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李大钊的农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李大钊的农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尚车旅游网
论李大钊的农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宋 琼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李大钊是中共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他比较重视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并且依据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大革命时 期的农民问题提出了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和教育农民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农村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 时当前阶段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大刳农民观农民教育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 1.肯定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比较重视 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力 农民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致力于理论与 量。而往往忽视农民阶级的价值所在。李大钊是中共党内较 实际相结合。认为要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取得革命 早发现农民阶级重要性的理论家之一,他从中国的实际出 的胜利,必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和教育农民,使农民阶级 发。认识到中国要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不注 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意到农民阶级的力量。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 一、李大钊农民观的形成原因 文中就农民问题指出:“他们(农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大钊的农民观主要来自于两 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 方面,一方面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劳工神圣”的影响,另 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 一方面是受五四时期平民主义思潮的影响。 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由此可见,早在五四前期,李大 早在1918年。蔡元培就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钊就开始关注农民问题。把农民阶级作为独立的成分来思 1920年,李大钊在《低级劳动者》一文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 考。认为革命若想成功,离不开这一重要阶级。经过革命斗 点:“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都比你们这 争的不断洗礼,这一时期的李大钊已经从革命的民主主义 些吃人血不做人事的绅士、贤人、政客们强得多。”与此同 者正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 时,《新青年》等杂志也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李大钊为 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 此专门撰写了《“五一”运动史》。在文中,他深刻揭露在剥削 位有了进一步认识。他指出:“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 制度下劳工受物质的剥削,更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是“莫 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全国人口占主要 大的罪恶”。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有领导地位, 的位置。农业尚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故当估量革命动力 但除了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之外。还不能忽视占中国人口 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 70%以上的农民阶级的力量。 2.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缺点和不足 平民主义也是李大钊农民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李大 在充分肯定农民革命作用的同时,李大钊实事求是地 钊先后于1921年12月、1922年7月、1923年9月发表了 阐述了农民阶级存在的问题。在专制压迫、帝国主义侵略的 《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平民主 时代,连生存都难以维持的状况下,接受普通的文化教育对 义》,对平民主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在文中总结道:“纯 广大农民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李大钊认为当时的农 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 民是愚暗的。农村是落后的。农民阶级会产生如“反洋人” 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 “要真主”“迷信”等思想。这种狭隘的村落主义、乡土主义很 的人。”李大钊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是平民的社会,在这样的 可能使农民运动分裂,或是被军阀土豪利用以致农民阶级 平民社会里,才有自由平等的个人。因此,农民阶级也不例 自相残害。李大钊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他提出只有让农 外,要想真正发挥农民的巨大作用,就必须去开发他们,使 民阶级认清自己在国民革命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加以正 他们知道要求解放、脱离黑暗以及排除自己生活的利病。 确地引导。才能使他们爆发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才能 二、李大钊农民观的具体内容 使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才能使他们从思想上 (一)李大钊农民观的理论层面 自觉地接受和理解当时国民革命的方针、政策。可见,李大 [作者简介]宋琼(1989一),女,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理论。 ’ j}014.0:z下串月 ’ 。’’ 钊对农民力量的正确估计,有利于中共早期建立对农民问 阶级组织自卫军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由农民自发 组织的自卫军是落后的、迷信的,并且带有严重的村落主义 和乡土主义。他提出,“哥老会、红枪会等皆为旧时农民的自 题的正确认识。李大钊深信:“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 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成功就不远 了。” 卫组织。革命的青年同志们,应该结合起来,到乡村去帮助 农民改善他们的组织,反抗他们所受的压迫!” 3.教育农民 随着乡间组织的开展.李大钊还提出了教育农民的迫 (二)李大钊农民观的实践层面 1.发动农民 既然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无产阶级在领 导民主革命时,就应该把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发动农 切任务。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导致农民的经济生活每况愈 民,唤起农民阶级的觉醒,使这一力量变为现实的依靠。李 大钊认为要想赢得农民阶级的信任.不能只靠口号的宣传 和鼓动,只有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需求,才是发动他们革命 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阶级的生存问题。在《土 地与农民》一文中,他对从周秦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的平均 地权进行了考察,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得出,土地问题是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实行“耕地 农有”政策。并就如何实行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只有“使耕 地尽归农有,使小农场渐相联结而为大农场。使经营方法渐 由粗放的以向集约的。则耕地自敷而效率益增”。这一思想 显然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同时也是党的土 地革命思想的萌芽。他还提出“水利稍加修改”“建立一种新 的土地政策”等辅助意见。这些政策均是赢得农民阶级信任 的可靠保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李大钊没有认识到实现 “耕地农有”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也没有对此过程做出 分析与说明。 2.组织农民 李大钊在(-t-地与农民》一文中指出,解决农民土地问 题,需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解决中国 今日的土地问题,必须依靠中国广大的工农阶层的力量才 能为之完成。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需要加强在农村中的 工作,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首先,在北方农村建立中共党 组织。作为农民运动的领袖。李大钊亲自指导京东一带农民 建立了党组织。在他的倡议领导下。我国北方许多农村先后 进行改革教育制度、剔除封建专制的内容、宣传科学民主的 思想,并且在农村组织“平民夜校”,向农民教授文化知识以 及进行革命宣传。