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2.6《露和霜》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2.6《露和霜》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2.6

《露和霜》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露和霜》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水循环》单元的第二课。以古诗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露和霜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为引导。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露和霜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部分组成,第一个环节:认识露和霜。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露和霜。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露和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露和霜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露和霜。第二个环节: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环节中先利用实验制造“露”。在制造出“露”的基础上,来利用实验制造“霜”,引导学生思考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探究出露和霜的成因。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凇和霜的相似

和区别。

本课通过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产生具体的问题调动,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探究,了解露和霜形成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露和霜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露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

2.能够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

3.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愿意探究露和霜的成因。 2.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能够通过再次观察、思考,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露和霜的成因。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有根据地推导露和霜的成因,并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形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古代诗人曾写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来描写露和霜的美丽景色,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美景视频,大家一起来感受下露和霜的美。 (播放露和霜的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露现象。 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露和霜。

1、观察露的图片,说一说露的形态。 出示多篇露的图片。

师:你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吗? 生:露其实就是一粒一粒的小水珠。

师:你说的很准确。那你见过露吗?这些小水珠是在哪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

生:它们一般是在早晨会出现,我在早晨见过。 生:它是在秋天的早上出现的。

生:我还知道为什么在秋天的早上出现。 师:为什么?

生:因为秋天的早上比较冷。

师:你的意思是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是吧? 生:是的。

解释露出现的时间。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多幅霜的图片。你认识霜吗?你能描述一下霜是什么样的吗?

生:霜不是小水滴,是固体的。 生:霜像小雪花,像冰。

师:你说的很准确。这就是霜。(板书:霜)

提问:那你见过霜吗?在哪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

生:它们一般也是在早晨会出现,而且是冬天的早上。 师:那霜为什么是在冬天的早上出现呢? 生:因为冬天的早上也比较冷。

师:你的意思是霜和露一样是在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是吧? 生:是的。

解释霜的形成时间。

师:看来许多同学看到过露和霜。通过观察这些露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并引导思考“露珠是怎样形成的”“霜有事怎么形成的”)

师: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露的形成

学生交流讨论,依据已有知识提出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露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凝结形成的猜想。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能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实验现象推测出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在其表面凝结形成的。真的是这样吗?怎样模拟一下自然界中的场景,帮助我们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

师:你想得真细致!为了更快地看到实验效果,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湿抹布,还可以用铁桶来装冰块放在湿抹布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加冰后的铁桶是否能模拟自然界中早晨植物的叶片等温度比较低的物体,我们可以借助温度传感器测量铁桶外壁的温度。就像这样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贴在铁桶外壁上就可以了。

师: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什么? 温馨提示:

1.温度传感器探头紧贴铁桶外壁。

2.往铁桶里加冰,放在湿抹布上。

3.静置,测量外壁温度并观察铁桶外壁的现象。 师:一会儿就按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法进行实验,别忘了要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吧。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醒大家在冰水里加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学生做模拟露的形成的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铁桶,就在外壁上面凝结成小水珠的结论,那自然界中的露水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利用刚才模拟实验的结论解释露的形成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播放视频。 (二)霜的形成

师: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露的成因。你们还有问题吗?

学生提出并推测当铁桶的温度低到0摄氏度以下会怎么样。

师:你们猜想的对不对呢,让我们亲自来验证一下吧。实验的方法,我们要先把铁桶外壁擦干,只要在铁桶中加入

盐,通过盐吸收热量,使铁桶外壁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同样,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温度记录在任务单中。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实验吧(出示实验视频) 学生做模拟霜的形成的实验。

师:刚刚你们在实验当中发现了什么?测得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汇报交流。

师:看来大家都测到了0℃以下,而且杯子外面都结成了一层小冰晶。那按照我们刚才小水珠的来源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个小冰晶是怎么形成的?

小结: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就形成了小冰晶,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凝华。

师:这个小冰晶类似于我们生活中哪一种自然现象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生活中的霜现象。

师:自然界中霜的形成是不是和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一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水蒸气,有时遇冷会变成小水珠,有时遇冷会变成小冰晶呢?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小结: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三、拓展活动

师:今天我们通过模拟露和霜的形成实验,知道了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出示雾凇图片,教师提问:那这种自然现象你们认识吗? 生:雾凇。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课后进行猜测雾凇的形成条件,并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设计一个实验制造“雾凇”。 【板书设计】

6、露和霜 露

霜 温度不同

雾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