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7卷第3期2003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Nat.Sci.)Vol.37No.3Sept.2003

 文章编号:1000-1190(2003)03-0433-03●研究简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李新民1,2,敖荣军1,刘仁忠3,刘 明1,何百根1,陈丽媛1,常 旭1

(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武汉430079;

3.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430079)

关键词:生态环境;南水北调中线;汉江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图分类号:X24;TV213

文献标识码:A

1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汉江是万里长江最长的支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黄河,其上游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区,数年后贮存于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将流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城市与农村,实现跨流域调水的宏伟蓝图.

南水北调是实现我国北方广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涉及地域广、施工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巨型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我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明确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必须重视和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较缺乏的国家之一,受季风气候影响又使得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严重的洪涝险情和大范围的干旱灾害经常出现,20世纪90年代黄河几乎年年发生断流的窘况给世人以警示.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经济发展的基础将更加依赖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大型水资源利用工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4,5].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禹治水是先民们成功开发利用水资源、极大改善生存环境、推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神化经典.秦蜀太守李冰父子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造福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人民;汉江流域的汉中、南阳、蛮河灌区工程也是古代的著名工程[6].历朝历代都把治河治江作为大事来办.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整治江河湖海等众多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

[1]

国民经济发展.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也已经或即将动工.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来讲,做好整个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应当的,也是必需的.如果以生态环境受到某些破坏为代价来进行南水北调,那肯定是与这项造福千秋万代宏伟工程要达到的目的相违背的.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汉江上游地区,尽管现在水质状况较为良好,但是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佳.汉江上游及其支流所在地区秦巴山区,土地资源稀缺,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难.此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将淹没更多宝贵的耕地,将迁移约30万人口,可能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造福于我国南北方广大地区人民的宏伟工程,应当也必须使水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以从根本上确保提供清洁的水源,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保障条件.

另一方面,汉江流域也是我国长江经济带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汉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使汉江上游水源地区良性发展,也要使受到调水影响的汉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发展.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增加库容后,汉江水资源将得到更好的调节,这无疑有利于大水年份汉江中下游乃至长江中游的洪水防治,即防洪作用增强了.但在向北方调水时,也必然改变其发电、供水等方面的功能,对汉江流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规划中的“引江济汉”等对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的

收稿日期:2003-05-24.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资助课题(01JA790013).

作者简介:李新民(1945-),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编审,主要从事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43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7卷

一系列补偿工程,也就是要尽力保护好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促进汉江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最近的10余年中,汉江流域曾连续少雨干旱;而狂暴的洪水灾害,又极大地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8,9].

(3)环境污染.水体、土壤、大气污染往往会汇

集于低洼的江河湖库水域.汉江水域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有毒矿物质,而人为因素点源污染有工矿及城市废(污)水,农药残毒及化肥施用过量产生面源污染10余年来多次发生“水华”现象.

[10]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水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1)移民安置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

淹没范围涉及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十堰市、郧西县和河南省淅川县5个县市,包括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返迁人员在内计移民约达30万人,除部分迁出汉江流域外,在汉江中上游地区将安置大量移民,建设移民新区.

(2)水库库区.一是随着汉江上游及支流水位上升,受库水位浸泡影响,会发生库岸崩塌、山体滑坡等灾害;二是水库蓄水增加后压力加大,可能增加引发地震的频次、加大地震的级别;三是水库库容增加后改变回水区域,造成库尾新的泥沙淤积带;四是水库进出口的水文情势变化后,水库形成新的生态环境状况.

(3)工程施工区.包括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总干渠工程、补偿工程、各配套与改建工程等,涉及征地拆迁、土石开采、材料运输、建筑施工、“三废”排放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4)汉江中下游区.中线调水将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减少来水量,降低河道水位,改变河道冲淤状况,这样必然会影响汉江中下游的城市供水、农业灌溉、航运交通,减小河流冲污自净能力.

2.2须大力进行整治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汉江上游是长江流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域,各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52%,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强度及以上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汉江中游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山丘陡峭、岩层松散、暴雨集中特别是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虽经多年拨专款进行治理,但水土流失的状况仍很严重;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经常发生,而面蚀和沟蚀等水力侵蚀更在山区丘陵坡地普遍存在.

