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

试卷37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案例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

单项选择题

1.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是()。 A.骨 B.骨骼肌 C.关节

D.神经系统

正确答案:A

解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运动的枢纽(支点),骨骼肌为运动的动力器官。

2.膝跳反射是简单的反射,其反射弧需要()神经元。 A.多个 B.3个 C.2个 D.1个

正确答案:C

解析:脊髓灰质内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借脊神经前、后根和固有束,可实现以脊髓为中心的初级的躯体和内脏非条件反射。脊髓内最简单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

3.视网膜内具有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的细胞是()。 A.视杆细胞 B.视锥细胞 C.节细胞 D.双极细胞

正确答案:B 解析: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都是感光细胞,视锥细胞数量多能感受强光和颜色的刺激,在白天和明亮处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数量较少只能感受弱光,在夜间和暗处起主要作用。

4.黄骨髓可能出现的部位是()。 A.长骨骨髓腔 B.椎骨骨松质

C.肋骨骨松质 D.胸骨骨松质

正确答案:A

解析:黄骨髓是成年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质组织代替而成的。

5.进行俯卧撑练习主要发展的肌肉为()。 A.肱二头肌 B.肱三头肌 C.三角肌 D.前臂肌

正确答案:B

解析:进行俯卧撑练习主要发展肱三头肌的肌力。通过引体向上、负重弯举可发展肱二头肌的肌力。通过负重直臂侧举、胸前提拉杠铃可发展三角肌的肌力。通过锤式哑铃屈臂和反杠铃弯举可发展前臂肌的肌力。

6.体温特指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脏器等部位)的平均温度。机体深部的温度通常比较稳定,但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温度略有差异,但不超过1℃。安静状态下,温度最高的是()。

A.骨骼肌 B.脑 C.肝脏 D.心脏

正确答案:C

解析:安静状态下,肝脏代谢最活跃,产量最大,温度最高。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最活跃,因而温度最高。人体处在安静状态时内脏器官的产热量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6%左右,脑的产热量占16%左右,骨骼肌的产热量占18%左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可占总产热量的90%以上。

7.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血液充盈、心脏射血 B.血管外周阻力 C.每搏输出量

D.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血管外周阻力以及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每搏输出量是影响动脉血压的生理要素。

8.()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的高低)、中枢延搁时间的长短和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A.动作速度

B.位移速度 C.练习速度 D.反应速度

正确答案:D

解析:反应速度度主要取决于: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②中枢延搁;③效应器的兴奋性。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

9.以下能够反映人体机能水平的指标是()。 A.耐力 B.胸围 C.脉搏 D.速度

正确答案:C

10.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评定运动强度的生理负荷指标,也可以作为评定运动者机能状态的客观生理指标。以下选项中属于亚极限强度心率的是()。

A.185次/分到最大心率 B.170~185次/分 C.150~169次/分 D.120~149次/分

正确答案:B

解析: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评定运动强度的生理负荷指标,通常将心率从185次/分(或190次/分)到最大心率的运动强度称为极限强度,170~185次/分(或189次/分)为亚极限强度,150~169次/分为大强度,120~149次/分为中等强度。此外,心率亦可作为评定运动者机能状态的客观生理指标,通过测定基础脉搏(晨脉)、运动前心率、定量运动负荷后心率、最大心率及心率恢复速率等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机能水平,亦可通过心率或脉搏来反应运动强度。

11.下列关于短跑运动员肌纤维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白肌纤维多于红肌纤维 B.慢肌纤维多于快肌纤维

C.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数量一样多 D.红肌纤维多于白肌纤维

正确答案:A

解析:快肌纤维即白肌纤维,慢肌纤维即红肌纤维。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较好,根据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特点,短跑运动员体内的快肌纤维多于慢肌纤维,即白肌纤维多于红肌纤维。

12.下列供能系统中,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重新合成ATP,供能速度最快,能量输出功率最高的是()。

