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动”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进而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那就不妨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动”出精彩。在“动”中有所得,才能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动”感地带。
一、开启童心童趣,创设情境使学生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会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童话故
事情境: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先后飞进了1只、2只……5只小鸟,与此同时,可以要求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出鸟的只数,学生纷纷打出手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突然一声枪响5只鸟全惊飞了,这时鸟窝里还有几只鸟?学生呼之而出:“0”。接下来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鸟窝里一只鸟也没有,“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激发全员参与,利用操作使学生手动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拼拼摆摆、折折叠叠、量量画画等实际操作,认识图形的某些特征。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又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为突出“凑十”法,给学生提供了小棒、十格纸和圆片等学具,使学生在愉快的动手、动脑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体验等亲身“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强大吸引力和无穷魅力,从而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都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引导孩子思考,组织交流使学生口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思维过程的展示。如果堵住了学生的嘴巴,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老师的思维内,对于学生自己的思考也就付之东流,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会乐于思考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出时间,为学生提供动口说的机会,在充分“说”的过程中,学生思维随之展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学生“说”: 1.口述解题思路的训练
如教学6+5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摆边表述运算过程。例如:计算6+5等于几时,可以把5分成4和1,6+4等于10,10再加上1等于11,所以6+5等于11。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完整表达数量对比关系的训练
如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时,就要养成学生完整表述谁比谁重、谁比谁大……以突出数学知识中严谨的数量对比关系。 四、放飞孩子的心灵,互动合作使学生脑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
例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的引入部分,指名让学生说出9的组成。生1:1和8组成9。生2:2和7组成9。生3:5和4组成9。生4:4和5组成9……学生们积极性挺高,但答案比较杂乱,没有形成规律性。见此,我提出问题:你们知道9的组成有多少种吗?不少学生摇摇头。那怎么知道到底9的组成有几种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寻答案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按学习的能力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一个人组织,第二个人记录,第三个人操作学具,第四个人辅助操作的人。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各负其责,很快同学们就找出了9的组成(由于操作的顺序不同,某些同学出现了重复或遗漏)。接下来,又让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怎样才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小组内的学生经过交流,再次合作,最终找到了按顺序操作与记录的办法。这次成功的合作经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欣喜不已,颇有成就感。
真正意义上的“动”,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交流,更主要的是心动,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互动,心灵的交融。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离开了教师的主导往往是不容易深入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有效地把学生的外显学习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享有学习主动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