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文句式

古文句式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

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

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00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⑿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7.“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①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②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④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于”字句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暴见于王。

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⑧人皆以见侮为辱。 辨析:①慈父见背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恐为操所先。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⑧不者,皆且为所虏。

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⑥帝感其诚

⑦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感斯人言。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④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主谓倒装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押韵。 2.定语后置

⑪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⑫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⑬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⑭用数量词作定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3.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⑪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⑫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⑬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 ,阳光离去后 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⑭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四、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 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 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㈠省主语 1.承前省

①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 也;(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疾)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③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余)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余)弗之怠。(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④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 ⑤(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⑥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 )奔,( 吴人)食而从之。 2.蒙后省

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对话省

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刿)乃入见。(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岁)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信服),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吾)虽不能察,必以情。”(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④(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 人 ㈡省谓语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④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⑤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⑥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⑧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⑨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⑩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㈢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 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③投(之)以骨。 ④君与(之)俱来。

⑤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⑦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⑧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⑼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⑽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⑾齐使以(之)为奇,窃载与(之)之齐。 ⑿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⒀尉剑挺,广起,夺(之 )而杀尉。 ⒁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㈣省介词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③林尽(于)水源。

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⑤赐之(以)彘肩。

⑥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⑦成妻纳钱(于)案上。

⑧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⑨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以)百数。

⑩激昂(于 )大义,蹈死不顾。

⑾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⑿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 ⒀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⒁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2009-04-14 10:14

学习古汉语必须掌握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与省略句。这所谓“特殊”,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其中倒装句又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而宾语前置是倒装句中最常见的特殊句式。下面我们来看看出现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毋吾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吾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诗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上面例句的共同特点是:句中都有诸如不、莫、未、无、弗、毋等否定词;句中都有你、我、他、它、之等代词,那么代词就须置于谓语动词前面,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把语序换过来,按主谓宾顺序排列。

这一类句子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须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先看例句: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之二虫者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吾实为之,其又何忧?(《祭十二郎文》)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书》)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疑问句,且都有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奚、曷、恶、乌、焉等。这时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就须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三、以“之”或“是”为标志将宾语前置 例如: 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奕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是何可否之谓乎?(《柳毅传书》)

上述例句中“之”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须翻译。 再看: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孜孜乎唯进修是急。(《问说》)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上述例句中“是”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放在宾语后面,把宾语提至谓语动词之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典型的格式是“唯……是”,译为“只……”即可。类似的还有现代汉语中常出现的“唯才是举”、“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 四、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跟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却常常置于介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句式。 例如: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谁与归”应理解为“吾与谁归”,翻译为:(如果)没有那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呢?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应是“余以是记之”,“是”为代词,翻译为:我因此把它记录下来。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其中“是以”理解与上例同。

还有一种情况是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须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为“……面向……坐”。 .

除上述四种常见情形外,宾语前置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情形。

1、“孰与”、“与……孰”的宾语前置句式,翻译为“与……相比,……更……”。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吾孰与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前句中“孰”为疑问代词,在句中前置,“孰与”即“与孰”;后句中“与……孰”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这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特殊固定句式。

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的结构表总结式判断,也属宾语前置,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庄子.秋水》里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与《左传.隐公元年》里的“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即属此类宾语前置。

3、“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

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孔雀东南飞》)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孔雀东南飞》)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回乡偶书》)

4、“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孔雀东南飞》)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陈情表》) ③ 望见恕(我)

此外,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类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5、“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放于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这些合成词都有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痕迹。如:

① 举贤以自佐.(《史记.屈原列传》) ②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史记.屈原列传》) 6、特殊的不好归类的还有: 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应该是“击水三千里”,宾语“水”置于谓语动词“击”之前了。

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 2009-04-14 10:15

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往往融合在句子翻译题中,但忽略了句式,往往会在句意理解、翻译中出现“黑障”。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热点句式作点分析。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句式。2008年,全国18套试卷41道翻译题,其中,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等9家考查了省略句。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省略句不可忽视。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形式。 ⒈省主语

如:①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浙江卷15题) 这里主语“白居易”承上文省略。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②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江西卷13题)

这里“不吾叛也”,主语“他”(尹何)省略。译文: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赴有夫!(福建卷6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两个紧缩复句,即“用之,(我)则行;舍之,(我)则藏”,主语“我”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译文: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④“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山东卷13题)

这里两处省略主语,一处是“况为我死”,即“况(弟)为我死”;一处是“遂以斧自刎其项”,即“(讷)遂以斧自刎其项”。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

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⒉省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的核心,人们讲话总是“有所谓”的。若补不出,则无法译出句子“大意”。 如:①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湖北卷13题)

这里“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谓语“达到”,“亦”后省略谓语“有”。译文: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②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山东卷13题)

