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口的空间变化复习教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人教版第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年级:高三年级

2.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教版

3.所属的章节: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二、教学设计

1、高考分析:

考纲展示: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等主要原因。 考点扫描: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1)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如2010年福建卷第9题,2013年全国课标卷Ⅰ第7—8

题,课标Ⅱ第1—2题,2013年北京卷第3题等。

(2)人口迁移的影响:如2011年福建卷第3题,2013年天津卷第12(2)题,2013年

北京卷第3题,2011年海南卷第16—18题等。

切脉高考: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不同年代的人口变化统计图,考查人口变化的特点,推断所属的国家。 (2)常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统计图,考查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

及影响。

(3)常结合表格统计资料,根据数据考查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影响。 (4)常结合区域图和产业转移的相关信息,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等。

2.内容分析:本课知识点较多,但较易准确把握;内容包括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理

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学情分析:高三年级的学生,对高一年级所学的知识虽然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这些知识

点理解不够深入,也没能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些不足有待高三年级复习时巩固提升。

4.设计思路:既弥补学生对高一年学习的遗忘又有别于高一年的新课教学,以备考应考为重

要任务,落实考点,理清线索,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先是基础知识回顾,后利用高考例题落实本节高考考点,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5.复习目标:

(1)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1

(2)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6.重难点:重点:1.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以高考考纲要求引入本节高考考点,明确本节的高考考向。 (一) 区分概念:

1、 人口移动(人口空间变化)、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也叫做人口空间变化。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通常为一年以上)。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如: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学生活动: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长期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2、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2

跳转到第(三)部分中国的人口迁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练习,使学生对易混概念更容易掌握应用。 (二)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由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19世纪以前 旧大陆->新大陆 特 点 已开发国->未开发国 集团性、大批量 迁出地 区 迁入地 区 迁移原因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劳动力多于国家->劳动力不足国家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新大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扩迁入地矿产开发 张。 欧洲->美洲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迁移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 亚非拉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和西亚 路线 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南欧->西欧 义招工) 影响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促进迁入国经济发展 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注:1、无论是19世纪以前,还是二战之后,始终都是人口迁出地的大洲亚洲、非洲;始终都是人口迁入地的大洲是北美洲;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欧洲则相反。

2、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迁移 (三)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特点 3

流向 目的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 大批迁移 政治力量的束缚;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 的地区 新中国成 计划经济体制;严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 开发工业基地、垦立到20世格的户籍管理制移,规模较小,以行东北;由沿海迁往荒、支援边疆建设。 纪80年代 度。 政调动为主。 内陆。 20世纪80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变 由内陆迁往沿海、 务工、经商 年代中期以来 化;组织性人口迁移城市和工矿区; 比重下降,自发性比由农村迁往城市 重上升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注意:1、人口迁移方式:主动与被动;自发与有组织。

2、流向:注意表达方式,如内陆向沿海、山区向平原、欠发达向发达、东北向西

南等。

3、迁移者特点:如劳动力、老年人、科技人才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结合问题加于思考,

增强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把握。

【例1】(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4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例2】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图2),分析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多于郊区;

B.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 区人口增长幅度; C.郊区中东、北部郊区人口增长快于西、南部郊区; D.西、南部郊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 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和矿产)

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婚姻家庭) 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等) 2、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1)迁出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加强了与外界社会

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有时会造成人才的外流而影响本地的发展。

(2)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

的发展;加强了迁入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

5

的发展。

【例3】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3-4题。

3.民工大规模流动对流出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A.加剧了水土流失 C.缓解了人地矛盾 4.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B.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例4】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B.弥补了劳动力不足 D.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据此回答5~6题。

5. 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6.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四、应用提升,落实考点

设计思路:利用高考例题,要求学生能够根具题目给出的文字、数据、表格信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图5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完成9—10题。

6

9.导致该都市四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收人较低 B.西部、北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 C.东部、南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 D.西部、北部地区制造业集中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采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数(人) 迁入人数(人) ≥60 45~59 25~44 15~24 0~14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五、教学反思

700 1600 2000 2400 640 800 5000 30000 27500 5000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