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选择题(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 B、 生产力不断运动
C、 生产关系不断变革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矛盾运动
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 )
A、生产力自身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B、价值规律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3、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拳主义,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调整的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生产力继续发展 C.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物质技术基础上超过资本主义需要相当长的时期 D.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认识和掌握其发展规律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E.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是( )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B.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E.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三、问答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2、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3、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4、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四、思考题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案部分
一、名词解释
答案略 二、选择题
1、A,2、D,3、ABCDE,4、BCD 三、问答题
1、参考答案: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经济危机是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不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由天灾人祸造成的危机,不是由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它不具有周期性③在简单商品经
1
济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存在着出现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前期,这种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但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关系的范围很小,还不能将可能变为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所决定的④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一点可以通过这个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得到说明.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企业为追逐利润必须加强内部的组织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其结果又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为断扩大生产规模,加一方面又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制约劳动群众收入的相应增长.于是,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呈相对缩小的趋势.这一矛盾的激化,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2、参考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就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其原因有二:①固定资本更新促进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一般是发生在复苏阶段,它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并带动生活资料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刺激了生产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②固定资本更新为下一次危机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会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3、参考答案:从根本上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为:首先,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的集中。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的出现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分化的加剧,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流通被少数大资本所控制时,就有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必然形成垄断。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自由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在许多地方发生了部分质变。这表现在:(1)自由竞争阶段主要是个体私有制或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到了垄断阶段则是垄断集团私有制或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2)从发展趋势来看,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接近社会主义公有制,意味着资本所有权的自行扬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
4、参考答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原因在于:(1)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部分调整,虽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它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积累时间有所延长。(2)社会主义应当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5、参考答案: 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②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
2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四、思考题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相比有着不同的性质: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对剩余劳动的占有采取了等价交换的形式。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第二,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有着很大的不同。
承认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并不意味着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功绩。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剥削不是一个伦理概念,而指的是依靠所有权而占有他人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剥削制度可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给予过极高的评价。 2、资本主义首先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这种普遍的商品关系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严重束缚,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全面的相互依赖和广泛的社会交往,促进了协作、分工、生产的集中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3、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它冲破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封闭状态,把人类的历史变成了真正的“世界历史”。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和残酷竞争的压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因此,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上述论断后的100多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明此起彼伏,新部门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爆发了以电力革命和信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3
4、商品关系的普遍化使劳动者摆脱了类似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那种对统治阶级的人身 依附,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大规模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他们作为商品所有者是有平等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所有人来说都平等的(至少在当地是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换。从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转变的前提是,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工人,他们可以和厂主订立契约出租他们的劳动力,因而作为缔约的一方是和厂主权利平等的。”(《马恩选集》第3卷446页)法律上的平等和人身自由的获得,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这样,资本就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它在追求剩余价值同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阶级对立的消除,从而为消灭自身存在的基础,创造了物质前提。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