“且犹不可”,即“且犹不可(樵)”,是说,还是不能去砍柴。这里“樵”,名词活用作动词,砍柴。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③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四川卷11题)

这里“永乐元年入朝”句中的“入朝”承上句省略谓语“征召”,上句“致仕”,是辞官的意思,所以这里“入朝”前必须补上“征召”,否则,下文“留为故官” 也无从说起。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⒊省宾语

如:①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13题) “且又大购之”中“购”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购(捕)之”,就整体而言,动宾短语“(捕)之”作“购”的宾语。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②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湖南卷13题)

“胜”后省略宾语“审讯之苦”。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⒋省兼语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语,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出来,则文意有时无法理顺。 如: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广东卷9题)

“访荐为主簿”句中的“荐”后省略兼语“之”,即“访荐(之)为主簿”,意思是:周访举荐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职。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⒌省介词

如: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江西卷13题)

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词“以”,而“以报怨”“以防怨”中的“以”则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6.省关联词语

如: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福建卷6题)

这是两个紧缩复句,省略了关联词语“若……则……”,即“(若)得志,(则)与民由之;(若)不得志,(则)独行其道”。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走自己的路。

②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安徽卷11题)

这里“虽得罪,所甘心焉”中,“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关联词语“虽……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也……”,译文: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7.综合省略

这是指在一个文言文句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省略现象。

如: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湖北卷13题)

“当……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语省略,“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译文: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二、变式句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而言。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2008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⒈宾语前置句

如:①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卷Ⅱ11题)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唯命是听”“唯才是举”一类句式的特征相同。若译成“罪人严惩了”,则不符合要求,应译成:严惩了罪人。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②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辽宁卷11题)

“诸君何事!”即“诸君事何!”,代词宾语“何”前置。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⒉介词结构后置

如:①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江苏卷9题)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②力不足,死焉,职也。(上海卷19题) “焉”用在动词之后(常在句末),相当于介词“于”加上代词“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在这件事上”。“死焉”即“死于之”,这里介词结构“于之”译为现代汉语,可不变语序,作补语。不过,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作状语。译文:(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在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三、 被动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用“为”“为……所……”表被动,用“见”“见……于……”表被动,用介词“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2008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1.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及得召见,遂见亲信。(江苏卷9题)

“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含“被、受、受到”的意思。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安徽卷11题)

“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动词“容”,表被动。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四、疑问句

可分两种形式: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2008年高考考查了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如: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全句可译为: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五、判断句

就是名词谓语句。常见的有五种形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2.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2008年考查了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这实质上是“者”“也”表判断的一种省略式。 如: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浙江卷15题)

这里“况,吴人”便是,这实质是“况,吴人也”或说“况者,吴人也”的一种省略式。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六、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1.“莫如”“莫若”

意思是“没有……比得上”“莫如”“不如”。

如: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全国I卷11题)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是以”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为这个”“因此”,这里“是”是指示代词。 如: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北京卷8题) 译文: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3.“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如: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北京卷8题) 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如:①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广东卷9题)

译文: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5.“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天津卷15题)

这句中“此何难之有焉”,即“此有何难焉”,意思是:这样有什么困难呢?“以为”即“以(之)为”,介词宾语省略。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6.“若……然”

相当于“像……一样(似的)”,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或相当于“像……这样”。

如: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上海卷19题)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这样”。译文: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七、 其他

下列几种固定句式,近两年虽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视。

⒈“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 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者”有时候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这里“有涉江者”是“人”的定语。 ⒉“无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⒊“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⒋“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或“岂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⒌“何以……为”“何……为”

表反问,意思是“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如: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⒍“有以……”“无以……”

就是“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所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什么可拿来用来……”“没有什么可拿来用来……”。 如: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译文: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⒎“有所……”“无所……”

“有”和“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短语,作“有”和“无”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有所近”直译为“有接近的东西”。 ⒏“如……何”“奈……何”“若……何”

这种句式用来询问办法,可用“对……怎么样”“把……怎么样”来对译。 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⒐“非惟……抑亦”

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如: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⒑“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如: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⒒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要……呢?”“还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将颛臾》) 译文:这是我们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⒓“……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句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固定结构,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只有江西卷作为考查点,今年则不同,有全国、北京、天津、上海4家考查了6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忽略了固定结构,往往会理不顺句意,译不准句子“大意”,更谈不上字字落实了。 正确理解句式,必须把握“两个意识”:

一是语言标志意识:如固定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用“得无……乎”“得无……耶”。如文言文中被动句,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用“于”“受……于……”“为”“为……所……”“见”“见……于……”等。

二是具体语境意识:如动词表被动的句式,即主动句式表达被动内容的句子,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之前曾讲到的“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容”便是,这里动词“容”表被动。

可以预测,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就句式而言,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等仍将是考查的热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