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以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为例

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以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为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48卷第1期Vol.48No.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2020年1月

Jan.2020

【思想咨商研究】DOI:10.14182/j.cnki.j.anu.2020.01.005

──以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为例①

苏嫈雰

(辅仁大学天主教学术研究院,台湾新北24205)

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

*

———————————————————————————————————————————

关键词:哲学咨商;方法;瑞比;儒家哲学;咨商历程摘

要:加拿大学者瑞比创制的“自由交谈”等四阶段哲学咨商方法,与儒家哲学“克胜收摄”的启发式咨商方法,两者虽然具有中西哲学起始点与展现场域的差异,但是在助人工具、咨商方法和历程等方面亦有其功能之相通互补之处。比较和分析这两种哲学咨商方法,开展哲学咨商实务的个案成效差异之验证性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哲学各自的助人精髓,更利于我们汲取中西哲学咨商方法的精华,推进当代哲学咨商工作的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0)01-0033-05

Comparison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Methodologies:TakingPeterB.Raabe’sMethodology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andtheConfucianism—inspiredPhilosophicalCounselingProgressasExamples

SUYing-Fen(SchoolofCatholicStudies,FuJenUniversity,NewTaipeiCityTaiwan24205,China)Keywords:philosophicalcounseling;methodology;PeterB.Raabe;Confucianphilosophy;counselingprogressAbstract:Thispaperaimstodiscussthecomparisonoftwomethodologies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thefour-stagemodel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suchas“freefloating”proposedbyCanadianscholarPeterB.Raabe,andtheConfucianism-inspiredphilosophicalcounselingprogressof“Keh-Sheng-Shou-Sheh”.Astothesetwomethod-ologies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therearebasicdifferencesofstarting-pointsanddemonstratingfields.however,intherespectofhelpingothers,counselingmethodologyandcounselingprogress,therearefunctionalcomplementandintercommunicationamongthesetwomethodologies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Bycomparingandanalyzingthetwomethodologies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anddevelopingtheconfirmatoryexplorationofeffectivenessdiffer-encesineachcaseofphilosophicalcounselinginpractice,itcannotonlyhelpusunderstandtheessenceofhelpingothersbothinChinesephilosophyandWesternphilosophy,butalsoenableustoderivetheessenceofbothChineseandWesternphilosophicalcounselingmethodologies,inorder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philo-sophicalcounselingworks.

———————————————————————————————————————————中西哲学咨商方法的差异,来自于立基点的不同,以中西哲学的智慧种子而言,方东美先生曾有精辟的比喻:“哲学生于智慧,智慧现行又基

于智慧种子,故为哲学立义谛,必须穷源返本,以智慧种子为发端。希腊人之‘名理探’,欧洲人之‘权能欲’,中国人之‘爱悟心’,皆为甚深甚

*收稿日期:2019-03-12;修回日期:2019-12-04①

作者简介:苏嫈雰(1974-),女,台湾新北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哲学咨商理论。

此篇文章题目的拟定,要感谢沈清松教授拨冗指导。沈清松教授亦针对瑞比(PeterB.Raabe)哲学咨商法的四个阶段译文再

三斟酌商榷,确认更正为:自由交谈(Free-Floating),当下问题的决断(ImmediateProblemResolution),意向性行为的教导(Teaching为“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谨致谢忱。

AsAnIntentionalAct),超验(Transcendence)。此外,关于笔者所发表《儒家哲学的“克胜收摄”咨商历程》一文,沈教授亦建议修改

3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8卷

奥之哲学源泉。”[1]146这是方东美先生在《哲学三慧》中所提出的独到见解,可谓一语道破中西哲学的不同进路。其实,在哲学咨商方法领域,中西哲学咨商方法有异有同、互见其长。

他们各自的决定时,可以找到“限制”,人之所以会感觉到限制,正因为有“界限”。界限可能正是框限了当事人或案主的自由,使当事人或案主受困在生命现场。哲学咨商师可以透过“界限”对当事人或案主所产生的限制,看出有迹(包括当事人或案主经验、遭遇,任何透过倾听可以搜集到的指引、端倪)可“循”的“理”。“聆听”的目的在于往下“挖掘”问题的根源,“拨开”浮在表层现象下潜藏的根本问题。