其次。组织农民协会。李大钊认为,“乡村 中旧有的农民团体,多为乡村资产阶级的贵族政治,仅为乡 村资产阶级所依为保障其阶级的利益的工具。不惟于贫农 的疾苦漠不关心,甚且专以剥削贫农为事”。这些旧有的农 民组织并不是为农民阶级谋利益的.而是地主土豪用来维 护农村反动统治秩序而设立的。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 封建地主的压迫、欺骗所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自身缺 乏阶级自觉所致。因此。李大钊认为。若想真正提高农民的 地位,必须要帮助贫农和佃农组织协会不可。第三,组织农 民自卫军。随着帝国主义、军阀和土匪扰乱范围的扩大,农 民深感有组织武装团体的必要。李大钊一方面肯定了农民 下。农民阶级逐渐出现“反洋人”“要真主”和“迷信”这三个 显著特征;又因为广大农村还没有形成传播现代知识的氛 围。“子日铺”“鸦片馆”“庙宇”还极为普遍,这使得农民日益 陷入闭塞和蒙昧的状态之中。在李大钊看来,要想改变此情 况.农民教育必须注重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教育提 高农民阶级的觉悟。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针对农民不能认 识帝国主义的本质而只是一昧仇视洋人的情况,李大钊认 为:“我们该给他们(农民)以正确的解释,渐渐地消灭他们 狭隘的人种的见解,知道全世界革命的工农民众。都是他们 的朋友。把他们的仇恨转移到帝国主义者压迫中国剥削中 国农民的行为和工具上去。”二是教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 认识自我阶级的力量。李大钊指出,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和迷信的影响,不知道自己起来革命可以自救,而只是寄希 望能够找到一位“真主”。因此我们应该告诉他们只有农民 自己团结起来。才是生活安定的唯一出路,“从来没有什么 救世主,不是神仙亦不是皇帝,谁也解放不了我们,只靠自 己救自己”。三是教育农民认识组织的重要性和开展武装斗 争的重要性。随着大革命的进行。李大钊尤其关注农民组织 和武装斗争。他说,应该教育农民知道“有集中的组织”才能 避免农民间的冲突和被军阀土豪的利用,因此“我们的VI 号,是武装农民自卫的组织,应该是属于乡村大多数群众而 从事于守望相助的。而不是供军阀、土豪、流氓、土匪所驱 使,而离开农村化为兵匪的”。李大钊提出的农民教育思想, 切合了中国大革命发展的需要。对于动员农民参加民主革 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李大钊农民观的当代价值 李大钊对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现状的分析以及提出 的改善措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政 治理念为最终归宿。他的主张和改革措施反映了当时中国 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农民的解放和扩大革命的阶级 力量 和农 本改 况也 民问 的理论教育家,提出的提高农民文化与素质教育的主张,仍 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让党员群众起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进 一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农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现代化。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 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农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 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 主义新农村。 史进程中,要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唤 起农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农业人才。 李大钊作为中共党内较早发现农民阶级重要性的杰出 代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改变农民生活状况的政策,并且 找到一些方法去改善当时中国广大落后的农村。他提出的 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早期 要让这个庞大的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亿万人群知道。只有 具备了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 供巨大的智力支持,将知识力量转变为生产力。李大钊对农 民教育问题的重视至今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广大农村社会的和谐。 所以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 农村。农村富则全国富,农民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农村社 改革农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o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李大钊文集(-F)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李大钊农民革命教育的探索及意义[J].攀枝花学院学报, 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的、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矛盾和问题。李大钊提出的建立农民协会至今仍有借鉴意 2009(8). 【4]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罗天佑.李大钊的农民教育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4(1 o). [6]路来庆,牟文谦.李大钊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 设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6). [7]李娜.李大钊与“三农”问题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1o(1). 义。在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中。党以革命领导者的身份带领 农民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对抗各种封建势力。在 当今的村民自治中,村党支部作为基层的党支部接受党的 领导,是“村治”的主导性力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村民 自治中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政治领导。 是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依法 有序进行的保证。党的思想领导,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Xl ̄tl,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 展观,把党的主张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党的组织领导。就 [8]张宏民,郭嫦娟.李大钊农民运动理论的时代解读[J].前 沿,2011(11). 责任编辑彭月才 (上接第33页)心的毛泽东文化观在事实上是对以梁漱溟 这使得他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时陷入一 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的文化观的扬弃。在毛泽东的 文化理论中.他深刻地指出了文化对于经济和政治的依 赖作用与经济和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在梁漱溟的理 论中,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基础,这一根本性错误正是 他没能正确解决中国文化重建问题的原因所在。梁漱溟 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也说明了其“文化决定论”存在重要 缺陷。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 中也特别强调 了一定形态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一定形态文化这一基本概 念。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对文化方向的选择是社会经 济基础——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及各种政治经济结构 变动的结果。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抛开政治、 经济单独建设文化是决不可能的。 此外.毛泽东的文化观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种两难境地。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性因素与现 代西方文化的时代性精华进行有机的整合。最终只考虑 到文化的民族性而忽视了它的一般性。 综上所述。虽然当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窑洞里所进 行的争论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历史最终证明了这场 争论的结果。正是由于粱漱溟过分重视文化对于社会改 革的作用。强调中国社会的结构特殊性,导致了他在乡 村建设上的最终失败。事实告诉我们,抛离土地问题的 乡村建设不会成功,梁漱溟与其新儒家学派所坚持的改 良主义道路最终没能根本改变中国面貌。o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o6. 问题的正确理解。梁漱溟对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理解 是机械不能变通的.而毛泽东的文化观则带有强烈的时 代性,他强调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 1938年毛泽东、梁漱溟对话的最后,毛泽东提出了梁漱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溟过分看重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这一观点。在毛泽东看来, 梁漱溟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作一个不可分的绝对整体. 1 ,责任编辑万强 4.02 ’。’’串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