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回顾:
知识点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号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液态的水 又凝结成液体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 [实验4]少量石灰石中加入适量盐酸 3 蓝色的硫酸铜溶溶液中立即出现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 液等 淀等 4 颗粒状石灰石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二氧化碳气体等 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 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 变化 沉淀 等等 1
实例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关系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发, 食物腐烂 木材制成桌椅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知识点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能反应,石灰石能与盐酸能反应,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
其性质也不同。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现出来的性质 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测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 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定性等 发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知识点四、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2
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
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
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知识点五、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3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典例讲析:
【例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4
【答案】D
【解析】淘米、洗菜是把米和菜中的杂质用水冲去,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苹果榨汁是苹果通过挤压的方式把其中所含的水分挤出,苹果汁本来就存在于苹果中,也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葡萄酿酒是通过发酵等多种程序,让葡萄中的有机物质转变为乙醇等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 变式训练一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火箭点火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C.融雪剂NaCl使冰雪融化 D.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纸张燃烧 C 玻璃破碎 D 汽油挥发 变式训练二
1、下列关于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有良好的导电性 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 D.铁制品表面涂“银粉”(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