A.激光供能系统 B.磷酸原供能系统 C.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D.乳酸能供能系统

正确答案:B

解析:磷酸原系统(ATF-CP系统)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中间产物。乳酸能系统(糖酵解系统)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等副产品。

13.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力量素质训练,需要遵循的生理学原则不包括()。

A.超负荷原则 B.适时恢复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适宜频度原则

正确答案:B 解析:力量素质的训练要遵循一定的生理学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超负荷原则、渐增阻力原则、针对性原则、顺序性原则和适宜频度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4.确定是否出现脱水的最早和有效的主观指标是()。 A.渴感 B.头晕

C.浑身无力 D.面色苍白

正确答案:A 解析:在运动中渴感是确定是否出现脱水最早也是最有效的主观指标。但是当人体产生渴感时就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约丢失人体3%的水)。如果不及时补水,而继续大运动量活动,有可能引起中度或重度脱水,从而威胁健康。

15.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不包括()。 A.因人而异的原则 B.有效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全面的原则

正确答案:C

解析: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有因人而异的原则、有效性原则、安全的原则和全面的原则。

16.少年儿童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是()。 A.动力性练习 B.静力性练习 C.最大力量练习 D.专项训练

正确答案:A

解析:发展儿童少年肌肉力量练习时,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辅助适宜的静力性练习。

17.下列不属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处理原则的是()。 A.制动 B.止血

C.清理创伤,预防感染 D.镇痛

正确答案:C 解析: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肌腱拉伤、滑囊炎、肌腱腱鞘炎、闭合性骨折。这类损伤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制动、即刻冷敷(损伤早期)、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或48小时后理疗消肿和后期的康复性锻炼。软组织损伤后期处理的目的是加强功能锻炼,恢复伤肢功能。

18.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 A.一般收缩 B.强直收缩 C.向心收缩 D.离心收缩

正确答案:B

解析: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一种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是肌肉得不到充分的时间休息,而一直维持的一种收缩状态。

19.踝关节韧带损伤最多发生在()。 A.外侧副韧带 B.内侧韧带 C.足底长韧带 D.距舟韧带

正确答案:A

解析:踝关节损伤占整体运动损伤的15%左右,大部分关节损伤为外侧韧带损伤。踝关节容易发生内翻,扭伤外侧韧带,是因为人的外踝比内踝要长一些,支撑住了踝关节外侧。同时,内踝部分有三角韧带拉住踝关节内侧。当踝关节扭动时,为防止踝关节向外翻,而经常使踝关节过度向内翻,这时比较薄的腓侧副韧带易发生撕裂损伤。

20.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以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钟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是间歇训练法当中()的特点。

A.高强性间歇训练法 B.强化性间歇训练法 C.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D.持续性间歇训练法

正确答案:A

解析:间歇训练法主要包括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发展性间歇训练法。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以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钟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是高强性间歇训练法的特点。高强性间歇训练法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素质、技术训练,技战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群攻防技术或战术练习。

21.运动训练包括了哪些基本结构?() A.动力来源、动力特征、动力构成 B.动力特征、动力构成、动力过程 C.动力特征、动力来源、动力过程 D.动力形式、动力构成、动力特征

正确答案:B

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结构由动力特征、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构成。力的支点、大小和方向则是动力特征的三要素。

22.在体育教学中,示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下列关于示范法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独自完成动作为示范 B.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动作为示范 C.教师或学生以自身完成动作为示范

D.教师自身或借助多媒体进行动作为示范

正确答案:C 解析:示范法就是教师或学生以自身完成动作为示范,用以指导学生的教学方法。

23.按运动兴趣的内容,可把运动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 A.直接兴趣 B.基础兴趣 C.精神兴趣 D.间接兴趣

