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打死我算了
【教学目的】
有的家庭对孩子管得过多、过严,就会使孩子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教育毫无效果。结果是家长生气,孩子憋气,两败俱伤。经调查,多数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的尴尬。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家长了解怎样对待孩子犯错。应该怎样使用惩罚。让家长懂得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长必须掌握这门艺术。
【教学方法】 游戏体验、话题讨论。 【切入点】
由游戏导入,让家长在游戏中感受、领悟,使家长认识到只有了解孩子,才能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语言,激发孩子积极性,让其快快乐乐地做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存在不足。 【教学准备】
气球若干、牙签若干(每位家长桌面放两只气球、一只牙签);情景剧排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一起走进今天的家长课堂,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教育孩子需要艺术》的第一部分——“爸爸,你打死我算了”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首先,我想请各家长一起来做个游戏,叫做:见缝插针
游戏规则:拿出其中一个气球。吹起气球,然后把牙签插入其中,使气球不爆。〔提醒家长注意,只有1个气球,每人只有一次机会。〕
2.感受分享:
请完成游戏的家长谈谈:
(1)你在这个游戏中感受到了什么? (2)谈一谈您是怎么做到的, (3)谈一下成功经验 (4)您受到了的哪些启发;
请没有完成游戏、将气球扎爆的家长谈谈: (1)您想谈点什么吗? (2)谈觉得为什么会扎爆,
(3)我们的规则是只有一次机会,能谈一下扎爆后的心情吗。 (4)通过游戏你想到了什么? (5)如果有第二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用接纳、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家长,为家长创造充分表达的气氛。〕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大家体会非常深刻,既要找准位置,讲究技巧,还要把握力道,拿捏火候。否则容易“扎爆”。
这跟教育孩子是相通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孩子时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用“打”或“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可能产生类似的效果——将孩子“扎爆”。 “爆”是各位家长能够接受的结果吗?气球爆了,可以再买,而我们的孩子是不可复制的,如果“扎爆”了,影响的将是孩子的一生。
二、案例分享
现场调查:有多少家长认同“不打不成材或是棍棒下面出孝子”? (如果有人举手,可以请他简单的说一下理由,不做评判;如果没人,可以表扬作一过渡,如,在座的各位家长都非常的优秀,我们今天的课程一定会进行的非常愉快、顺利)
现在分享一个案例,看完后,相信您对以上观点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1.大家看一则案例
情景剧表演:爸爸,你打死我算了(现场表演或播放视频、录音)
星期天晚上,爸爸加班回来。看到儿子正在上网拼杀。 爸爸:“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
爸爸:“我问你话呢!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你烦不烦?见面就知道问作业。”
爸爸:“我不问你作业问什么?少罗嗦,作业做了吗?” 孩子:“一会儿就做!”
爸爸:“成天就知道上网!我让你上网!”爸爸一怒之下,把网线扯断了。 孩子一把拉住爸爸的胳膊,愤怒地喊:“你要干什么?你给我把网接好了!” 爸爸:“我叫你接上!有时候我真恨不得打死你!”
孩子:“你打吧,从小到大你打我还少啊?!今天,你打死我算了,反正我也活够了。”
爸爸扬手一个耳光,儿子连躲也没有躲。
一时间,爸爸失去了理智,耳光一个接一个地打向了儿子。最后,直到孩子的嘴角开始流血,直到爸爸打累了,瘫倒在沙发上,孩子都一声没吭„„
2.话题讨论:
案例中的家长采用了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思考一:用这种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有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愿改变自己?
思考二:继续打骂下去,可能会发生什么?
