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小学 叶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摸球、装球等游戏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 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摸球、装球等游戏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 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球若干 转盘等。 教学过程:
口算练习:30道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我们在那天会举行庆祝活动。森林里的动物们啊,也有自己的节日,他们也想和我们一样,庆祝自己的节日,聪明的小猴,漂亮的小松鼠,可爱的小兔,他们都想争做主持人,但名额只有一个那该怎么办呢,小朋友想想办法呀?(请同学说)
你们想的办法都不错,小动物们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转转盘,指针指向谁就谁。指针会指向谁呢?
小朋友你们猜一猜会是谁呢?(引导学生说:可能是_--------)
是啊三个动物都有可能性,认为指针指向小猴的请举手,小兔、小松鼠。嗯你们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题目:可能性
2、转转盘确定主持人。那么指针会指向谁呢?老师先来转转看。指针指向了谁呀?”可小动物们要请小朋友们来帮忙,谁愿意?谁当选了?
二、游戏(一):摸球。(一袋红球,一袋黄绿球)
1、小兔组织的第一个活动是摸球的比赛。小兔想请四名男生、四名女生组成男生队和女生队到前面来参加,小兔还想请下面的小朋友当裁判,愿意吗?
听好比赛规则:每个小朋友只准到口袋里摸一个球,摸好了告诉大家你摸到了啥球,其他同学把情况汇报给组长,组长用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那个队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就取胜。摸到红球可得一颗幸运星。明白了吗?准备好了吗?(男女生交替摸,)(摸之前可让学生猜,摸时让他们加油。红球---------)
2、讨论摸球的结果:
怎么你们有意见?那谁来说说看比赛结果。女生摸到几只红球,男生呢?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讨论后全班讨论)
3、要验证猜想,怎么办?倒出彩球,这个主意不错。
⑴女生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摸出的结果怎样?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袋子里装的全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说得真好,谁愿意学着他再说一遍。(2—3人)也可以说给同桌听一听。板书:一定
⑵男生队为什么一次也没摸到我们也来看一下好吗?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有没有
可能摸到红球?指名说:在这个袋子里不可能摸到红球。(2—3人)为什么呢?没有红球时任意摸一个怎么样?
引导学生说出:“当袋子里没有红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板书:不可能 把这句话大声地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⑶教师手拿装红球的袋子引导学生说:“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⑷教师手拿装黄绿球的袋子引导学生说:“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⑸刚才小兔组织的活动不够公平,老师要找他谈谈在接下来的活动里一定要公平合理。, ⑹老师再拿装黄红球的袋子问:在这个袋子里不可能摸到红球那可能摸到什么呢? 如果在这个袋子可能摸到红球你有办法吗?想想看!在装些红球。 ⑺当这个袋子里有红球、有黄球、有绿球可能摸到什么呢?板书:可能 4、教师总结:分别指着三个袋子说:
袋子里装的全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当袋子里没有红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当这个袋子里有红球、有黄球、有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可能是绿球。
5、课件出示想想做做(一)引导学生用“可能摸到什么,不可能摸到什么” 三、游戏(二)----装球 导语:小白兔说我们20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想带我们参加第二个活动。小兔儿想请小朋友帮忙装球。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好该放什么颜色的球,放好了要检查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才行,听明白了吗?看小兔提了什么问题?
⑴、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 ⑵、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
⑶、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也会提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的问题,然
后再装球吗?
方式:⑴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装装看,再在全班交流。 ⑵ 教师拿出任意一袋提问: 四、填上: “可能”、“不可能”、“一定” ⑴明天( )还会下雨。 ⑵月亮( )绕着地球转。 ⑶西瓜()长在树上。
⑷小明这次( )套中。 五、你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吗? 六、课堂总结。
1、小朋友这堂课你明白了什么呢? 2、小朋友回家后告诉妈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好吗?
《可能性》,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球游戏为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概念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采用“猜猜硬币葳在我的哪只手上”这一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我又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摸球游戏场景,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情境,不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通过摸球这一环节,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三个词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习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在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抽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中几等奖的可能性会大些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基于这一理念,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逐步
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再如,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举棋子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老师还想设计一次摸球游戏,我想请你们帮帮我,你们愿意吗?”这一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信心百倍,积极参与讨论,在探究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课中,学生不仅个体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自主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必要的小组合作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摸球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体会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交流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物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摸球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后,一定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与同伴交换想法,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课通过猜测——实践——观察——发现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感悟思维的方法。
着眼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悬念的“猜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通过三次不同内容的摸球游戏,学生主动亲历了摸球、猜想、验证、归纳等整个游戏过程,从中真切地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的含义。
安排四个形式各样、有层次,有坡度的巩固练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得到始料未及的自我体验,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的动词。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学
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这在“可能性”一课中得到了充分体同。课堂上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感悟。
一、在活动中体验先从学生熟悉的、亲切的猜球游戏中自然引出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和特征,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然后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摸球)、猜一猜(袋中装有什么颜色的球)、拎一拎(验证)、练一练(说说摸球的结果)、转一转(转转盘)、装一装(按要求装球)、说一说(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事件)等实际操作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获得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能够用语言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活动中思考
赞科夫提倡:“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 “可能性” 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克分活动的同时,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置一些“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时,让他们猜一猜:口袋里放有什么颜色的球?然后拎出里袋来验证,再让他们说一说:那任意摸一个球,会怎样呢?让学生经历“体验一猜想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的空间,养他们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三、在活动中应用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个观点充分表明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且,学以致用不止于结尾或课后,只要运用得当、合适,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在“可能性”的教学伊始,教师就设立得星榜,看哪组合作得最默契,为新知的应用埋下伏笔。练一练后;教师小结各组得星情况;请学生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最佳合作奖?这一组一定会是冠军吗?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策略,而且把所学的知识灵活服务于课堂常规教育,顺势鼓舞每组的士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挑战欲。课尾时再次小结:今天的冠军是哪组?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也是起到同样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