正确答案:C 解析:运动兴趣按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为对运动用品的兴趣。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24.下列不属于田径比赛项目的是()。 A.射击 B.投掷 C.跳远 D.竞走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章程第一条,田径运动是由田赛、径赛、公路赛跑、竞走和越野赛跑组成的运动项目。田赛是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径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

25.排球进攻战术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战术形式是()。 A.“中一二” B.“边一二” C.后排插上 D.交叉换位

正确答案:A 解析:“中一二”战术是指3号位队员做二传,将球传给4、2号位队员进攻的组织形式,是排球进攻战术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战术形式。

26.单手肩上投篮时,全身协调用力,用手指拨球,球的旋转方向是()。 A.向左 B.向右 C.向前 D.向后

正确答案:D

解析:单手肩上投篮时,手腕、手指的最后用力决定球的飞行。出球时,食指和中指拨球,将球投出,球成后旋飞行。

27.在跳远比赛中,下列哪些情况不会被判为试跳失败?()

A.在未做起跳的助跑或跳跃中,运动员以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起跳线以外

的地面

B.从起跳板两端之外的起跳线的延长线前面或后面起跳 C.在落地过程中触及落地区以外的地面 D.完成试跳后,向前走出落地区

正确答案:D

解析:在跳远比赛中,完成试跳后,向前走出落地区是正确的,所以不会被判为试跳失败。

28.在13个足球队参加的比赛中,若采用淘汰制,则共需比赛()场就能决出冠军。

A.10 B.11 C.12 D.13

正确答案:C

解析:淘汰制的比赛场数算法:场数=队数(单数)-1;场数:队数(双数)。本题中能决出冠军的场数为13-1=12(场)。

29.从半蹲、两臂后举开始,然后两臂前摆,同时两脚用力向前方蹬地,身体在空中含胸稍屈髋,两腿伸直,接着两手在肩稍前处撑垫,屈臂、低头、团身前滚至蹲立再站起。这样的动作是()。

A.前滚翻 B.侧手翻 C.后滚翻

D.鱼跃前滚翻

正确答案:D

解析:鱼跃前滚翻是从半蹲、两臂后举开始,然后两臂前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向前方跃起,身体在空中含胸稍屈髋,两腿伸直,接着两手在肩稍前处撑垫,屈臂、低头、团身前滚至蹲立再站起。要求有腾空动作,滚动圆滑。前滚翻、侧手翻、后滚翻均无身体腾空部分。

30.防守技术在武术散打比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防守技术分为接触防守和非接触防守。下列不是非接触防守的是()。

A.抄腿 B.下闪 C.后闪 D.侧闪

正确答案:A

解析:抄腿属于接触防守。

31.教师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是()。 A.全年教学工作计划 B.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C.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D.水平教学工作计划

正确答案:B 解析: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学期教学进度。它是把全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一学期的各项教材内容时数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内的一种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

32.体育知识类教材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 A.语言法 B.直观法 C.课堂讨论 D.重复法

正确答案:C

解析:体育知识类教材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课堂讨论。运动技能类教材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和分解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游戏法、比赛法。发展体能类教材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重复法、间歇法、负重法、变换法、循环法。

3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的趋势为()。

A.下降一稳定一上升 B.上升一稳定一下降 C.稳定一上升一下降 D.上升一下降一稳定

正确答案:B 解析: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呈上升一稳定一下降的趋势。对少年儿童来说,机能活动能力曲线一般是上升的时间短而快,但维持高峰阶段的时间较短。身体训练水平越高的学生,机能活动能力提高的时间越短,达到和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越长,并可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

34.下列不属于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依据是()。 A.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B.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C.学校实际

D.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的需要

正确答案:C 解析: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依据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的需要。

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两小时 D.三小时

正确答案:B

简答题

36.简述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正确答案: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两点:(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的过程。(2)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包含早操、课间操、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等。

