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改革成败的关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应加强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建立优质、高效、低耗、价廉的服务模式是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关键询:医院经济管理 费用控制 效益 1 目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包括:建立基本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内容,其中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难点,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公立医院改革以“坚持公益性,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优质、高效、低耗、价廉的服务模式”为目标。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存在以下不足。
1.1 对有关财经法律法规重视不够,执行不力
医院对有关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执行比较重视,但对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重视不够,容易表现在如下环节:①政府集中招标采购②个人所得税来源计算不准确,漏交或少交税金③基本建设超规模超概算投资④违反收费政策多收费乱收费等。
1.2 实现收入的方式不太合理,存在过度医疗和检查行为 医院收入由政府投入、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组成。目前,政府投入只占少部分,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转,绝大部分要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来实现,而药品收入和卫生材料收入占较大的比例。
当医院分配制度和科室或医生的业务收入直接或间接挂钩时,就会引发医生的过度医疗行为;同时也会引发医院违反物价政策的收费行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比照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分解收费、重复收费、超出政府指导价浮动比例制定价格、提高服务频次收费等。
1.3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成本管理弱化
由于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存在盲目扩大规模,人员膨胀,基本建设和设备购买不考虑成本,片面追求高、精、尖的现象。科室领用各种卫生材料和物资控制不严格,浪费严重。实行的成本核算为不完全成本核算,尚停留在收入减支出计算结余以计发奖金的阶段,对成本管理和核算的最终目的还不甚清晰,致使各种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
1.4 处理各种经济事项和业务的内控能力及手段不高
医院在办理组织收入、药品物资采购和核算支出、设备采购、合同管理、票据核算、商业往来、款项结算等经济事项和业务的内控能力及手段不高,如:①订立合同重金额条款,轻非金额条款。②重合同签
订,轻合同履行。③合同文本管理流程不科学,责任不明确。
1.5 缺乏系统、有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 有些医院评价指标,但不全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 2.1 加强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
为了贯彻和执行好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堵塞管理漏洞,组织群众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经济管理的理论水平。
2.2 合理组织医院的各项收入
医务人员必须坚持以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为己任,合理诊治;不参与损害病人利益的高收费行为和过度医疗行为,医院要调整整个收入结构,尽量降低药品收入和卫生材料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收入的比例,这样既可以降低病人费用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医院整个收入的含金量,合理合法地组织各项收入。
2.3 建立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
医院成本对象按经济内容及用途分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在成本核算的层次上可划分沟院级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
项目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等。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每一项医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帮会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时间、方式选择、应用程度不同,而使医疗服务的成本有所平同。即使是同一疾病,对不同病人来说,因其诊治方式、病情程度不同也可使医疗成本发生变化,因此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和管理有其特味性和复杂性。
医院院级主要成立成本核算中心,科室配备兼职核算员,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职工全员全过程参予的成本核算控制体系。医院要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和科室消耗,合理定额。按“多劳多得”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制定成本消耗定额,如:材料按消耗比例发放,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进行额度控制等,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医院要建立以考核社会效益为主的激励评估体系,把由过去的重科室经济效益转向既重业务指标、医疗质量上来,使职工个人收入与科室收入脱钩,从而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觉控制可控成本。
2.4 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包括:业务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科研预算、工程投资预算、财务预算等。医院的医疗收支行为不以营利为目的,财务预算的编制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医院收入支出预算的编制按卫生部所规范的医疗收费项目和成本支出项目,根据有关业务量,并综合医院特点,以效益为主线,追求科学、合理、真实。院长对全院总体预算负责,各科科主任对本科室预算负责,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医院预算编制、预算初步方案的平衡、预算下
达和预算调整及考评。
2.5 严格遵循开支审批程序
医院应明确各类资金支出的审批权限,凡属重要事项,审批人应当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出款项实行”联签”审批。
2.6 加强对外经济合同的管理
医院合同大致分为七大类:基本建设工程合同、采购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社会有偿服务合同、广告合同、保险保修合同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①参与合同立项、谈判、起草、会签、审核、签约、履行等,合同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合同专业培训。②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认真推敲合同条款。③加强合同履行的财务监控和审计监察,实现对合同的主动管理。
2.7 保证固有资产保值增值
医院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统一领导、归门管理、分级负责,按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定期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2.8 建立行之有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建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评价指标,如:人均业务收入、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增值率、成本收入率、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成本
率、管理费用率、病人人均费用指标。人均业务收入、人均收益、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增值率等指标越高越说明经济效益较好、资产的利用和增值水平越高。成本收入率、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成本率、管理费用率、病人人均费用等指标越低,说明实现业务收入所支出的成本越低,说明实现业务收入所支出的成本越低和病人费用负担水平降低;从而体现出医院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合理诊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走“优质、高效、低耗、价廉”可持续发展的公立医院改革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