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幸参加了区“213工程”优秀人才政治理念培训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25日上午苏州大学沈健教授的讲座《优化提升科技含量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来的,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听课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我仍觉得有所启迪和思考。
一、 教育也要由“粗放”向“精致”转型
教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也必然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当然,同时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既然教育和经济有着这样的联系,那也必定在发展规律上与经济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相似之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来了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的。经济的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和全面协调性,必须切实提高效益,大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由“粗放型”向“高效型”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
我们将目光转向教育,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教育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的。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逐步到位,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的教育本身却是存在着“高耗低效”现象的,而且决不是个别存
1
在。不少老师没有能真正跟上教育发展和时代对人才新的要求的步伐,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还停留在“拼时间、拼身体”的层面上,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教书人”的角色上,强调知识的掌握与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愿意在“育人”上多下功夫。在具体教学中,重视大量的训练和反复的练习,不肯在研究上下功夫,对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心理需求认识肤浅,常常是“自己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劲”,教师牺牲了自己的业余研究学习娱乐时间,而学生的生活中也只有了“语数外”,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或者是“以已昭昭,使人昏昏”,教师不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知识储备匮乏,教学形式单调僵化,只是依靠所谓的“经验”在实施教学。诸如种种的教育现象都可以说是一种“粗放”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其结果只能是教学质量提升艰难,教学效率低下。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教育,面对“学生”这个特殊的“产品”,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教育也要实行“转型”,改变质量提升的“方式”,也要走“高效低负”的新型质量发展之路。强调以科研为本,着力研究学生这个特殊的对象本身,以知识的掌握为载体,重点突出人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加强德育熏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教学理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精致教育”,把“减负不减质”的口号落实在课堂上,这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到了那时,“教师才能教得潇洒,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师生都会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主动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2
二、 教育更需要“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分为两类,一是知识创新,二是科技创新。这两者与教育的关系都是十分密不可分的。
1、教育与知识
教育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传承的重任,而人类的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如果教育不能主动去汲取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及时把最新的知识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只能是陈旧的知识,形成的是陈旧的观念,哪里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型能力的人才来呢?
2、教育与科技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一个只重视考试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这已经由当今教育的现实和高级人才的匮乏证明了。所幸,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把课程设计得更加开放化了,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了,但要实现新课程的标准,的确是任重而道路远。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已经进入了艰难的攻坚阶段,不少地方已经对新课程产生了极大的怀疑,“穿起了旧鞋”,这是十分危险的现象。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因为在改革中遇到了困难就认为这条路不通,那样才是彻底的失败。我认为一定要坚定目标,咬紧牙关,主动地去研究出现的问题,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真
3
正摒弃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创新,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已经把创新放在了战略的高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任,只有把这样的认识贯彻到我们的工作实际中去,不断地去创新,去探索,我们才能推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来,这样,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才能无愧于那个时代。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