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我国低碳消费市场培育的政策建议

浅议我国低碳消费市场培育的政策建议

来源:尚车旅游网


浅议我国低碳消费市场培育的政策建议

摘 要:消费方式的低碳转变是推动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关键之一,而低碳消费市场的培育与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政府激励约束政策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对低碳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我国低碳消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给出了促进我国低碳消费市场培育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消费;市场培育;政策建议

一、低碳消费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发展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 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当代社会对后代以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绿色消费方式。具体而言,低碳消费是在消费领域人们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其实质是一种可持续消费。

表1 传统消费模式和低碳消费模式的主要区别

序号区 别

1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由于消费主体具有低碳品质的需要,消费者的偏好发生改变,产生低碳偏好,由此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将发生改变。

2消费者决策面临的约束由单一的预算约束转变为预算约束和低碳约束两种限制; 由于约束条件发生改变,决策目标不再是追求单一的数量消费以满足其效用最大化,而是在追求数量消费和低碳品质共同基础上实现效用最大化,实现效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3在低碳模式下,消费者的负外部性成本由消费者承担,从而降低其预算约束,进而调整消费者行为。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主要依据是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其目标是通过在不同的商品组合之间进行比较、选择,寻求消费的最大效用。这种决策过程是假定不存在消费外部性,或有外部性但没有付出成本。而在低碳经济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由于约束因子与行为偏好的改变,其消费行与决策也

发生了改变。

二、我国低碳消费的现状

自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以来,低碳消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就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低碳消费也逐渐被我国消费者接受并成为一种时尚。

我国政府大力推广节能电器,对空调、彩电、冰箱等大功率电器都制定了统一的能效等级和能效标准,对不符合耗能标准的电器禁止上市。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共推广高效照明产品4.02亿只,北京、云南等地通过地方财政对购买节能灯的消费者给予适当的补贴。同时,我国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此外,我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低碳消费市场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气候组织(The elimate Group)发起人之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联手壹基金发起人李连杰于2009年8月在中国农村推广“太阳能LED照明千村计划”,也是我国农村太阳能利用的有益尝试。

此外,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伴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与人们低碳意识的增强,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也逐步发生变化。如在装修时考虑多使用节能灯、节水型卫浴用具、可回收地板、铝质石卫浴、无毒植物胶、无机涂料等节能型环保材料;在出行方面,许多城市倡导公交出行,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次数,积极进行城市轻轨、地铁建设,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汽车,完善城市公交系统。目前我国企业已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三、我国低碳消费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设低碳社会的热情高涨,低碳消费市场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看,消费能力较弱、低碳消费意愿不强、低碳消费规模不大、低碳消费环境不良、政府引导力量有限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低碳消费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仍面临较大的困难,低碳消费的推广普及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消费者方面的制约

消费者心理因素对低碳消费的推广和普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持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倾向以及其对消费品的选择。我国消费者由于受到心理方面和消费水平的制约,低碳消费的推广与普及进展缓慢。其中,消费者心理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消费观的扭曲、环保知识的缺乏、环保意识的薄弱、消费者的感知障碍、消费者的态度及意愿等。

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3.8%的消费者表示愿意消费

绿色产品,37.9%的消费者表示曾经购买过绿色产品,相比于77%的美国人和80%的德国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购买过绿色食品的几乎达到100%而言,我国的这一比例就显的太低了。当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愿不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购买能力不强导致的。据司林胜教授研究,随着收入的提高,绿色消费者的比例稳步上升,在月收入800—2000元,2001—4000元,4001—6000元,6000元以上这四组收入阶层中,选择商品有无绿色标志对购买影响的比率分别达到14.5%,17.2%,23.3%,41.7%。

(二)政府引导方面的不足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同样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措施,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各项政策的支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来刺激生产者进行低碳生产、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从而调动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但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如在低碳产业政策、低碳税收政策、以及低碳消费政策等方面严重滞后,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这必然制约了低碳消费的发展。在低碳产业政策方面,政府还没有制定完善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形成低碳产业链条,对低碳产业没有刻意地去扶持与激励,也没有尝试规划建立成片的低碳产业园区;在低碳税收政策方面,我国对低碳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方面尚没有具体的规定与标准,使得这些企业因为成本优势的丧失在与同类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低碳消费政策方面,如在财政补贴节能灯的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时间非常态化、购买网点少、居民认知度低、宣传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更需要推广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没能很好地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四、我国低碳消费市场培育的政策建议

低碳消费市场的培育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的、不断反馈和增强的自我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是需要各方全力配合、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和实现的。其形成的关键就在于全社会低碳消费偏好、消费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低碳消费大氛围的形成。为此,本文从政策建议的研究角度出发,着力于推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培育。

(一)构建低碳消费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外在的经济激励和约束促使消费者行为发生转变,从而进行低碳消费,并进一步形成逐步强化和自我反馈,最终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观念和一种价值导向。构建低碳消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碳以及环境等要素的定价机制,其实质就是让消费者的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有效的价格机制是最好的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调节着消费者的行为的方式。为此,完善要素定价机制,是要让消费者承担他们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的破坏成本,而不是让其无偿使用和消耗。如可参照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为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设计了CFI(Carbon

Financial Instrument),每份CFI代表100公吨的二氧化碳等额气体排放,在此基础上推出了CFI期货、期权等相关产品,采取多种方式以完善碳及环境等要素的合理定价机制,以有效的价格指引向消费者发出信号,迫使消费者改变其只顾自己消费而不顾及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促使其注重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完善消费的补贴和税收制度。由于低碳产品的成本前期投入大,单位产品成本高,导致低碳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高碳产品,从而出现了企业提供低碳产品价格与消费者消费水平不相符的现象。为此,给予低碳产品以补贴或税收优惠,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支出成本,从而增加对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如对电动汽车,节能变频空调等低碳产品给予终端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不仅提高低碳产品的消费量,还有利于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针对奢侈性消费则征收高额的消费税,从而通过经济约束引导消费者改变其不良消费习惯。简言之,通过完善的补贴与税收制度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和收益,进而引导消费者行为的转变,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培育。

3.完善低碳消费信息机制。当前消费环境下,存在许多制约低碳消费的微观因素。如缺乏低碳型产品的认证标志等制度,致使消费品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从而导致产品消费的逆向选择。为此,消除消费者信息不完全,推动低碳产品消费,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产品信息机制。比如制定低碳型产品目录,提供低碳标识,节能标志,绿色标志等等,以此更好地推动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这也是对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一种鞭策和激励,从而更好地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政府引导低碳消费

政府通过对低碳消费的大力宣传和教育,引导消费者低碳价值观的偏好,鼓励人们转变消费模式,这是低碳消费市场超前培育最强动力与内因,但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政府可通过公益广告、专题宣传等多种形式,并结合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环保法规、低碳消费观念,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与发展观,倡导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倡在尊重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发展的基础上消费,提倡适度的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面子消费以及便利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要求公众自觉注重对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的处置,提倡消费过程中的环保、节约资源能源以及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参考文献:

[1]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4-21.

[2]曾嘉.低碳消费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3]Mark Kenber.Poliey for a Low-earbon Wbrld.http://www.

elimateaetionProgramme.org,2008-08-19.

[4]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2(5):39-42.

[5]黄栋.低碳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37-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