(2)水旱灾害.汉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很大,水旱灾害频繁.鄂北岗地被称为“旱包子”,而下游区域又是著名的“水袋子”.汉江丹江口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达5×104m3/s,而20世纪下半叶汉江最小流量仅为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的1/300;丹江口水库1995年入库水量为1983年的28.5%.[7]

;汉江下游近

3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移民安置可借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的经验,大力进行移民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导和人才培训,积极发展小城镇或集约式经营点,扶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特色行业和产品,真正使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水旱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流域水资源开发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可结合工程项目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提高防治标准,制定防灾预案,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

在各项工程开发施工中注意环境保护,并尽可能地将施工后的生态建设纳入施工工程中.对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和开发项目应慎密考虑,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3.2因地制宜,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汉江流域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在水土流失的山地和丘陵区,严格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不断增加林草覆盖率,加强控制小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逐步形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在国家拨专款治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地植树造林种草的积极性,既绿化山丘又促进林草产品发展,对已初步取得的成果应总结和推广,使生态林业、生态农业能取得成效.

在大力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必然的选择.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对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工矿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各类工矿企业的废水废气,必须达到排放标准;城镇要兴建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大力鼓励环保企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严格控制全流域的点源和面[11]

第3期

 

李新民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435

源污染.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和汉江中下游河段,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和区划.采取先进技术和通信手段,实施生态环境的监测监控.大力提高管理水平,落实责任制.探索区域性生态环境管理的新思路,如以经济手段来保护水环境,完善排污费(税)征收制度、分不同区域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在行政管理方面,可建立湖北、河南特批的丹江口水库库区管理局,管辖区内的县市区.可应用立法手段,保证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连续进行[12].可成立丹江口水库水源区“青山绿水”长治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3],集中各方面力量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参考文献:

[1]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 韩振军.温家宝考察南水北调中线[N].人民日报,2002-05-13(2).

[3] 刘昌明.实施南水北调要密切关注生态[N].光明日报,

2002-04-19(B1).

[4] CocklinC,BlundenG.Sustainability,waterresourcesand

regulation[J].Geoforum,1998,29(1):51~63.

[5] GreenGP,HamiltonR.Waterallocation,transfersand

conservation:linksbetweenpolicyandhydrology[J].IntJWatResourDevelop,2000,16(2):197~208.

[6]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M].北京:水利电力

出版社,1985.

[7] 蔡述明,陈国阶.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

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 李新民,余刚鹏,刘 明,等.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李新民,何百根,刘 明,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长江中游

地区水资源优化利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2):237~239.

[10] 尹魁浩,袁弘任,阮 娅,等.丹江口水库水质要素变化特征

及其相互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1):75~81.

[11] 陈丽媛,李新民,何百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

民迁建问题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2):10~12.

[12] 徐元明.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综述[J].人民长

江,1997,28(3):11~13.

[13] 肖国金.关于加快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

程的若干建议.人民长江,1997,28(3):32~34.

MiddleRouteProjectofSouth-NorthWaterTransfer

and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inHanjiangBasin

LIXin-min1,2,AORong-jun1,LIURen-zhong3,LIUMing1,HEBai-gen1,CHENLi-yuan1,CHANGXu1

(1.DepartmentofGeography,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   2.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3.CollegeofPoliticsandLaw,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  

Abstract:ThisarticleconsidersthatintheprocessofMiddleRouteProjectofSouth-NorthWaterTransfer,importancemustbeattachedto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intheheadwaterarea——HanjiangBasin.Itdiscussesnotonlytheemigrationregion,thereservoirarea,theprojectconstructionandtheproblemarisedfrom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butalsothesoilandwa-tererosion,thefloodanddrought,thepollution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wholedrainagebasin.Italso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abou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inthedrainagebasin.

Keywords:ecologicalenvironment;MiddleRouteProjectofSouth-NorthWaterTrans-fer;HanjiangBasin;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