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1国考申论答案

2011国考申论答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省部级)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就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参考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治黄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解析:

本题是单一式的概括题,和2010年地市级概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相似,关键是要对材料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⑴政府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黄河;

⑵王景治理黄河的措施得当:兴修黄河大堤和汴渠,选择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的较优行河路线,建设和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

⑶这一时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使黄河下游水患减少;

⑷社会人文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使黄河输沙量减少。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 切合主题

(2) 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 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解析:

宣传手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因此每一部分都要写出内容要点。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基本上都来自材料,只需要找到答题的角度即可。 参考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内容要点: 1、介绍黄河的源头及其流经地

2、以壶口瀑布为例,介绍介绍黄河的自然景观 《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内容要点

1、古代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印记如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等 2、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伟人

3、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秦腔、豫剧等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要点 1、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治理情况 2、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开发情况

3、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思想和做法

《黄河精神万古传》的内容要点

1、指出黄河精神的内容——在治理和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号召人们维护和发扬黄河精神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解析:

一、按照击溃题干法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以下细节,具体如下: (一)请参考给定资料——意味着要充分联系材料;

(二)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意味着黄河精神是本作文写作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写作的最终归属点、提升点;

(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结合以下三点才能出来好的行文。 第一,中心论点明确,意味着在行文第一自然段一定要出论点,因此,无论如何选角度、自拟标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

第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强化了分析能力,副省级以上,要特别注意要从微观切入,但是,要重视从宏观与中观之间行走;

第三,1000字左右,要重视字数控制——不要过高哦,字数有明确的限制。 二、行文写作先看材料

整体行文逻辑比以前变得更难了。从表象上看,开头材料和结尾材料非常像文化,而整体行文的材料有更侧重于人与自然。

其实,黄河文化精神本身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视角来看。只谈精神是空谈,不谈人与自然也是空谈。

因此,要从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协调、黄河精神来写最高最尖端写法。人与自然是不变的、永恒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倡导的,黄河精神要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而这也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范畴,而文化又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当然,三个统筹兼顾的维度,也可以自由组合来解题

三、结构简析

统筹人与自然 弘扬黄河新精神

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突出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扩散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写当前的问题和表现 第三自然段:分析原因 第四自然段:过渡段

第五自然段:对策一:弘扬黄河精神,突出黄河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六自然段:对策二:弘扬黄河精神,找准当下黄河精神的重要问题;

第七自然段:对策三:弘扬黄河精神,有重点,破题现在的瓶颈,人与自然是抓手; 第八自然段:结尾,提升到人与自然为抓手,创新文化精神,弘扬文化精神。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省部级)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就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

河流改道。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参考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治黄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解析:

本题是单一式的概括题,和2010年地市级概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相似,关键是要对材料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⑴政府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黄河;

⑵王景治理黄河的措施得当:兴修黄河大堤和汴渠,选择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的较优行河路线,建设和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

⑶这一时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使黄河下游水患减少;

⑷社会人文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使黄河输沙量减少。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 切合主题

(2) 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 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解析:

宣传手册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因此每一部分都要写出内容要点。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基本上都来自材料,只需要找到答题的角度即可。 参考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内容要点: 1、介绍黄河的源头及其流经地

2、以壶口瀑布为例,介绍介绍黄河的自然景观 《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内容要点

1、古代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印记如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等 2、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伟人

3、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秦腔、豫剧等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要点 1、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治理情况 2、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开发情况

3、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思想和做法

《黄河精神万古传》的内容要点

1、指出黄河精神的内容——在治理和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号召人们维护和发扬黄河精神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解析:

一、按照击溃题干法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以下细节,具体如下: (一)请参考给定资料——意味着要充分联系材料;

(二)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意味着黄河精神是本作文写作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写作的最终归属点、提升点;

(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结合以下三点才能出来好的行文。 第一,中心论点明确,意味着在行文第一自然段一定要出论点,因此,无论如何选角度、自拟标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

第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强化了分析能力,副省级以上,要特别注意要从微观切入,但是,要重视从宏观与中观之间行走;

第三,1000字左右,要重视字数控制——不要过高哦,字数有明确的限制。 二、行文写作先看材料

整体行文逻辑比以前变得更难了。从表象上看,开头材料和结尾材料非常像文化,而整体行文的材料有更侧重于人与自然。

其实,黄河文化精神本身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视角来看。只谈精神是空谈,不谈人与自然也是空谈。

因此,要从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协调、黄河精神来写最高最尖端写法。人与自然是不变的、永恒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倡导的,黄河精神要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而这也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范畴,而文化又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当然,三个统筹兼顾的维度,也可以自由组合来解题

三、结构简析

统筹人与自然 弘扬黄河新精神

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突出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扩散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写当前的问题和表现 第三自然段:分析原因 第四自然段:过渡段

