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玉良,马成战,罗光
来源:《现代园艺·上半月综合版》 2014年第5期
林玉良1;马成战2;罗 光3
(1湖北省丹江口市林业局 442700;2十堰市科技学校;3丹江口市统计局)
摘 要:从该地实际出发,观察了核桃举肢蛾的生物学特性,活动规律,结合生产进行了有效的防治。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危害;防治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属鳞翅目,举翅蛾科,又俗称核桃黑或黑核桃,主要为害核桃果实和种仁,是造成核桃产量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害虫,严重年份导致核桃减产绝收。经过几年的观察、调查,现将核桃举肢蛾在丹江口市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分布与危害
1.1分布
核桃举肢蛾在我国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山东、甘肃、北京等8个省市发生较普遍,但以陕西商洛地区、北京山区、山西太行山区危害最为严重。
十堰市种植核桃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分布在丹江口市、房县、郧西、郧县、竹山、竹溪及十堰市城区,总面积已达7.13万hm2。传统栽培地区核桃多分布房前屋后,新发展的核桃也进入结果期。由于新发展的核桃品种大多数是从外地引入的,在引种时没有严格检疫,导致一些核桃病虫害进入我地滋生、繁殖,如核桃举肢蛾等。核桃虫果率达47.7%,严重者达90%以上。近年来,核桃举肢蛾在部分核桃产区发生仍十分严重,在河南北部太行山区每年虫果率都在50%以上,严重影响核桃产量。
1.2危害
核桃举肢蛾幼虫蛀食核桃果实、种仁及果柄,被害果变黑,常提早脱落。据观察,该幼虫在核桃果实表皮内纵横串食为害,虫道内堆满虫粪,1个果内幼虫可达几头,多者30余头。被害处果皮发黑,并逐渐凹陷皱缩,使整个果皮全部变黑、皱缩变成“黑核桃”。有的果实呈片状或条状黑斑,核桃种仁发育不良,表现干缩而黑,故又称“黑核桃”。早期钻入硬壳内的部分幼虫可蛀食种仁,有的蛀食果柄,引起早期落果,有的被害果全部变黑,干缩在枝条上。据统计:核桃虫果率达47.7%,严重者达90%以上。个别核桃园无收。
2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黑色蛾类,成虫雌蛾体长4~7mm,翅展13~15mm,体黑褐色,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密被白色绒毛。复眼朱红色。下唇须发达,呈牛角状弯向内方,向前突出。前翅狭长,翅基部有白月形和椭圆形白斑。前后翅有长缘毛,后翅披针形。后足特长,胫节和跗节被黑色毛束,栖息时向后左右上举翅于体侧,常前后摆动,状如划船,故名举肢蛾。雄体较小。卵:圆形,长约0.4mm,初产时呈乳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7~9mm,头褐色,体
淡黄色,每节均有白色刚毛。蛹:纺锤形,长4~7mm,黄褐色,蛹外有褐色茧,常黏附草末及细土粒。
3生活习性
3.1生活习性
该虫在十堰市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1~3cm深的土内、石块下或树干基部皱裂缝内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旬~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危害,7月危害最严重。越冬幼虫化蛹后于第2年5月初开始羽化出土,5月中下旬为羽化出土盛期。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在核桃下部叶片背部及地面草丛中,晚上7点前后飞翔,交尾产卵,多在相邻两果之间的缝隙处产卵,其次是萼凹,只有少数卵产在梗凹附近或叶柄上,每只雌虫产卵30~40粒,卵期4~5天。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1~3小时后蛀入果实,入果孔上呈现水珠,初透明,后变为琥珀色,隧道内充满虫粪,被害处黑烂。早期被害果,果皮皱缩变黑,提早脱落,但幼虫不转果危害。第1代幼虫在果内为害30~40天后,于7月上旬开始咬穿果皮,脱果入土结茧越冬。第2代幼虫蛀果时核桃壳已硬化,主要在青皮内危害,8月上旬~9月上旬脱果结茧越冬。
3.2寄主植物
核桃举肢蛾的寄主植物有核桃、柿子,危害核桃叫举肢蛾;危害柿子叫柿蒂虫。
4防治方法
4.1成虫测报技术
可在阳坡和阴坡各固定3株观察树,每日17~19时在树冠下查看在叶面静止和空中飞舞的蛾数。由于举肢蛾成虫形态特殊(黑色,静止时后足举起),很容易观察。初步确定防治指标是1棵树(树冠直径约5m)上如见成虫10头左右为第1次防治时期。以往查卵、查幼虫为防治指标,由于卵和初孵幼虫微小不易查到,常贻误防治时期。
