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求科学化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来源:尚车旅游网


追求科学化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在初二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程之际,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他们跟“物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进而喜欢并学好这门课程。实践证明,通过科学化情境的创设来达成这一目标,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创设有效的实体情境,引发兴致勃勃的探究兴趣

所谓“实体情境”,就是借助实实在在的物体创设教学情境。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发挥“引子”与“铺垫”的作用,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并迅速进入探究状态。好的情境能够为学生的“学”服务,促进思维走向深入,且产生成功愉悦,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教学“浮力”这一内容,笔者在导入环节创设了如下的实体情境——将一长方体玻璃缸放在讲桌上,笔者拿着一只用橡皮泥捏成的小船展示给学生看并设疑:“要是将这只‘小船’放入水中,它会怎么样呢?”学生以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操作,他们发现放入水中的小船在水面上漂了起来。“这是为什么?”笔者发问。“因为它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学生兴奋地列举出着:“我跟爸爸去海里游泳,救生圈能漂浮在水面上。”“课间我们不小心把足球踢入了水池中,它能浮在水面上。” “气球能够升上天空。” “不对,水对气球没有浮力。”“空气对气球有浮力。”……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着、辩论着,最后笔者适时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不但是液体,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的作用。那么,请大家思考浮力的方向朝哪?”“向上!”学生又一次异口同声。“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向上呢?”一生说:“只有向上才能够将橡皮泥、轮船、乒乓球、救生圈、气球等物体托起来。”笔者给予认可:“大家说得有理有据,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我们所说的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不是跟浮力也有关系呢?请往这边看——” 笔者像变魔术一样将刚才的那只“小船”又捏成了一个小球放入了水中,小球一下子沉入水底。“请大家想想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思考片刻,一生回答:“不受浮力,因为它已经沉下去了。”另一生反驳:“可刚才捏成小船在水中,明明受浮力的呀!难道浮力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第三位学生说:“为什么小船受浮力,而小球不受?我认为应该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只能是浮力变小了,所以沉下去了。” 第四位学生发表意见:“我赞同他的观点,应该是受到浮力,只是浮力变小了。有一次我在河边玩耍,将水里的石头搬出来时,发现石头在水中轻,搬出水面后变重了。”听着学生头头是道的发言,笔者鼓励道:“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那么,到底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作用呢?请大家借助课桌上的弹簧测力计、石块等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实验活动中,笔者深入各小组观察学情。“经过一番实验,同学们已经确定沉入水中的物体仍然受浮力的作用。那么,老師想回到刚才讨论时大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小船时漂浮在水面,说明受到的浮力大;捏成小球时沉入水底,说明受到的浮力小?究竟是谁让浮力有时变得大有时又变得小呢?”至此,引入所学内容已经水到渠成,笔者趁机板书课题——“探究影响浮力大小

的因素”。

上述案例深入挖掘了物理情境的教学价值,教师通过橡皮泥捏成的小船在水中漂浮的画面.引入浮力的概念,同时通过讨论了解生活中有关浮力的现象,帮助学生建构浮力的印象;然后,借助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沉入水底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此时的小球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后续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作好了铺垫。教师的情境演示,不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而且把重点放在启发他们思考,尝试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以及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上,较好地促进了对相关知识的充分把握。

二、联系相似事物创设有效的模拟精境,追求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模拟情境”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条件,借助栩栩如生的图像以及引人注目的动态的音频、视频等资源模拟出的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究热情与动力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恰到好处的原则,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现象可借助多媒体来解决,但不能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比如,在教学“电压”这一内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模拟情境——笔者借助课件呈现相关的示意图,然后发问:“同学们,请大家观察此装置图,要想让涡轮转动,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需要水流。”笔者进行课件演示——打开了阀门,却没有水流发生。“那如何才能形成水流呢?”一学生回答:“向A杯中加水。”根据学生提示笔者向A中注水,“使A、B两端有水位差,即水压,就会形成水流。”笔者继续借助课件呈现示意图:“请大家观察第2幅示意图,电路中的电灯、开关、电源分别与水路中的什么相类似?”学生陷入思考状态,然后进行交流与分享。最后,笔者适时总结并点拨:“涡轮的旋转离不开水流;同样,灯泡的发光离不开有电流,电流是由电路中大量的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它的产生是电路两端电压发挥作用的结果。”“那如何才能获得电压呢?”笔者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说:“接入电源!”接下来,针对“电压”这个概念,师生一同步入了新的探究。

电压的概念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是学习本节课的难点。上述案例借助课件,通过将电流、电压、电源分别跟水流、水压、抽水机类比,创设了科学化的模拟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入浅出,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电压这个概念的建构过程以师生交流为主,借助课件进行形象展示,将图形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实现了电路中微观情景与水路中宏观现象的一一对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