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社乡竹湖小学 胡军
2014年12月19日,我荣幸的参加了枞阳县小学名师交流活动,我更庆幸听到了一节有温度、有力量、有启迪的班会课。下面就本次听课后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一、班会课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本次交流活动中,我认真观摩了来自汤沟镇合心小学的刘成琴老师的班会课。我更加意识到了班会课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刘老师跟我一样,都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小学任教且担任高年级的班主任,这次的授课主体也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农村学校的一个现状就是留守儿童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大关键。为此,班主任的身份往往被赋予临时家长的标签。
二、班会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刘老师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珍惜拥有 学会感恩”。她设计的理念就很切合德育教育。“无德不成才”。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00后一代。由于客观原因,有人说:“这是被惯坏的一代”。虽说有点片面。但不可否认,他们中间很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往往缺乏尊重和理解。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抵触心理时有发生。刘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以为意的生活是幸福,懂得拥有不是理所当然。在整节班会课洗礼中使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主题鲜明而富有德育教育的意义,这节班会课很有力量,敲击心灵。
三、班会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刘老师这节班会课内容丰富,形式自由、新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班会课就是师生沟通的重要载体,学生自由发表个人意见,班主任参与其中,增加了师生间的友谊。刘老师采用了集体交流、游戏体验与故事启发的教学形式,整节课下来,我感受到了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获益匪浅。上课前,刘老师播放了一组自己的生活照片,期中她与孩子的亲密瞬间,让学生感受到了她的幸福,这让班主任与学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学生也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向大家敞开。接着,以歌会友这样的形式在班会课上出现是很特别的。歌曲成为开场白和结束曲,使这节课完整而流畅。课题名称是幸福相随,自然“幸福”成为核心。幸福是2012年度热词。对于幸福,孩子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刻,而刘老师却以生动的语言、动人的音乐、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为之启迪和感动。幸福回忆录,打开了学生的思绪,让全班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有效引导。幸福狂想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并以小纸条记录下来,贴在胸前,真实诉说。幸福航行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集体交流。幸福深体会,让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幸福永相随,让学生珍惜幸福就是生活里的小琐碎。学生边想象,进入情境,边体会,联系生活。“幸福相随”的几个环节设计的环环相扣,学生为本,过渡顺畅。这节课目标达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的无障碍沟通也成为这节课成功要素之一。
四、班会课是每个班级必不可少的交流课程
刘老师的班会课也给我们一线教师的今后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启迪和借鉴,尤其是班会课的开展更加深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我们背负的是育人为本的重要职责,承担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面对的是这样或那样有问题的留守儿童。班会课作为交流的平台,意见的集中反馈,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成为每个班级必不可少的交流课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