这样的思维取向是唯有正本才能清源,名正理顺才能言说咨商。在“名理探”中咨商师很难不在其中迷途!哲学咨商师必须非常谨慎地“倾听”和“观看”,同时必须带着自己清楚脑袋的“过滤器”,把不必要的杂质滤掉,留下关键性的“当下问题”。但同时也必须要小心不要过度依赖或使用自己清楚脑袋的“过滤器”,哲学咨商师自我言诠当事人或案主的“当下问题”,这种自我诠释是危险的、有疏漏的,甚至易落入当事人或案主想开显给哲学咨商师看到的面向,同时也遮蔽了当事人或案主想隐藏的面向。

反观儒家哲学的“克胜收摄”③咨商历程,从一开始的“克”就已然带出了个案(当事人)的自觉性,个案(当事人)要从横逆的“境”中学习觉察己心的变化,从心的自觉体证中修养易与不易的功夫。

“克”念头的唤起,必然是个案(当事人)在内、外境交相煎熬、逼迫,全然无以为继,而产生极大的受苦感,透过咨商历程点醒个案(当事人)“克”——念头的“自觉”,是“克”功夫在哲学咨商活动历程中“觉察境遇”的重点所在,也是个案(当事人)在“藉境磨心”具体实践活动历程中,哲学咨商师最需花心思着力之处。[3]咨商历程从“克”念头的唤起,让个案(当事人)“觉察境遇”,才能开启个案(当事人)变化的可能性。个案(当事人)在生命受苦的现场,感受遭逢到非己所愿的困境,在寻求协助的过程中与哲学咨商师展开了对话思考的场域,其实已然埋

一、起始点与展现场域的不同

加拿大学者瑞比在其《哲学谘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哲学咨商方法有四个阶段:自由交谈(Free-Floating),当下问题的决断(Immedi-ateProblemResolution),意向性行为的教导(TeachingAsAnIntentionalAct),超验(Transcen-dence)。①从起始点“自由交谈(Free-Floating)”的进路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重点②:其一,这个阶段的讨论应该是自由交谈的,咨商师即使想问问题,也要少问尖锐、刺探或挑衅的问题。其二,咨商师应该更倾向为个案而存在,以不问任何问题的方式来倾听:如果咨商师第一次能“仔细地”聆听,以同情、同理、耐心来对待,而非用强迫性的问题企图“侵入个案的领域”,则个案更有可能“敞开心胸”。其三,在这个阶段问问题,不如敞开自己,把自己放在所谓“正确倾听的转变经验”的风险中比较重要。咨商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应该让个案“吐露心声”或“卸下重担”,倾听时要毫无保留,心中尽可能没有任何假设及先入为主的观念。倾听不应该是假装倾听、自我中心的倾听、选择性地倾听、防卫性地倾听、迟钝的倾听。若倾听时不犯这些错误,就可以帮助咨商师清楚地抓住个案想说什么。

回溯瑞比提出“自由交谈”最原初的的想法,“借着默许个案自由说话,这个未受阻挠的动作会让个案产生宣泄作用,藉此产生治疗作用”。[2]172“倾听”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事人或案主的需求和期望,为的是能接续下一个步骤“当下问题的决断”,恰好响应了方东美先生所谓的“名理探”概念。先透过倾听寻找到“渴望之物”(名),也就是心之所向的目标,在双方都触及(reach)到了

①②③

拙文通篇采用沈清松教授所建议四个阶段的译名:自由交谈、当下问题的决断、意向性行为的教导、超验。

(自由联想)的内文重点,参见PeterB.Raabe著,陈晓郁等译,《哲学谘商:理论与实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以下援引皆指此书,故不另加注说明。

