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虽然不能
约好归还时间,还要再三嘱咐不要把书搞脏弄烂。”宋
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相信这句 伯航说。话也能够引起读书人的共鸣。他回忆平生第一次进新华书店,是在上中学时, **总书记说:“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放暑假的一天。他和父亲一起去乡政府交公粮,排队
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
等了整个中午,到下午太阳偏西才把人力车上十多麻 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这真的不是 袋小麦交上。回家时路过乡街上的新华书店,父亲突
一句虚话。人的一生离不开读书。通过读书,不仅使
然把人力车放到路边角落,拉他走进新华书店,问他 人增才长知,更让人生信念砥砺前行。喜欢看书就买一本。原来父亲知道他的心思。此刻,
4月23日,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 宋伯航被琳琅满目的书籍所吸引,也不知道买什么书
们听一听关于“读书”的故事。最好,在书店营业员推荐下,他挑来选去,最终花六
“阅读不是一种生活装饰,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毛钱买到一本《雷锋的故事》。“我为买到一本好书而 欣喜不已,一个假期里,我反复读十多遍,并为雷锋
宋伯航是一名宣传干事,在他上小学时,适逢经 的故事所打动。”这也是宋伯航第一次买书,用家里交
济困难年代,居家日子过得紧吧,根本买不起书,只
公粮款买到的书。能靠借书看。村里的孩子们结伴上学,如有谁口袋里 改革开放后的第三年,宋伯航考上大学,来到一 装本新书,大伙都十分羡慕,并争抢借看。“书的小 所重点大学。从农村进城求学,他格外珍惜四年读书 主人常摆出一副绝对拥有者姿态,想让同伴中的谁看, 机会。每天往返教室与图书馆,不分春夏秋冬,无论 谁才能看。有人实在想看,书主人不借,只能搬请家
刮风下雨,都早起晚归,在书的浩瀚海洋中,驰骋畅
18游。为解决专业学科难题,他从阅览室办了租书证, 始捧着书本学习。当时的汤礼春没有成家,又身处异
不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实感人生求知的幸福。地,和4个单身职工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单身宿舍
大学毕业后,宋伯航参加了工作,成家买了新房, 里,读书学习的环境十分差。他就求爹爹告奶奶地借 来一把车间办公室的钥匙,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里面, 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读了一年的书后,他的心中有了
拥有了一个小书房。每当下班回到家中,或周末休息 之余,他走进书房,打开平时喜欢的书,尽兴地与作
者“对话”,仿若进入世外桃源,洁净、清丽、宁静、 美妙。渐渐地,进入忘我的境界,随书之内容同呼吸、
一些冲动,“我开始拿起笔来,创作一些诗文,投向 报刊。渐渐地,我的一些诗文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了。”
喟叹,同欢笑或流泪,不能自拔。光阴荏苒飞逝,岁月弹指一挥间。宋伯航表示,
这对汤礼春有莫大的鞭策和激励,而对他影响最大的 是一堂课。“我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读书岁月,从童年的借书到 1983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改革
少年的买书,再到青年时期的租书,又到拥有自己的 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视,要求在全国大型国营工 厂中开办“政治轮训班”,让每一位职工脱产学习半个 月,学习“中国近代史”和“党史”。由于汤礼春在厂
书房,看到今天每个乡村建起的文化阅览室,书籍门 类涉及教育、文化、政治、科技、军事等各行各业,
从过去的少而缺到时下的多而全,无论男女老幼都有 里爱读书和写作小有名气,党委书记特地挑他为“政
适合自己的书阅读,读书历史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时下的读书,更为方便。源于科技的发达,网上 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改变人们传统阅读方式。而
治轮训班”的教师,送他到湖北省建材局“政治轮训 班教师培训班”学习。在“培训班”期间,使汤礼春至今难忘的是上了 一堂“改革的启蒙课”。当时,国门开始打开,一些国
宋伯航依然喜欢纸质书籍,每当闻到书香的味道就感 外的先进思想和知识涌了进来,一批知识份子的精英 们十分推崇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著的《第三次浪潮》 一书。“有开放思想的省局团委书记特地请来一个大
到亲切与快乐。他常叮嘱子女:热爱书吧,你们赶上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再也不为生计所愁,生活变得更 富裕、美好;认真去读书吧,去获取人生的智慧,迸
学生给我们讲解《第三次浪潮》,我记得当时是怀着十 分激动的心情听这堂课的。”汤礼春激动地表示,这位 大学生针对《第三次浪潮》中的思想向学员们展示着 未来中国改革后的社会、经济、司法、生活诸方面的
溅创造的火花,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贡献力量。'读书犹如穿衣吃饭,是工4乍和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工人的汤礼春,1987年被吸收为湖北省 作家协会会员,到今天为止,他的作品获奖200余次。
走向。比如说,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超过传统的工业
和农业,城市人口将会激剧增加,经济将会多元化, 工作会越分越细,未来二十年后,将会有许多人在家