37.简述准备活动的含义及其生理作用。

正确答案:准备活动是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①调整赛前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②克服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生理惰性;③提高组织的兴奋性与代谢水平,升高温度,降低肌肉的黏滞性;④增强皮肤的血流量以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38.简述教材分析需要分析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教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分析教材的科学性;②分析教材的系统性;③分析教材的重难点;④分析教材的可接受性;⑤分析教材的思想性。

案例分析题

案例:某校初一(2)班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体育教师自编的“啦啦操”。在开始授课时,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观看“啦啦操”视频,让学生感受“啦啦操”的完整动作。学生在看完后,都争前恐后地想要学习“啦啦操”。随后,李老师结

合视频内容,详细讲解和示范了“啦啦操”的动作要领,并将学生分成4组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在练习过程中,有几名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相互打闹,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李老师见状,批评了这些学生,并让这些学生在一旁进行蛙跳作为惩罚,其他学生继续上课。问题:

39.你觉得李老师的处理合理吗?若你是李老师,你该怎么做?

正确答案:李老师的处理不合理。在进行体育课动作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安全提醒。教师在学生发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下,不应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更不能因惩罚耽误学生自身的正常教学进度。如果我是李老师,我会在讲解与示范过后给学生强调安全问题,如在练习之前,进行拉伸,告知学生练习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在学生练习时巡视指导,进行保护与帮助。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我会及时制止,不会一味责怪,更不会体罚或变相体罚,而是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让学生发觉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最后我也会进行课后反思,并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0.李老师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解练习法、讲解示范法、演示法、观摩法、分组练习法、讨论法等。

案例:孙老师是一名认真负责的初三体育教师,他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在教授800米跑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学生们做好准备活动后,进行了800米跑练习,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跑完后,有的学生由于太累,就直接坐下来休息了,结果就有几个学生晕倒了。孙老师看到学生晕倒后及时做出积极处理,将学生挪到平坦地方,把学生的头稍微抬高,给学生做了下肢的向心按摩。 问题:

41.你认为孙老师“一视同仁”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孙老师的做法不合理。①孙老师的“一视同仁”没有做到区别对待,没有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受益。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800米全程。这种情况下,孙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就可能导致学生受伤。②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在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如何能健康全面地发展,而孙老师让学生进行800米跑练习,违背了这一指导思想。

42.请根据体育保健学内容,判断孙老师对晕倒学生做出的处理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出原因;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孙老师的处理不正确。“晕倒学生”应属于重力性休克。原因:学生疾跑后突然停止运动,下肢肌肉收缩作用骤然停止,导致大量血液聚积在下

肢,造成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而心搏出量减少,脑供血急剧减少而造成晕厥。处理:把学生挪到阴凉地,让学生平躺,头略低;松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畅通;向心按摩腿部,促进血液回流;如还没有苏醒的迹象,建议去医院。

教学设计题

4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对象:初一(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接力棒20个,田径场一块。教学内容:“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

正确答案:一、教学内容“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并基本掌握传接棒的正确手法、正确的摆臂及奔跑姿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跑动中正确的传接棒方法,提高奔跑速度,发展协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发现自己与同伴之间协作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及时解决,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共享成功传接棒的喜悦。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进间传接棒的两种正确手法。 难点:接棒人的预先启动时机及身体的协调性。四、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①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②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及要求;③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2.准备部分:利用接力棒“8”字跑。 活动操:头部运动、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活动腕踝膝关节。 3.基本部分: (1)介绍传接棒的两种方法:“上挑式”和“下压式”(2人一组)。 (2)学习“上挑式”传接棒的方法(2人一组)。 (3)两人30米“上挑式”传接棒练习(2人一组)。 (4)4×30米“上挑式”传接棒练习(4人一组)。 (5)学习“下压式”传接棒的方法(2人一组)。 (6)两人30米“下压式”传接棒练习(2人一组)。 (7)4×30米“下压式”传接棒练习(4人一组)。 4.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瑜伽式放松,散点式静坐)。 (2)小结。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