拙文《儒家哲学的“克胜收摄”咨商历程》中“克胜收摄”四字咨商历程的提出,受施友忠《心与道德秩序》(载于张君劢

此部分的重点,除参考拙文《瑞比的哲学咨商方法介绍》外,更增加摘录了中文译本《哲学谘商:理论与实践》第一阶段

著,江日新译,《王阳明──中国十六世纪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附录二,台北东大公司,1955年版,第106页)、《心与宇宙之秩序》(《哲学论丛》,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11页)启发颇多。

第1期苏嫈雰: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35

藏了个案(当事人)想要尝试改变自己生命风景的伏笔。哲学咨商师在此阶段(“克”境念头或“觉察境遇”)必须敏锐地听和看,个案(当事人)心在受苦现场中是否已然尝试设法改变,亦或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呈现出毫无头绪的茫然状态。针对这两种类型的个案(当事人),方法皆是“唤起”,透过“提问”,确认使用“克”力道(劲道)的差异。

儒家哲学的“克胜收摄”咨商历程从“克”念头的唤起或唤醒,突显的是心困于境的无奈与人想方设法尝试改变的意向,这一切都需“觉”与“决”的韧性与韧力,觉心的受苦、境的为难,决心的艰难、境的考验。“克”的目的在“悟”,因“境”的困顿而悟“心”之存在,心悟则心之德、爱之理的仁者之心自然涌现。方东美先生曾指出,中国人之“爱悟心”是哲学源泉,此语真切笃实,可谓一语中的。

就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而言,瑞比的哲学咨商法让我们学习到“名理探”向下挖掘、析理的工夫,穿透表象直逼本质,在层层剥除、条分缕析中清晰朗现。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让我们领悟到“爱悟心”向上逆觉、体证心境的工夫,藉境溯源直视心的本然状态,生命实境的不断唤起或唤醒,由境转心的跃进,俨然分明。就场域而言,瑞比哲学咨商法的顺流而下,可以说适合无特定议题或焦点的当事人或案主。至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端视当事人或案主想要“改变”生命风景“觉”与“决”的能力而定,一旦心觉察境遇,即开启了变化的可能性,心克(逆)境念头的觉察(觉),正是体证心境功夫的锁钥。一下一上、一顺一逆,如能交互为用、相辅相成,更能抚慰人心、拭泪释苦。

的工作,只要具有积极、正向、健康的哲学思维,必然会肯定生命存在的意义,肯认万事万物存在自有其价值。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是具有人性尊严,充满人文精神、理情并重的哲学价值。所以,无论中西哲学咨商方法,只要以这个标准去严加审视,自可分辨出优劣高低、品评长短。

首先,就瑞比的哲学咨商法的咨商阶段而言,第一阶段“自由交谈”重视启发性问答法。所谓启发性问答法(maieutic)的意思是:保持缄默为的是允许自己听到某些明白的、却难以形容的事物透露出来。启发性问答法中的倾听为的是帮助某人(当事人或案主)听到在她思想和观念中最原初的想法。其咨商历程的特色是往下挖掘,不带预设的倾听,让遭遇到的问题在倾听中自然浮现,而后顺势带向第二阶段“当下问题的决断”。在第二个阶段咨商的过程中,哲学咨商师将一连串混乱难处理的问题拆解成部分,使当事人或案主更能理解,因而也更容易处理。咨商师可能被说成是帮助当事人或案主去检视在她的生活中面对问题困扰的每一个部分,承认它们互相连结,再一次激发它们连结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种更能理解的方式。所以,此时并非只是单纯地往下挖掘,这个咨商历程已然埋藏了向上超升之路,也就是第四个阶段“超验”。超验并非一蹴可及,所以,第三阶段的“意向性行为的教导”的意义在于:让当事人或案主所包含的哲学自我探索能力透过双方都要有意向性的教与学,来达到帮助他的当事人或案主接受哲学作为一种“生活的路径”(asawayoflife)①。如同RachelBlass所提出,哲学咨商应该远比咨商师仅仅提供哲学方法作为工具来得多,一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当事人或案主所包含的哲学自我探索能力。这种自我探索能力的开发,必须通过往下挖掘、自我诘问的勇气,对问题的重新框定,才得以见到生活真正的原型。四个阶段提供的典型,许多地方相似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自由交谈如同与囚犯建立关系;当下问题的决断如同帮助他们从锁链中解放自由;意向性行为的教导如同引领他们走向光线;而最后的超验如同允许他们看到原型(Forms)。瑞比哲学咨商法可以说是一种由下向上之道,往下自我