第五自然段:对策一:弘扬黄河精神,突出黄河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六自然段:对策二:弘扬黄河精神,找准当下黄河精神的重要问题;

第七自然段:对策三:弘扬黄河精神,有重点,破题现在的瓶颈,人与自然是抓手; 第八自然段:结尾,提升到人与自然为抓手,创新文化精神,弘扬文化精神。

~~~~~~~~~~~~~~~~~~~~~~~~~~~~~~~~~~~~~~~~~~~~~~~~~~~~~~~~~~~~~~~~~~~~~~~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是说黄河容易泥沙淤积、决堤泛滥、改变河道,这是黄河流域自然风貌造成的,是黄河几千年来呈现的自然规律。

要客观看待这一规律,认识到如果对黄河治理一味修筑堤坝堵截,只会使河床不断淤高,不但增加治理的成本,还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要善于利用黄河泥沙多、容易泛滥的规律,在治理过程中不盲目堵塞河水,而是善用疏浚的方式,将大水和泥沙分流,以保证治理的切实有效。 (182字)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王景治河成效显著原因有:主观上,善于因地制宜,利用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的便利引导河水;疏浚汴渠,使黄河与江淮水道连为一体,分水分沙;修建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大力防洪;每十里在河道中开辟一个出口,使河水倒灌到周边湖泊和洼地,疏解压力。客观上,王景治河后的几百年间,黄河上游人口减少,中游牧进农退,植被得到一定恢复,河流泥沙减少;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降低了水患压力。 (188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密西西比河开发以防洪和扩大航运为主,未能将开发与流域生态保护统筹规划,导致水质污染、防洪效果不佳、航运相容性较差、泥沙淤积严重、湿地减少等问题。亚马逊河流域,周边居民为农业生产砍伐森林,且使用大量肥料和农药,造成水质恶化,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没有切实执行。尼罗河流域的曼扎拉湖由于排污缺乏治理严重污染,后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恢复了环境质量。

上述事例对治理黄河的启示如下:一是在治理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开发与环境的关系,防止环境破坏。二是完善法律并加大执行力度,保护两岸生态环境。三是对重点水域进行综合整治,通过人工湿地等方式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281字)

三、国家某部分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黄河的地理位置及流域概况 二、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黄河与中华文明”:

一、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历史 二、黄河流域涌现的中华文明杰出代表人物 三、黄河流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黄河的自然规律和特点

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理黄河的情况 三、历史和当代黄河的开发情况

四、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怀和重视 “黄河精神万古传”:

一、黄河精神的实质——“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实事求是、团结奋进” 二、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234字)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识黄”方能“治黄” ——人与自然和谐传扬黄河精神

黄河是一条记录了中华民族荣耀和血泪的河流,与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相依相伴,也以其奔腾不绝的河水滋养和浇铸了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一部中华民族史几乎就是中国先民与

黄河的关系史,期间有天人交战的抗争,黄河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坚强不屈和勤劳勇敢;也有天人和合的创举,黄河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开拓进取和智慧创新。

黄河上游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巨大,“一碗河水半碗沙”。由于泥沙在中下游较为平坦的河道不断淤积,造成严重的“悬河”现象,历史上屡屡决堤、改道,泛滥的河水虽然留下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却也给流域生民带来了深重的现实灾难和危险隐患。所以,历史上对黄河的开发利用总是和对灾难的治理交缠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成效显著,但近年来又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对黄河的持续利用与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治理黄河,人们通常更为强调的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基本特征。一切“治黄”工作,如果不尊重这一基本的规律性事实,必然影响其最终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治理黄河必须弘扬悠久的黄河精神,以尊重其固有规律为出发点,注重统筹兼顾、源头治理和疏导,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治理黄河,要全面考量它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黄河上游是广袤的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的耕种开恳和矿产开发加剧了沿河两岸的水土流失,是导致黄河泥沙含量巨大的根本所在。要根本治理黄河泥沙淤积问题,必须在其上游地区建立以恢复生态功能为主的发展思路,从其源头的保护入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限制甚至禁止地下资源开发,减少植被破坏,固土固沙,防治水土流失。

治理黄河,要尊重其固有规律,有效疏导。短期来看,黄河泥沙量巨大的问题不可能得到巨大改善,要想减少中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而带来的河床升高,甚至“悬河”现象,必须在其流经地区形成有效的“卸载”渠道。东汉王景“治黄”和埃及治理尼罗河的经验可资借鉴。在黄河流经地区,利用河道开口形成的人工湿地达到有效沉积淤泥的效果。此外,人工湿地的形成还可以为治理水质污染,净化水质起到巨大的作用。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在与黄河不懈抗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内涵的黄河精神,其中注重因地制宜,不固守成见,对自然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尊重并加以利用的开拓精神,不仅在过去启发人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接纳和融入全球文明的新浪潮。(1056字) 本文由光华教育供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