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发性高血压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62例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530・ Journal ofClinical andExperimentalMedicine Vo1.11,No.7 Ap 2012 原发性高血压病平板运动试验 阳性62例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吕建琼 李颖 李京(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电图室 湖北 宜昌443003) 【摘要】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资料完整 的62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冠脉造影阳性39例,阳性符合 率为62.90%(39/62),其中单支病变17例,双支病变l3例,多支病变9例。平板运动试验假阳性者23例,假阳性率为 37.10%。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假阳性率高,正确分析平板运动试验的假阳性原因,对提高冠心病 无创性检查的确诊率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平板运动试验假阳性冠状动脉造影 平板运动试验(TET)是冠心病无创筛选首选检查 右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狭处血管的横 >50%为阳性。正常或狭窄<50%为冠状动脉 之一,由于其无创、经济、检查方便等特点易为广大患者 断面积I接受,作为临床冠心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辅助手段 造影阴性。1支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为单支病变,2支以  已经被广泛采用。在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中,我 上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为多支病变 J。们发现TET阳性,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结果在原发性高 2结果 血压病患者中比较普遍。现将我院心内科住院的62例 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冠状动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t>50%的患者 TET阳性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报 有39例,rI’ET阳性符合率为62.90%,其中单支病变17 例,双支病变l3例,多支病变9例。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 显狭窄或未达阳性标准者23例,TET假阳性率37.10% 收集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间我 (23/62)。其中伴高血脂、糖尿病者24例中23例呈阳 1.1一般资料院心内科住院的TET阳性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62 性,阳性率为95.83%,且有17例表现为双支或多支病 例,对照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9 变;38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者仅16例阳性,阳性率为 例,女性23例;年龄42~75岁,平均58.5岁。伴高血 42.10%。证实有22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ET为 脂者15例,糖尿病者9例,其中同时伴有高血脂、糖尿 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率为57.89%,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病者6例。余38例为单纯性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阴性患者中,狭窄<50%8例,正常冠脉14例。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 3讨论 南的标准¨ 。 TET由于具有无创、危险性低、花费少、检查方便等 优点而成为冠心病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的重要辅 1.2.1 TET使用GE—Marguette公司生产的CASE一 助检查之一_4 J。众多研究证实其敏感性和准确性较 1.2方法 800型活动TET仪器。采用改良Bruce方案,运动前3 d 高,但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假阳性,如自主神经功能紊 停用影响心率及扩血管药物,试验避免饱食之后。运动 乱 J、高血压病、x综合征、心肌病等,有一定的误诊率。 前常规记录l2导联心电图、测量血压。运动中每3 本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TET假阳性率37.09%。 arin、运动终止即刻及运动后每2 min同时记录12导联 不伴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假阳性率 心电图、血压、心率,并记录症状。运动终点:①达到或 57.89%,可能因高血压引起左室负荷增加,使心内膜下 超过最大目标心率(220一年龄)×85%;②心电图达到 冠脉血管灌注减少到一定程度,而不能适应心肌氧耗的 阳性标准;③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④出现严重心律失 增加,即使无冠脉病变,亦能引起sT段的压低,反映左 常;⑤心率在1 min内减少2O次,收缩压下降20 mrnHg 室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加重或左心室功能不全,但不反映 以上;⑥体力不支等原因主动要求停止。运动试验阳性 冠状动脉本身病变,而呈假阳性结果。因此虽然TET是 标准:①与运动前相比,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电图sT段水 很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但不能单纯根据运动试验 平型或下斜型(J点后0.06~0.08 s)压低I>0.1 mV,持 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冠心病的诊断,应根据患者是否伴 续≥2 arin;②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高危因素,并进一步 0.1 mV|2 J。③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以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率,降 1.2.2冠状动脉造影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Ad. 低TET的假阳性率,才能更客观地评估冠心病和提高预 vantx LCV Plus C形臂心血管数字减影一血管造影机, 测能力。 用Judkins法穿刺右股动脉,选择性多体位、多角度行左 (下转第532页) ・532・ Journal ofClinical andExperimentalMedicine Vo1.11,No.7 Apr.2012 2.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皮下出血,l例牙龈出 通有以下作用:①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② 血;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均经对症处理后 抗神经细胞凋亡,抗氧化,抗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缺氧 好转,未影响治疗。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无明 性损伤有保护作用,改善神经细胞膜流动性,抗脑水肿; 显变化。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3讨论 ③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④显著降低血浆黏度、纤 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微循环。从理论上 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问 讲,巴曲酶与血栓通联合应用,可以从不同环节、不同机 题,国内资料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约占28%,柱一基底 制、不同靶点阻止脑梗死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本次 动脉系统约占54% j。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本 研究在应用巴曲酶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进展性脑 原因还是脑血栓的形成过程在继续,缺血半暗带渐进性 梗死的总有效率为94.5%,与对照组82.9%比较,差异 低灌注,导致梗死灶体积扩大。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是 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巴曲酶联合血栓通治 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脑缺血密切相关。 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明显提高,较单用巴曲酶疗 同时,病变脑组织迅速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 效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较为 乳酸堆积、氧自由基释放、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氨基酸的 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良反应等,亦将导致神经元死亡,而出现神经功能缺 损,脑梗死进展。巴曲酶是一种分子量为36 000 Da的 单链蛋白酶,它选择性地作用于FIBAa键之末端的精氨 参考文献 [1]王薇薇,王新德.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神 经科杂志,2004,37(4):346—348. 酸、甘氨酸之间,使血中FIB分解成为纤维蛋白单体,单 体聚合成多聚体,多聚体再被巴曲酶进一步分解为纤维 蛋白降解物(FDP),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J。同时巴曲 酶能诱发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红细胞聚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5. [3]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 杂志,1996,40(6):381—383. 集和沉降,增强红细胞的通透性及变形能力,降低血管 阻力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L6 J。巴曲酶的这些作用确立 了巴曲酶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治疗地位。本研究亦证 实了巴曲酶可有效降低血中的FIB。 中药血栓通,其主要成份为三七总皂苷,文献报道 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及其后遗症有确切疗效,能减轻脑 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损伤,降低凋亡蛋白酶的表 达 J。还有研究显示,三七总皂苷能减少脑缺血再灌 注损伤所致的脑梗死体积,减轻线粒体水肿,还能明显 延缓缺血神经细胞的能量耗竭,促进再给氧时细胞内高 能磷酸化合物的合成 。。。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血栓 [4]张洪,梅元武,孙圣刚,等.脑缺血与高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 华神经科杂志,2000,44(5):305—307. [5] 于岚,关颖,徐瑛,等.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1例 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4):7O一71. [6] 李爱静,刘海华.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不同时间脑梗死的疗 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271—272. [7]李花,邓常青,熊艾君,等.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 内NGF和bFGF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2): 219—221. [8] 陈北阳,李花,熊艾君.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 损伤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6(4):4—6. [9]李花,邓常青,陈北阳,等.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 caspase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2):189—193. [10]史以菊,邢国庆,孟庆华,等.三七皂苷对脑梗塞所致神经功能障 碍的影响[J].中成药,2001,24(10):729—731. (收稿日期:2012一O1—01) (上接第530页)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 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 [2]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60—1261 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3):189—191. [5]洪丽,潘晓杰,杨延宗,等.影响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准确性 的因素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2):96—98. [6]林振丹.运动平板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研究[J].实用心 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735—736. [7]刘卓梅.227例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222—224. (收稿日期:2011—1l一06) [3]胡大一,柯元南,颜红兵,等.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0—94. [4]毋会艽.268例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