二、咨商历程之比较

本文无意比较中西哲学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作为哲学咨商方法的对观,目的无非在互见其长,亦或可以互补其短,更增益发挥哲学咨商对于日常生活周全完备的实用价值。哲学咨商的特色在于带着哲学检视的能力审度自我及从事实际助人

efforttoachievewisdom,andinitsgoal,wisdomitself.Forrealwisdomdoesnotmerelycauseustoknow:itmakesus“be”inadifferentway.“生活的路径”(asawayoflife)一词在《瑞比的哲学咨商方法介绍》文章与《哲学谘商:理论与实践》书中翻译为:“生活上的方法”,沈清松教授主张应该译为:“生活的路径”更为适切,笔者欣然接受沈教授的建议,于本文中一律更正为“生活的路径”。

Cf.,Hadot,Pierre.PhilosophyAsaWayofLife.Oxford:Blackwell,1995.265.Thus,philosophywasawayoflife,bothinitsexerciseand

3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8卷

挖掘的路,永无止尽,但同时自我也在不断向上跃升,突破局限自我的经验层面,往更高更纯粹形式层面走去,这是人的理性在感性中受苦但同时也是突出卓越的地方。理性不断往下探索自我,就真的能超越感性的苦痛吗?理性与感性二分的世界,总是决裂出一道道挣扎的苦难伤痕,矛盾对立总是撕裂着人心,真能超越痛彻心扉的苦难吗?

就整体的咨商历程而言,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强调的是出入的工夫,人在逆觉中心体证境的重要性,心仍然可以在困境中表现出活泼的生命力。人心不再害怕迷走于外境(外在小宇宙/场域),不再想要逃离受苦现场,实际上内境(内在小宇宙/心境)也不可能出离外境。人心透过积渐化育、内蓄外蕴的复返,自由自在地可以呈现出逍遥游于人间世的外境中,同时由内境涌现的自由与勇气,亦可以开展出成全外境的释然情怀。[3]人在内蕴外发、出入无间当中,回到内、外境合而为一的状态。这是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所产生的天人合一、心境不二的适然状态,没有二分、更没有决然对立的理情纠结,人在出入心境无分中适然、自由、逍遥。

程皆赞成不用药,且没有“病人”的概念,这是哲学咨商与精神医学的不同处,其基本立场是相同的。此外,两种方法将疗愈(therapy)焦点皆放在咨商的疗遇(focusofthecounselingencoun-ter)。重视用哲学思维作为助人的工具,也就是两种方法皆可以教导当事人(个案),使之学习养成自我自助的能力,这是中西哲学咨商方法的共通处。

这两种方法的明显差异在使用方法的预设,瑞比的哲学咨商是使用其创制的方法来建立当事人(个案)的自觉,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一开始“克”念头的唤起或唤醒(相信当事人或个案心可以复返其初)的预设迥异。此外,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以世界观的角度诠释当事人(个案)所遭逢的困扰,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针对生命历程的“觉”与“决”颇具差异。最后,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以线性思维的往上超升,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提出心与境的出入无时、内外无间亦有不同。笔者先将他们各自咨商步骤及其特色,以及当事人(个案)的疗愈效果作一简易说明表(表1,表2),然后就这两种咨商方法做一异同分类表(表3),帮助厘清个中异同。

三、咨商实务个案成效的比较

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

表1

咨商步骤

自由交谈(Free-Floating)

当下问题的决断

(ImmediateProblemResolution)

意向性行为的教导

(TeachingAsAnIntentionalAct)

超验(Transcendence)

步骤特色自由(Freedom)思考(Thinking)意向性(Intention)原型(Forms)

瑞比的哲学咨商法

疗愈效果

允许无特定议题/不加以批判地“倾听”

