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2014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晚清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学案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2014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晚清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学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2014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 晚清

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学案

1、含义:广义,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救亡图存的改革。狭义,百日维新。

2、背景:(1)社会基础,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清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补充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了洋务运动。 (3)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他们政治上主张开国会、设议院;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战。

(4)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维新思想的宣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双方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1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8年9月,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遭到失败。)

3、序幕:公车上书(15年《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4、高潮:百日维新(内容:①改革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等等。)

5、结果:失败(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6、意义和教训: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的潮流;标志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失败。

二、1901—1905年清末“新政”(参见选修第129知识链) 1、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维护统治。 2、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事业等。 3、结果:没有使清摆脱内外困境。 三、1905年清末“预备立宪”

1、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形势,维护封建统治。

2、主要内容: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3:结果:“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暴露后,清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四、辛亥

1、背景:(1)社会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本质暴露无疑。迫于形势压力,清相继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准备了一些条件;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纷纷建立(如14年兴中会建立);

(3)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4)军事基础:党人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如黄花岗加速了进程的发展;

(5)群众基础:人民群众不断开展斗争,如四川保路运动支持了的爆发;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积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力量。 2、指导思想:

(1)内容:三民主义 民族—驱除鞑虏;民权—恢复中华、建立;民生—平均地权 (2)意义:①三民主义又称“救国主义”,它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和国家富强的愿望;②三民主义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时期,对结束封建君主,促成中华的建立和《中华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③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任务。

3、过程:武昌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结果:中华南京临时成立与《中华临时约法》颁布

中华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纪年,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临时约法》;(2)主要内容:①中华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3)性质:《中华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4、辛亥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

②辛亥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

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考点精练

1.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地球

本来是浑圆物,谁是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 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

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3.“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 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4.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 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5.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 6.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A.宗教文化

《天演论》 B.科学技术 《原富》 《法意》 C.社会理论

《群己权界论》 D.文学艺术 …… 7.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 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

限,

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8.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

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 9.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

遇险 事件(图6)。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如果教国家参与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 D.辛亥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 1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