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永存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期
金永存
(平湖市技工学校 浙江平湖 314000)
摘要:该文所介绍的内容是如何培养和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阐述了专业学习兴趣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控实训课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控 实训课 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12-01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克服困难,积极主动,专心投入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十年的数控加工实训课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加工实训课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在进行实训课学习之前已经进行了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纪较小,社会阅历少,缺乏实践锻炼和感性认识,对专业技术了解更少,所以他们对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往往似懂非懂,并且理解不深透。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了解不深,更何谈学习兴趣了。那么在进行实训课教学之前应该利用一些直观的手段使学生更加深透的了解自己的专业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利用一定的时间具体的介绍数控加工专业的情况,不过只靠教师的一张嘴往往是很难打动学生的,教师最好能够全方位立体的对学生展开“进攻”。比如在课上举行一个小型的展览会,展品就是数控机床加工出的各种零件和一些模型。生活中常见的螺钉、螺丝等机械产品和茶碗、三潭印月、酒杯(如图1所示)等用数控机床加工出的工艺品等都可以作为展品。笔者通过多次教学实验,学生对这样的展览课反响很强烈,因为他们看到的东西很直观,此时教师再加以语言上的介绍学生的兴趣被有效的激发了。这归功于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进攻”,学生被眼前的机械产品和工艺品所吸引,这样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此时顺水推舟来引导学生:“其实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这些产品,在你们通过数控实训课的学习之后完全能够自己加工出来,这些产品就是你们的师哥、师姐们制作的。”这样的话就顺理成章地将学生对产品的兴趣转移到数控实习课的学习上了,达到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目的。
此外,必须要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师通过一些直观的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目的这只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对数控实训课充满向往和期待,然而就像水果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要“保鲜”,否则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腐烂”。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现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这个成功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小到大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或者什么样的班级学生的构成都是一样的,包括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次实训课中都有成功这是很关键的。中等生和优等生相对来说具有较好的学习自觉性我们不必太过担心,我们需要足够重视的是那些后进生,他们本来就对学习信心不足,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失败和挫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削弱他们已经具有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所以我们从实训课的一开始就要重点培养后进生,不断让他们成功,不断让他们找回自信,其实这也是对中等生和优等生的一种威慑,水涨则船高嘛。那么该如何使学生在实习课中取得成功呢?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多花一些心思,在完成正常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安排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比赛,为了使后进生在比赛中取得能够使其感到成功的成绩,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开一些“小灶”。学生也会因教师的重视而信心倍增,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以下是一个数控车工实训课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一个陀螺,然后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看谁的陀螺旋转的时间长,时间最长的就是优胜者。这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时候陀螺的尺寸、重心必须合理才能使陀螺的旋转时间更长。当然,在这样的比赛中优胜者只有一个,但成功的并不是一个人。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不一定拿到第一才是成功,有进步同样也是一种成功,能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的比赛,加工出一个陀螺并使其旋转起来同样也是一种成功。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成功,这样的数控实训课才是成功的。
在整个数控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起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一直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鲜”工作,学生就会拥有持续的学习动力,课堂上会形成浓厚的学习与竞争氛围,教与学都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纯子,周世杰,马惠霞,等.高中生学科兴趣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7).
[2]章凯.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1).
[3] 金光电.高中学生学科兴趣及其归因倾向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1998(4).
[4] 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苏]西索洛维契克.学习与兴趣[M].袁长在,甘雨泽,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