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1.41 No.5 够 球舶 应 水稻早育秧苗期几种危害的解析 刘金海 (佳木斯市邮政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 摘要:寒地水稻种植通常采用旱育秧模式。对水稻旱育秧苗期可能发生的白苗、药害、立枯病、青枯病、生理性失水、盐 害、细菌性褐斑病等危害作以介绍,分析了这些危害发生的人为或非人为原因,总结了危害发生的特点,提出正确的诊断 及处理方法,以便危害发生时能得到及时补救,减少生产损失。 关键词:水稻;旱育秧;苗期;危害;诊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4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6737(201 1)05-0053-02 旱育秧是我国北方稻作普遍采用的一种育秧 后立即喷药上。播种后所覆的土是干土,浇透的底 模式。旱育秧在苗期常常因为秧苗发病、苗弱、根 水会向上返,然后通过重力作用重新渗入床土。此 系生长不好等多种原因产生死苗,或秧苗移栽到 过程在覆土后要经过4-5 h,甚至更长些。如果没 本田返青期过长出现大缓苗现象等,对水稻生产 有等到这一过程完成就喷施除草剂,会使喷施的 造成很大危害,严重时甚至导致插秧期无苗可插。 除草剂被返上来的水溶解,待水下渗时随水下渗, 现针对水稻苗期生长过程中种种原因所产生的危 停留在种子层就会与胚芽接触,导致伤芽;再加上 害做如下解析: 覆盖的地膜有保水作用,水分不能散失,返上来的 水会在床土表层与地膜接触的部位充分溶解除草 1 自苗 剂,加重了药害的产生。 旱育秧时,通常为了保证播种后到出苗前床 正确的操作是播种覆土后,待上返的水完全 土的水分而在播种后覆上一层薄膜。这层薄膜所 下渗后再喷施除草剂,然后盖上地膜。关键在于 起的作用就是保持床土的湿度,对温度几乎没有 “完全下渗”,地表不能有明水。 影响,在种子出苗后应该立即揭去。由于膜下明水 3立枯病 多,揭膜晚会造成水泡苗,再加上棚内高温就会产 生白苗。白苗的表现主要是鞘叶和不完全叶发白, 立枯病又称黄枯,主要发生在秧苗1叶1心 过晚揭膜还会导致第一片叶失绿。准确的揭膜时 至2叶1心期,表现症状为在苗床大面积看上去, 间是在棚内30%种子出土露尖时。 先有点式一块一块的苗发黄萎蔫,拔出根系观察 发现为黄根,用手掐断后横截面内无水干枯。 2药害 该病害是由土壤中致病真菌感染所致。土壤 在旱育秧播种后,常常喷施封闭除草剂以防 pH值偏高(超过7以上),壮秧剂或育秧基质中杀 除苗床杂草,除草剂通常为丁草胺加扑草净、高杀 菌剂不足、调酸量不够,育秧期温度过低、苗床水 草丹等。药害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操作不当所致, 分过高、种子质量差导致秧苗素质差等诸多因素 表现为水稻出苗严重不齐甚至不出苗。 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充分进行床土消毒、调酸,盐 错误的操作方法是:浇透底水后播种,播种后 水选种,挖渗水沟等措施可有效地避免该病的发 覆土,覆土后立即喷药,而后盖上地膜。这样的操 生。在盐碱土地区,排出土壤融冻(返浆)水,在秧 作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实际上,问题恰恰出在覆土 苗1叶1心时浇1次酸水,对防治此病有很好的 作用 4青枯病 收稿日期:2011-06—02 作者简介:刘金海(1965一),男,助理农艺师。 青枯病多发生在秧苗2叶1心至插秧前,如 一53— 术 果在2叶1心前没有有效地预防,就有可能发生 青枯。