4.2农业措施
4.2.1人工摘除虫果:6月下旬~8月上旬在幼虫脱果前,对受害轻的树,及时摘除变黑的虫果。受害较重的树及时捡拾落果集中深埋,以减少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4.2.2深耕灭蛹:秋末冬初(10~11月)或春季(3~5月)深翻树冠下地面,深度15cm以上,范围略超出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以破坏入土冬虫茧蛹。特别是冬季冰冻前,耕翻园土1次,可增加蛹的机械伤亡,或因蛹的位置变更,不适宜其生存而死亡,如冻死、闷死或不能羽化出土,或因被翻至地面,易被鸟类等天敌啄食而消灭。
4.3物理措施
核桃举肢蛾飞行能力较强,传统的化学防治成本高、效果差且污染环境。但核桃兴肢蛾成虫有趋光性,对短波光趋性较强,可用黑光灯对核桃举肢蛾成虫进行引诱。日诱蛾量最多可达311头。
4.4生物措施
4.4.1保护利用天敌松毛虫赤眼蜂:在6月667m2释放赤眼蜂30万头,可有效控制举肢蛾的危害。另据宋继学观察,有1种姬蜂寄生于幼虫体内,越冬幼虫被寄生率为3%~6%。
4.4.2可试用性引诱剂灭杀:据郝兴宇等通过对核桃举肢蛾雌蛾性腺(性信息素释放系统)和雄蛾触角(性信息素接受系统)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发现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8~9节之间,为一个由节间膜特化而成的完整上皮环结构,性信息素感受器有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据郝兴宇等通过Witting反应合成4种核桃举肢蛾性诱剂在林间诱蛾试验表明:人工合成的4种性诱剂对核桃举肢蛾都有一定的诱蛾活性,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组合后诱蛾活性有所增强,特别是Z-8-13∶Ac和Z-9-16∶OH以2∶8的比例组合后诱蛾效果最高。
4.5药剂防治
据王瑞等在室内条件下对核桃举肢蛾进行了饲养观察表明:其化蛹盛期在5月下旬,成虫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1日内成虫羽化率以中午最高,成虫性行为在羽化24小时后表现强烈。因此,药剂防治成虫羽化期、幼虫孵化期2个关键时期。
4.5.1地面施药:成虫羽化出土前,于树冠下的地面上喷施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667m2用药0.5kg,或撒施4%敌马粉剂,每株0.4~0.75kg,以毒杀出土成虫。在幼虫脱果期树冠下用辛硫磷乳油或敌马粉剂,毒杀幼虫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4.5.2树冠喷药:掌握成虫产卵盛期及幼虫初孵期,每隔10~15天选喷1次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0%的天王星乳油6000~8000倍液或20%的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行防治等共喷3次,将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效果很好;或在6月下旬~7月下旬,可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液1000~1500倍喷雾,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注意喷药时应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如6小时内遇雨应再喷1次。成虫产卵期每10~15天向树上喷洒速灭杀丁2000倍液1次。在幼虫孵化期喷洒25 %灭幼脲3号胶悬剂,50 %敌百虫乳油1000倍液或1.80%阿维菌素乳油500 倍液。
5结论
核桃举肢蛾是钻蛀性害虫,成虫具飞翔能力,化学防治成本大且有污染,防治应以生物性诱杀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在整个生活周期中,核桃举肢蛾幼虫期最长,但只有初孵时幼虫外露几小时,而且在隐蔽的地方小范围爬行。取食蛀多在两果之间萼洼和梗洼处,卵也多产在有覆盖物的场所,如萼洼的萼丛中占绝大多数。所以,靠药剂触杀和胃毒杀幼虫灭卵效果差。而举肢蛾成虫飞翔能力差,活动范围小,产卵前期的2~3天多在树冠中下部叶子正反面着落和交尾活动,寻找产卵场所也需要接触果面爬行,所以触杀机会较多。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农药或低毒的有机磷农药。据调查,溴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95%,来福灵的防治效果达98%。(收稿:2014-02-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