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题 目 社会学角度看待东西方文化差异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任课教师
二O一三 年 月 日
摘要:西方文化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东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不同之处,然而有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日益频繁,探讨中西文化的总体差异,目的是通过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达到借鉴别国文化中的精华,发展我国文化,同时积极探讨跨文化沟通的方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中西文化 差异 跨文化 沟通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得跨文化交际如潮如涌,蔚为壮观。在这之中,不难发现,东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价值观也不一样。所以说,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的行为,换在某种外国文化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是无礼的行为;一种文化下的人满怀好意的一句话,另一种文化的人听起来可能就是讽刺或侮辱。正因为文化是有差异的,要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来加深对其文化的理解。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对我们客观准确地理解各自的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也会有很大帮助。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 1、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
“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2、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1.价值观的差异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这也就是整体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在中国这种文化里,整体的存在胜过个人的存在,个人
1
努力适应、符合群体的要求,体现自我的行为是受到谴责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集体主义胜过个人主义。西方文化则存在明显的反差,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人必须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奋斗,为自己才能维持社会正义,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和社会,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每个人都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一个人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2.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四. 建立有效跨文化沟通的措施
2
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必须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从而实现文化认同。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分析,特提出以下措施以促进跨文化沟通,实现文化认同。 1.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们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避免无谓的价值冲突、无效沟通或沟通误会,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一种基本要求。为此,应该做到:在沟通实施前,沟通双方至少应当了解沟通对方 文化和自己所在文化存在的各方面文化差异,并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而且了解得越多、越详细越好。在沟通过程中,针对较为浅层面的文化符号差异,应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的沟通措施;针对较为深层面的规范体系差异和认识体系差异所导致的沟通障碍,要能够准确地找出,并且要尽可能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在沟通结束后,应尽力总结沟通的经验和教训, 并且经过数次沟通后,从中探讨相关的沟通规律。 2.保持积极沟通心态。
上述跨文化沟通的主观障碍对文化的评价都不乏偏颇之处,原因在于沟通者都没有持正确的沟通心态。沟通有三种心态,即“积极”、“退缩”、“侵略”。三种心态将会导致不同的沟通行为:积极心态在于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但又不侵犯对方文化;退缩心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冲突或取悦于他人,甚至以牺牲自己文化为代价;侵略心态则在于求胜,特别是通过牺牲其他文化而获取胜利。就沟通者自身所处的文化而言,退缩心态反映文化触角效应,侵略心态反映文化光环效应,两种心态都不利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因此,我们应该选择积极的沟通心态。 3.努力实现文化认同。
3
文化认同是指通过跨文化沟通,实现沟通各方对他方的文化予以足够的理解、承认和尊重,从而保证组织事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蓬勃发展。理论上说,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目标是实现文化认同。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沟通各方对对方文化要有 一种宽容的立场、积极的态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1)文化上求同存异,即暂时搁置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别,积极寻求两种文化的共同点。当然,要做到文化上求同存异,沟通双方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不是采取盛气凌人的姿势;(2)沟通中相互适应,即在跨文化沟通中努力适应对方文化。我们应当将每一次跨文化沟通当作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适应性;(3)思维上消除定势,即打破跨文化沟通中的思维定势,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思维定势往往并不是沟通者主观上的故意,在沟通中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因此值得我们关注。
.
结束语: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文化的差异和突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这些差异冲突却并不能说明哪种文化更优越,毕竟, 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文化中的精华“, 洋为中用”,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文化。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