个因素+历史遗留习惯+局部特征→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彼此分离→形成地域的分化和多中⼼格局。CBD界定:
城市商务活动和⼈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吸引⼒和服务范围最⼤、地价最⾼的地区。(⼆)CBD特征1、⾼可达性
交通⽤地⾯积⼤,内部和外部交通联系最发达地,形成便捷的交通⽹络和信息传播2、⾼地价
城市地价峰值点所在。遵循商业⽤地>⾦融、保险等经济性服务>⼤公司总部、政府各部等管理性服务3、⾼密度:⼈⼝、建筑、第三产业、商务空间4、动态性:功能结构不断变化,空间位置不断迁移5、经济性:区域、城市的经济枢纽跨国公司的集中地区6、⾼中⼼性:城市地区最⾼层次的商品和服务CBD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机制:由初级向⾼级过渡的过程
1.商业和办公混合:传统的商业中⼼与周边不断联系,制造业退出,形成商务与商业混合
2.CBD和商业中⼼分化:中⼼区⽔平扩⼤,商务活动沿道路⽹络扩散形成分区。零售业沿中⼼内区分布,商务办公区往中上层
居民区延伸。表现为办公建筑的⾼层化和商务空间⾼度集中。CBD的主要职能是中⼼商务功能、管理和控制功能、专业化⽣产职能等
3.CBD和商业中⼼脱离:⾼端⾏业进⼊CBD,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和⾦融机构的聚集,⼀些服务退出CBD功能从原有的中⼼分离,形成专门化商务区,并且在区位上脱离城市中⼼。⼀般在交通和通信发达的城市外围或交通⾛廊的延伸。4.CBD⽹络的形成:单中⼼到建⽴副中⼼,形成多核⼼,最终发展为⽹络结构。城中村:两种基本界定:
1.空间界定: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地范围,村建设⽤地被城市建设⽤地包围或与城市⽤地交错分布
2.区域类型界定:是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在经济、社会、⼟地利⽤、建设景观等⽅⾯明显处于乡——城转型过程中。具有⾼度城市化特征和农村社区特征。解释城中村现象形成原因及改造对策:原因:
1.改⾰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背景,为城中村的发展提供温床;2.城市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地使⽤制度是核⼼
3.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是直接原因,城乡的⼆元体制是根本原因。在⼆元体制下城市与乡村各⾃发展⽅式的缺陷是城中村形成的具体背景,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性是城中村形成的社会因素
4.是农民在⼟地和房屋租⾦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地和房屋租⾦利益最⼤化的结果,还是地⽅政府在⼯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与农村集体和原著居民博弈的结果;也是巨⼤的廉租房市场需求和政府缺失两者共同作⽤的结果。改造对策:
1.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2.整体搬迁改造模式3.周转地块改造模式4.滚动开发改造模式⼗⼆章
1.简述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的构成
多层次商业中⼼:中⼼商务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区级、邻⾥级商业中⼼
带状商业⽹点:传统商业街、城市⼲道、新郊区商业带、⾼速公路沿线。主要为游客服务,销售⼭品以⾮⽇常⽤品。
专业化商业区:销售的货物或提供的服务时不常⽤的,或是只服务于专门的顾客,例如汽车专门区、娱乐专业区,聚集在⼀起对顾客吸引⼒就⼤。
1、邻⾥(Neighbourhood):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群的汇集。
2、社区(Community)是指占据⼀定地域,彼此相互作⽤,不同社会特征的⼈类⽣活共同体。社区由邻⾥构成,但具有⽐邻⾥更复杂的动态特征与空间特征。
3、社会区(Social Area):是指占据⼀定地域,具有⼤致相同⽣活标准,相同⽣活⽅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的汇集。
4、感应空间:是指⼈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产⽣感应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个认识过程。
5、简述城市社会区形成的因素。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度变化。
表现为劳动分⼯和技术分⼯的变化,如体⼒劳动的重要性减弱,⽽脑⼒劳动的重要性增强。②功能分化。
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进⽽使⼈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活⽅式、消费类型、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产⽣进⼀步的分化。⼯业化促使城市妇⼥就业增多,⼤家庭逐步被核⼼家庭所代替。③社会组织复杂化。
表现为⼈⼝结构的变化,如⼈们的流动性加快,年龄和性别分布状况改变。移民涌⼊城市,并且同种族或同乡的移民聚居在⼀起,对其他种族或异乡⼈则有排斥倾向,种族隔离加重。6、居民构想图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1)路径(Paths):指⼈能够移动通⾏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道。
(2)界线或边沿(Edges):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包括线性的⾃然或⼈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斜坡、铁路。(3)区或区域(Districts)。:城内有特殊⽂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如伦敦市中⼼的鸽⼦⼴场及其周围地区。(4)枢纽或节点(Nodes)。: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5)标志(Landmarks)。:⼈们⽤以识别⽅向和区位的参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