帮助当事人或案主去检视问题困扰的每一个部分,承认它们互相连结,使其进入到一种更能理解的方式

透过双方意向性的教与学,帮助他的当事人或案主接受哲学作为一种“生活的路径”(asawayoflife)

带领当事人或案主跃升到另一种层次(世界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看到生活真正的原型

表2

咨商步骤

克胜收摄

步骤特色唤起/唤醒(觉察境遇)沉潜/蕴思(积渐化育)学/思并进(哲思意境)心境不二(用心展境)

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

疗愈效果

心对内/外境差的觉察(awareness),心萌生展开复返其初的活动历程等待/陶养/化,心回到内境,本来初衷,开始松动人既有的习心习气活泼/好奇/学习/变,心向外(外境)汲取活水源泉,向内(内境)涤除滞碍

行(act)/直观/洞察,从心与境不相扞格,转出心与境出入无间

第1期苏嫈雰: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37

从各自咨商步骤特色及当事人(个案)的疗愈效果,笔者进一步将咨商成效做一异同分类说

表3

对观分析

瑞比的哲学咨商法

赞成不用药

起始点

用哲学思维作为助人的工具

展现场域

以世界观的角度诠释当事人的世界哲学咨商师使用方法帮助当事人或案主去

咨商历程

明表,从比较分析中作为这篇论文的研究贡献。

咨商成效异同分类说明表

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

没有病人的概念

可教导当事人(个案),学习成为自助的能力重视当事人(个案)生命历程“觉”与“决”

━━━

检视在她的生活中面对问题困扰的每一个“克”念头的唤起/唤醒,个案(当事人)要学习从横逆的境中部分,再一次激发它们连结在一起,使其进观看觉察己心的变化入到一种更能理解的方式

疗愈(therapy)焦点放在咨商的疗遇(focusof哲学咨商师重视与当事人(个案)互为主体际性(inter-sub-

疗愈效果

thecounselingencounter)。

接受哲学作为一种“生活的路径”

(asawayoflife)由下向上之道(往下挖掘/向上超升)

jectivity)的关系,均相信心可以复返其初

当事人(个案)觉察(awareness)心的存在

内蕴外发,出入无时的工夫(心与境内外无间)

存异求同

━━

疗愈路径

瑞比的哲学咨商法对当事人或案主具有朗然(类

四、结语

笔者在比较中发现,西方哲学咨商方法有一顺(顺水推舟)一逆(逆觉体证)的不同思维理路,突显在展现场域与对象的不同。瑞比的哲学咨商法针对无特定议题的当事人或案主是适合的,而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适用于找寻自我定位、人生方向、想要突破现况、尝试改变生命风景的当事人(个案)。就各自发展出来的助人工具、咨商方法、历程的异同比较而言,瑞比的哲学咨商法透过第一步骤自由交谈,有些隐约状态通过澄清而显明。儒家哲学启发式咨商历程之“克”的步骤,针对尝试改变生命风景而找寻不到头绪,具有直接唤起或唤醒(觉察境遇)且当头棒喝的效果。

对于咨商实务的个案成效差异,就各自咨商步骤特色及当事人(个案)的疗愈效果简易说明表来说,可以看出各自殊胜之处。以检验的角度,探讨咨商方法的效果,就两种咨商方法异同分类表中可以得出乍看相异的两种哲学咨商方法,其实异中有同。当然,同中亦会有异。整体而言,

似明矾净化作用)的效果,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对当事人(个案),呈现出跃进(类似催化剂加速变化)的成效。

回归到本项研究的初衷,作为哲学咨商方法比较的目的,无非是显示互见其长,亦或可以互补其短,更增益发挥哲学咨商对于日常生活周全完备的实用价值。以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为例,尝试将哲学咨商方法的咨商历程异同做一比较研究,希望可以发挥不同方法自助助人、相辅相成、互映光辉、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东美.生生之德[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彼得·拉比.哲学谘商:理论与实践[M].陈晓郁,等

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3]苏嫈雰.儒家哲学的“克胜收摄”咨商历程[J].哲学与

文化,2011(1):39-53.1987.

责任编辑:钱果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