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思想探微
——以中秋节为例
陈芳芳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
一部分,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从中秋节的月圆之美、天伦之美和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秋节;美学中秋节,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月夕等,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唐朝,盛行于北宋。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是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比较多,有说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在《礼记》中载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祀月亮,后来经过文人官吏的效仿传到民间。也有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有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所以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就以“中秋”这一天作为节日。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饼起义等,这些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传说也给节日增加了气氛。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有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等。中秋节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喜欢的节日,因为可吟诵的文化意象很多且寄托了很多的感情。本文试从家人团圆之美、赏月意境之美以及佳节美食几个方面去论述中秋节的美学思想。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和谐共生之美我国现在正在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产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之前的一个公益广告说:“无论是悲是喜,无论荣辱,无论是风是雨,也无论阴晴,他们都不曾缺席,关爱空巢老人,有机会请多出席。”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陪伴家人。随着现代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打拼,所以中秋节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是一年当中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无论外出多远,这一天都要回到父母的身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团圆是春节和中秋节共有的主题,但是两者侧重的韵味是不同的,春节可能更多的是喜庆、红火,而中秋节更多的是古典。尤其是中秋节圆月意象的渲染,更加突出团圆的美。古人把圆月看作团圆的象征,高挂在天空中的圆月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中秋月满,而人生却漂泊不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游子的心里是对家人、朋友无限的思念。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圆”在古人看来是“完整”,没有“欠缺”,“圆”又与“合”内在相融相通。月圆之时,人们也希望家人团圆和睦,社会和谐,天伦之乐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2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意情境之美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有很多,但大部分的主题还是月亮。月亮在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中是乡土情结,是家园意识,被称为“太阴”,与太阳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阴阳的
·238·
“两极”。《礼记》中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祭祀
一种信仰,它承载着所有人的心愿,都很虔诚地对待这项活动。”[1]
上至君主下至百姓,
从周朝开始,我国就有祭月的仪式且习俗一直延续,北京的月坛就是当年帝王祭月的场所。本文跟随古人笔触,去重新体味古诗词中月亮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交融的产物,情景交融,意境
统一。[2]
因为中秋节这一特定的时刻,人们在欣赏月亮美景的时候都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在这特殊的时刻却不能团圆,所以只能寄情于景,吟诗作赋,通过诗歌把感情表达出来。“诗歌的早期形成主要来源
于民间的歌曲、乐舞、祭祀等活动。”[3]
“月下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看起来李白是孤寂的,但是诗人却有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身影、月下之影和杯中之影凑成了“三人”。这里面的月亮不单纯是客观的月亮了,而是赋予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人对自然美的欣赏视角在不断发生改变,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密切相关。”[4]
这和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一意象上,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月下思念亲人的词,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诗词中公认的绝唱。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层层交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你我天各一方,但是共同欣赏的是同一轮月亮,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圆月,不禁会联想到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在抬头欣赏这轮明月。
中秋节赏月除了其景美、意境美之外,还有关于月宫美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赋予了月亮特殊的审美体验,中秋祭月、拜月的风俗也在这个时候在民间传开了。这些神话传说的渲染对中秋节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在中秋节这一天也是家喻户晓,人们对于月亮的祭拜体现了对于自由、美满团圆生活的一种向往,特殊的寓意也使得这一天的月亮有着特殊的美。
3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的自然馈赠之美
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的风俗就是品尝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月饼一词源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因为月饼是圆的,所以也寓意着家人团圆和睦,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月饼寓意团圆是从明朝开始的,《西湖游览志会》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月饼,按照产地来分有四大派别: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和潮式月饼。随着口感的不断创新,外表的新颖,非传统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相传在元朝的时候,中
艺科论坛
原的百姓不甘忍受残酷统治起义抗元。朱元璋想联合百姓一起反抗,但是官兵搜查严密,军事家刘伯温想出对策,在月饼里面塞入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传到各地的起义军中从而推翻了元朝,这就是关于中秋节“月饼起义”的传说。
当然,中秋节的美食除了月饼还有很多,中秋时节也是螃蟹上市的时候,螃蟹作为餐桌上的美食最早追溯到西周时期。在1987版《红楼梦》中,对于传统节日是非常重视的,这得益于它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又是美食家,曹雪芹吃蟹非常讲究,“持螯更喜桂荫凉,泼醋擂姜兴欲狂”。这种品蟹的风俗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人们吃螃蟹会搭配生姜、醋一起吃,因为螃蟹性寒,这样中和一下就比较完美了。中秋节这一天薛宝钗托他哥哥弄来了螃蟹,举办螃蟹宴,众人就赏花吃螃蟹。另外,早在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节食田螺的原因也是八月田螺空怀,肉质鲜美营养,是食用田螺最佳的时期,所以在中秋节,不少家庭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另外,中秋节还有吃芋头的习惯,寓意着辟邪消灾。
中秋时节也是赏桂花、饮桂花酒的最佳时期。“桂花最初是因其实用性而被人们认知,桂是作为食物满足
[5]
人们的需要。”中秋时节,桂花也是开得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仰望星空,闻着阵阵的桂花香,酌上
一杯桂花酒,全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
传统节日与美学结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民俗节日,而是透过美学的视角挖掘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是国内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其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的风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亘古不变的主题还是团圆。亲朋好友的团聚,家国的和谐统一是中秋节蕴含的民族情感,弘扬节日文化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1]…高珊.浅析《诗经》中的农业休闲思想[J].青年
文学家,2018(23):62-63+65.[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85.[3]…庄众显.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J].大众文艺,
2018(09):38-39.[4]…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
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5]…汪瑶.生态存在论视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汉字
文化,2018(13):69-71.
陈芳芳,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作者简介:向:生态美学。
(上接第195页)元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可以为室
内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时还可以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二,近年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变得日益密切,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越来越大,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室内设计中借鉴民族元素,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室内设计这个载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在无形中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4 结语
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室内设计中对民族元素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民族元素可以为室内设(上接第237页)
3.2 中年人要积极面对人生,不要过度怀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中年人喜欢不断地追忆自己青年时的辉煌,继而大发感慨,颇有一种时运不济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追忆于事无补,只会让人更加消极。当进入中年时,不要浪费时间等待机会和所谓的“伯乐”,妄想通过不付出、不劳动就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人到中年,青春已不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伤春悲秋,要做的就是行动并奋力向前,追求更多的人生目标和爱好,并且更多地鼓励、支持、引导年轻人,更多地肯定周围的人和事。
综上所述,每一次热点事件的出现都是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嬗变,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结构的紧张程度。虽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极易夸大或者扭曲事实,但是对于每次热点讨
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使室内设计更具有文化内
涵;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室内设计这个载体被更多的人了解,从而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1]…权威.民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
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5.[2]…谢舰锋,史晓娜.地域文化元素在室内陈设设计中
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04):71.[3]…赵凡,赵迪.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民族个性与创新
[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夏莲(1981—),女,湖北天门人,硕士研究生,武作者简介:
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风景园林景观。
论,都应将其视作这个社会的温度计,通过其感知这个社会的冷与暖。
参考文献:[1]…蒋建国.油腻中年男的媒介呈现、认知标签与社会化
戏谑[J].探索与争鸣,2018(01):123-127+144.[2]…黄敏.以“中年油腻”为例解读网民群体狂欢现象
[J].今传媒,2017(3):20.[3]…王卫池.拟态环境下网红的传播符号学研究[J].
东南传播,2019(03):93-94.[4]…王全权,陈相雨.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J].江海
学刊,2013(04):101-107+238-239.
指导老师:李琛
·2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