他说:“我想这一切成绩都来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读 书时代。我讴歌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给了我充满活
里上班,当然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通货澎涨,二 十年后大家的工资将会以千元来计算,这让当时仅有
力、丰富多彩的人生!”汤礼春回忆,1978年,当中国的大地开始吹响改 革的号角时,全国顿时掀起了一股读书求知的热潮。
40元工资的汤礼春不由得咋舌。从省局“师资班”回到厂里后,汤礼春在厂里办 起了 “政治轮训班”,反响很好。讲完了后,很多工友
而此时的汤礼春已经25岁了,在一家水泥厂当了八年 工人。但他不甘落伍,也加入到了读书求知的行列中。 由于他是刚迈进初中就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了学业,
还不愿离去,都围在他旁边来讨论,后来就连厂党委 书记也听说了,专门也来听他讲了一课。那些日子,汤礼春白天上班,晚上和节假日读书, 觉得人生非常充实和满足。今天回想当年全民读书活 动的日子,他仍会有一种年轻时热切求知的冲动,
文化程度低,读理论科学方面的书有些困难,他就把 读书的方向定在了文学、历史方面。那时,他干的是 电焊工,上班十分辛苦,劳累一天后要抖擞精神,开
“那段日子确定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让我至今都保持
19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人生得到不断充实提高,一生 都为之而受益。”汤礼春说,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充 满了怀念。“喜欢学习的人,都有一段与书结缘的故事”孟庆芳是一家国企的内刊编辑,她自认为属于没
读过很多书的人。“但是在我有限的读书生涯中,有 一本书被我奉若珍宝,它是我做企业文化落地实践的 启蒙读物——《企业文化建设》,是我恩师王吉鹏老师
的著作之一。”如今,这本写满她读书笔记的管理书籍 被保存在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简称“仁达方
略”)的博物馆里。2014年10月,因为参加集团企业文化对外宣传
的内训师竞聘,孟庆芳网购了王吉鹏老师的《企业文 化建设》作为备课资料,当时是想短期内对企业文化
有个系统了解,所以只读了一、二、三、五、八章, “这几章对我梳理我们厂企业文化落地成果,写成申报 材料获得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十二五'企业文化建
设优秀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孟 庆芳感慨到。后来在2016年做厂班组文化建设的过程 中,孟庆芳把其他几章也仔细研读了,其中仁达方略
“四个贴近四个进入”的管理方法,让孟庆芳对班长们 灌输相关理念时轻而易举。孟庆芳回忆做内训师竞聘培训的那段日子,希望
在短期内对企业文化系统了解的念头使她对《企业文 化建设》手不释卷,上班下班都背着,一有时间就拿
出来读。有天早上等班车,她正在看书,车来了,她 光顾着和同事说话上车,随手就把书放在旁边弹棉花
商户的三轮车筐里了。到了单位想继续看,发现书没 了,想了半天才想起来。“多亏在弹棉花老哥那里弹
过被套,留有他的电话号码,抓紧打过去询问。弹棉
花老哥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说:’给你留着呢「我 这厢才放下心来。”通过这本书,孟庆芳与作者王吉鹏老师结缘。作 为仁达方略的董事长,吉鹏老师常有一些对外公开的 管理课程,孟庆芳一次不落地去听了,对于书中看不
明白的地方,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她现场向吉鹏 老师请教,老师也就记住了这个好学的学生。做企业文化落地真的不容易,想做好更不容易,
20每感到疲累的时候,孟庆芳就翻到《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章“企业文化融合理论”最后那部分,静静地看 会儿这句话:“保持耐心。人们需要时间来接受新的
企业文化这个事实。”然后,感觉心情好了,又有劲儿
接着干了。“想来,吉鹏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企 业管理书籍还有治愈的功能吧。吉鹏老师说过,让人
多教你,那是你的本事。我对这句话很有感触。同理,
让人信任你、给你事做、能听你的建议去行动,那也 是你的本事。这需要人品和能力。”孟庆芳说:“这就是我与《企业文化建设》这本 书的故事,它是我做企业文化的启蒙书籍,书皮一次 一次地更换,书上的重点一点一点地划上去,我们的
成果也一个一个长出来,不知道为什么,越是这样, 我越是想让它回到它的出生地。”2017年端午节前夕,孟庆芳跟仁达方略的一位编 辑说:“要是你们有博物馆,我就把我的《企业文化
建设》捐了!”仁达方略编辑笑了: “那可太谢谢您喽!咱们不 但有博物馆,还有图书馆呢!只是,您舍得吗?您的
这本书我见过,上面划过的每个重点、贴的每条口取
纸都是领会仁达方略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时留下的印迹, 是陪伴了您三年的物件!当然也是仁达方略最好的注
脚——这一捐,千金都换不回去了!”“还真有博物馆啊?我有点后悔。”孟庆芳没想
到,但认真想想,这本书已让自己受益匪浅,相比较 把它留下来,不如让它回到它的岀生地,对它、对自
己不是更有意义么? 2017年5月26日,在吉鹏老师的 公开讲座课堂上,孟庆芳让这本仁达方略的图书“回
家” 了。“后来才知道企业家孙陶然也做过同样的事, 就是他十三年后创办拉卡拉公司找联想投资融资时把 他初入职场做管理实战教材的《联想管理大纲》送给
了柳传志先生做礼物。”孟庆芳欣慰地表示。读书,其实是读书背后的人。读人以明己。在这 个过程中,不只要“读”,还要“学”和“问”——孟
庆芳如此参悟。读老师的书,学老师的企业管理理论 和方法论,悟他言行背后的精神实质,效仿他的认真
甚至是霸气,增长自己的才干和品德。她说:“最高的
尊崇是运用,最真的信仰是践行。老师,您提企业文化 落地理论,我作为学生就要做企业文化落地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