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知识点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知识点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知识点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二、史论共享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基础知识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丞相专权乱政,妨碍了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成为定制;君权高度集中后又导致政务繁杂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内容: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顾问、票拟权),内阁(首辅)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制约皇权。

3.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二、军机处

1.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内容:雍正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秘书,上传下达,实际上是皇帝御旨的传达机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特点是机构简单、人员精干(简),办事效率高(速),地处内廷、决策封闭(密)。另有密折制度。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清朝基本原则:尊重习俗和信仰,笼络上层;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土尔扈特部回归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明代时开始的“改土归流”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2.消极性:封建暴政、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受到严重的阻碍,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无以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面对近代化浪潮,晚清统治者慑于内外压力,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改良,但都只是官制改良,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制,为中国政治的历史性进步开辟了道路。

(三)参考资料 一、概念阐述 1.军机处

(1)最初设置的目的: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2)职能和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 (3)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改土归流

(1)概念: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2)原因: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3)措施: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4)意义: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史料解读

1.汉、唐、明、清皇帝对丞相的态度变化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

【解读】 古代帝王对宰相有不同的认识。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汉唐皇帝重视并重用宰相。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 。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的皇帝贬低并取消宰相。 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 2.关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孟德斯鸠主

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他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解读】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它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政治保障;另一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君主专制之下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难点辨析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特点及评价

(1)措施: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力 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①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正式形成了

内阁制度。③明宣宗时,内阁又取得了票拟权。但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④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特点:①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已预感到统治不稳,于是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建立后不久,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明朝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清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朝还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评价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在当时具有—定的积极意义,对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族入侵,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虽然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恰恰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一方面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