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翁的“长寿诀”
作者:刘锴
来源:《祝您健康》2013年第06期
在辽南郭家村有位101岁的长寿翁,村民们都尊称他为“百岁仙翁”。老人至今已然是“四世同堂”了,这在当地是极为罕见的。老人之所以成为“百岁仙翁”,主要得益于他一生中始终遵循自己总结出来的“长寿秘诀”。
这位“仙翁”名叫刘炳阜,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后,一直在家乡务农。老人的“长寿诀”是——
练筋骨三更起舞,归林泉远离尘喧; 清淡口八分即饱,戒烟酒唯好诗书; 与人善遇事宽容,保常态不喜不悲; 求上进精神不老,会老友谈笑风生。
“练筋骨三更起舞”。刘老年轻时即喜欢练气功,他认为气功有利于畅通血脉,强身健体。因此,这些年来一直没有间断。百岁老人了,如今练起气功来依然有板有眼,一招一式都透着娴熟和仙风道骨,而且“不上喘”。近年来,老人还经常到郊外去参加体育锻炼,踢踢腿、散散步,偶尔还会和家里的小猫小狗“赛一圈”,看得家人是既开心又担心。
“归林泉远离尘喧”。刘老原来家住闹市区,60多岁的时候搬到了郊外的一片柳林里。柳林四处不着屯,环境极其幽静,老人得以在这宁静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每天都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中。闲暇时,刘老就拎个马扎,揣上收音机,到林中的树荫下,看看书报,听听评书,间或还约上几位老友,在树林里唱几段京剧。
“清淡口八分即饱”。刘老在饮食方面比较随便,除了节日,大鱼大肉很少人口。平时喜欢吃清淡一些的主副食,尤其喜欢吃豆类食品,水豆腐是餐桌上常备的菜肴。每顿饭,老人都吃八分饱。老人说,吃八分饱对胃肠有好处,利于消化。饭后,他还要领着孙子、孙女在柳林里走上几圈。
“戒烟酒唯好诗书”。年轻的时候,刘老抽烟喝酒。进人老年后,他便戒掉了烟和酒,转而迷上读书和写诗。老人读书很杂,只要有趣,他都爱读。偶尔也和老友们唱唱和,写些诗词。老人认为,经常动动笔,有利于锻炼脑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人善遇事宽容”。在村中,刘老的人缘是最好的。他平时总是乐呵呵,待人接物坚持“宰相肚子能撑船”,遇事讲究“与人为善”、“吃亏是福”;从来不与人争利,更谈不到争强好胜了。老人说,街坊邻居住着,有啥过不去的事?相互间让一让,也就满天云散了!
“保常态不喜不悲”。刘老对人对事有自己的处世原则,生活不大喜大悲,遇到喜事也不盲目乐观,更不会“喜出望外”、“喜极而泣”。遇到悲伤的事,老人也很看得开,尤其是自己的晚辈去世,很多老年人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刘老则认为,生与死,是自然规律,与其哭得死去活来,不如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时光。
“求上进精神不老”。刘老认为,人到老年,生理可以衰老,但心理不能衰老,应当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向上精神,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当落伍者。因此,刘老在生活中,非常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也愿意和年轻人结成“忘年交”,而且还自己找事做,参加村里出板报、搞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事情。
“会老友谈笑风生”。刘老很喜欢社会交往,他不欣赏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冬夏与春秋”的“冬眠生活”方式。老人经常约请老友来自己家里做客,大家在一起闲聊、唱和,在谈笑间送走了晨昏。
秉承长寿之法,刘老活得充实、活得硬朗。如今,已逾百岁高龄的刘老依然每天乐呵呵地行走在林间的小路上。虽是百岁白头翁,老人却身板结实,耳不聋,身不弯,口齿清晰,待人接物,毫不失礼,还能做些简单的家务,这令全村人好不羡慕,都夸老人养生有道。 (编辑 林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