看来,案例中的教育方式可能产生很多不好的结果,家长需要反思自己。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活动。
3.活动一:你觉得什么样的家长喜欢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纸上写出你认为合适的3-5个词语,多者不限)
4.活动分享:(先读出自己写的词语)你觉得打骂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5.案例中的教育方式导致父子关系越来越糟,使彼此的心灵越走越远。此时,我们迫切想知道:两位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试着走近两颗受伤的心灵:
心灵独白(可用录音或请家长现场朗读,见教材47-48孩子与爸爸的心灵独白)
6.活动二:听了爸爸和儿子的心里话,我想,每个家长内心深处肯定又有了不同的体验,现在请大家分别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上,在2分钟内写出几个词表达他们此时的内心感受:
作为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作为家长会有什么感受: 7.分组分享,集体交流
8.总结:正如刚才各位家长写的,当我们试着走进两位当事人的的心灵的时候,我们不禁为这一对父子感到非常的难过:
“爸爸,我觉得我很累。难道我的生活就只有学习吗?现在,我常常觉得活着很没有意思,有时候我真想让你打死我算了!”多么让震惊的话语,这是一个小孩子发自内心的呐喊,不值的发人深省吗?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这究竟是谁的错?
在活动一中,大家用了那么多的词汇来指责爸爸。可是,爸爸的良苦用心又有谁能理解呢?当这个一路被自己的父亲打进同济大学,深深信奉“不打不成材”的爸爸,又在用棍棒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得到的是什么?是失落,是后悔,是不甘,是无奈,是痛楚的自责,打在儿身上疼在爹心里呀!„„这番痛苦又有谁能理解呢?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使这对父子经受着心灵的痛苦煎熬?什么样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9.活动三:游戏吹大气球游戏 带着问题,我们做一个游戏。 (1)游戏体验:吹气球比赛
游戏规则:请将气球吹起,不停地吹,尽量吹大,越大越优秀。(在游戏过程中,要不停地提示家长,还不够优秀,继续吹„„)
谈感受:结合本案例,谈这个游戏对你有什么启发? (可让吹爆的和没吹爆的家长分别来谈)
恭喜您没有吹爆气球,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现在有什么感受?
很不幸,您把唯一的气球吹爆了,为什么会吹爆呢,谈谈您的感受! (2)教师小结:要把气球吹的尽量大,还不吹爆,需要技巧,如果总觉得不够大,给气球越来越多的压力,不加注意,将吹爆“气球”。教育孩子同样如此!
(3)话题探讨:在刚才的吹气球游戏中,大家体验过,如何把教育做到孩子心里,还不伤害它。那么:
●“教育需要艺术”,在座的各位家长,你们认可吗? ●大家是否愿意尝试一些“打骂”之外其他的教育方式呢? 既然这样,我们做一个讨论:
分组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这个案例中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可让其他组作简短评论:其他组对这个组的回答满意吗,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刚才各组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都非常精彩。感谢大家的参与。 ④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当父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及时找教育专家孔屏老师进行了咨询,以下是咨询实录:
(请家长配合朗读,见教材49-51的“教育故事”) 10.教师归纳、总结
案例中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当年的自己很优秀,所以无法接纳今天孩子的不优秀。为了让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将来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学,这位父亲采用了打骂的方式对待儿子,他以为孩子不打不成材。
然而,“案例中的孩子非要打骂吗?”“他做错了什么?”“爸爸真的是为孩子好而打骂他吗?”“不被打骂的孩子就真的不成材吗?”
交流了这么多,相信现在每位家长心里肯定有了正确答案。
“打骂”实际上是一种惩罚。惩罚和赏识、表扬、鼓励一样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惩罚同样需要艺术。什么情况可以使用惩罚?该怎样惩罚孩子?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掌握的。
(1)下面四种情况考虑施惩罚
◎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
◎当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 ◎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 ◎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 (2)十条建议
◎惩罚要适度,慎用、少用,最好不用; ◎惩罚要及时; ◎惩罚要明理;
◎父母在惩罚立场上应该一致; ◎惩罚要与积极的帮助建议相结合;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 ◎惩罚不能情绪化; ◎惩罚要注意场合; ◎不能以“劳”代罚;
◎惩罚必须坚决,要坚持到底; ◎ 要言出必行; (3)七条原则 ◎犯错就要处罚。 ◎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 ◎惩罚之前先警告。 ◎开始与结果要明确。 ◎犯错后立即惩罚。 ◎让孩子明白受罚的原因。 ◎要言出必行。 【课后作业】
1.读读本课后55-57的“名人教子的故事”,写出读后感。
2.自学《谁稀罕你的奖励》,认真思考:怎样表扬、奖励孩子才算适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