判断是否得了青枯病,首先要看秧苗病变的 面积,开始时只有拳头大小,而后这样的发病点逐 渐增多,而不是单一发病面积增大;发生时间往往 在清晨,根系变暗褐色,折断后根心发空,这种现 象即为青枯。 刘金海水稻旱育秧苗期几种危害a-a' ̄析 好苗床排水,按育苗不同时期要求保持棚内的温 度,湿度以不见蒸汽为宜。苗床的控温标准为:播 种到出苗28~32 cI二,立针期25~28℃,1叶1心 期22~25℃,2叶l心期2O~22 cc,3叶1心期 18—20℃。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才能促进秧苗根系 发育好,地上部不徒长,减少叶片的蒸腾,也是防 止盐害的有效办法。如果春风大、空气干燥则不宜 把棚膜去掉,只是控制温度即可。 5生理性失水 生理性失水症状与青枯相似,但发生的时间 往往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之间,会成盘卷叶,面 积迅速扩大。生理性失水发生的条件是土壤比较 7细菌性褐斑病 细菌性褐斑病的苗期发病时间一般在3叶至 3叶1心期,此时秧苗长势茂盛,病叶往往发生在 下面的第一片叶上,表现症状为第一片叶变红,个 疏松,床土干旱缺水,秧苗根系和土壤颗粒间结合 很松(拔起秧苗观察发现根系上粘附的土壤很少, 根系本身并没有死亡现象)。这时候,床土不一定 干,而是湿度太小、大孔隙多的缘故造成的。大孔 隙为通气孔隙,小孔隙为持水孔隙,床土最佳的大 4,:fL隙之比为1:4。如出现生理性失水症状,浇1 次透水,即可恢复正常生长。 别的第二片叶上也存在红褐色斑点,发病部位在 叶尖或叶缘。如果不及时治疗,插秧到本田后,这 些发病叶片就会变成菌源,随水扩散,进一步感 染,在发病适期导致本田大面积红叶、黑穗等。 防治细菌性褐斑病,可用氯溴异氰尿酸50% 可溶性粉剂3O g兑水l5 L,喷施60-80 m 苗 6盐害 盐害发生时间是在插秧前揭去棚膜后,此时 如遇大风天气,秧苗会迅速干枯而死。发生这样症 床,喷施后3~5 d插秧。在苗期有效地治疗细菌性 褐斑病,可以减少本田细菌性褐斑病和细菌性鞘 腐病发病率50%以上。根据2007-2009年的田间 状的主要原因是,在育秧过程中,前期苗床的通风 量不足,根系不壮;同时苗床的排渗水不好,地下 返浆水不能及时排出,在根下富集无机盐离子,返 浆水使床土中氧含量不足,秧苗根系呼吸不好,发 育不良,吸水能力差。 在一些盐碱土地区,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融 冻水中盐的动态是按照“盐随水走,水变气散,气 实际调查,在苗期预防,本田发病率为l0%~15%, 而未预防的发病率在65%-80%,减产幅度在15% 一20% 8小结 2005~2010年的田问实际调查、诊断表明,参 照上述诸方法对水稻苗期发生的危害做出准确诊 断并及时处理,可实现有效防治或避免受害。 此外,播种密度是影响秧苗生长的一个重要 散盐留”的规律运动的。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和秧 苗叶面积的逐渐增大,水分的蒸发量和蒸腾量都 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土壤中最容易积累过多的盐 分(秧苗2叶1心后经常出现的青枯死苗,与此有 因素,如不经过盐水选种,播种密度过大,会大大 降低秧苗素质,秧苗易感病。用密度为1.13xlO。 直接关系),在春风大、温度高的年头灾害更重。挖 渗水沟可以防止多余的水向表层集聚,也就防止 了表层的盐分过多而造成的盐害。 避免盐害的措施就是早通风,挖好渗水沟,做 kg/m。的盐水选种后,适宜播种量为芽种1 020 g/ In (主茎11片叶品种)或780 g/m (主茎12片叶 品种)。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