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gri.Sci.2011,39(34):21127—21128,21227 责任编辑朱淼责任校对卢瑶 川西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探索 徐凯亮,傅红 ,缪晓煜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川西民居是川西平原上独有的传统建筑文化形式,通过分析川西民居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被破坏和保护的现状.提出对川西民 居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川西民居;破坏;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4—21127—02 Exploration of HOW to Conserve and Develop Private Residential Housing in West Sichuan Province XU Kai-liang et ai(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5) Abstraet Private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Siehuan plain iS a uniqu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form.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styles of private residential housing in Sichuan Province,its damages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were analyzed,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local buildings. Key words Private residential housing;Damage;Conservation;Development 1 11I西民居的风格特点 1.1建筑选址思想。 在建筑选址上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环境 我国有两大建筑体系:民间建筑和官式建筑。前者是我 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生产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 相融合,临路沿河或依山傍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 1.2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布局上主要以庭院作为建筑的中 用于日常居住的一种建筑物。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 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加上古代社会通讯和 交通极为不便,使我国的民居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 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流派,如川西民居、徽派民居、苏南民 居和各少数民族民居等。而川西民居以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重要代表。 川西民居就是7iI西平原上广泛分布的民居建筑。7if西 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又称成都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 坝子”,包括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等地(图1)。这里 气候温和多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古山清水秀,适于农 心组织空间,但川西民居的庭院与西北、岭南、江南等地的庭 院均有所不同,虽然有明显的中轴线,但严格并不对称,布局 自由多变。平面形式主要有一字型、L性、三合院、四合院 等。同时由于川西平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潮湿多 雨,所以川西民居的布局开敞通透,融合了合院和厅井的特 点,围绕院子布置的房间以挑出的檐廊连接,并设置有全开 敞的过厅、连廊等,结合院子和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不 断输入新鲜空气,带走污浊的空气和潮气 。 1.3建筑结构 结构上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梁柱横断面 小,省工省料且适合川西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大型宅院则 混合使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木结构,两侧山墙面使用穿斗式而 中间则使用抬梁式来形成拓宽的厅堂,从而解决穿斗式结构 空间狭小的缺点。屋面为两坡悬山顶,多做成长短坡,前檐 耕,故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川西民居按照使用性质和规 模可分为农舍、城镇民居和庄园宅邸,不同的建筑类型的规 模、选址、社会地位有所差异,但这些差异仍然是建立在一些 共同的风格特征之上。 比后檐略高,防止过多的雨水排入庭院内。屋面上铺以小青 瓦,不施望板和毡背,透气性好,适合川西平原的气候特征。 由于结构用料均有细、轻、薄的特点,加之屋顶出檐深远,川 西民居在造型上形成了轻盈精巧的风格(图2)。 1.4建筑色彩色彩朴素淡雅,以冷色调为主。青黑色瓦, 粉白色墙,其间点缀着少许青砖,茶褐色的穿斗木构件将白 墙分割得精致优美,加之枣红色的门窗,雕而不画,尽显材料 本色。一些农村中的民居也以土墙、麦草等作为建筑材料, 完全突出各种材料的本色。 1.5建筑装饰建筑装饰做工精细、美观自然,在门窗隔扇、 梁、柱等部位都有做工考究的雕刻,多采用福禄寿喜、琴棋书 画、吉祥如意、动物花草、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方面的题材,形 象生动自然 。有的还带有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痕迹,四川在 图1成都平原范围界定 Fig.1 Range of Chengdu plain 历史上曾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 四川”,大量移民进入四jiI的同时也带来了当地的建筑文化,有 的与四川固有的建筑文化相融合,兼收并蓄;有的则完全保持 作者简介 徐凯亮(1987一),男,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mail:309230191@qq.corn。¥通讯作 mail:th196657@163.corn。 2OI1-09.13 收稿日期 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如各地的会馆建筑(图3)。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 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 2川西民居的现状分析 21128 安徽农业科学 胀,加之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人我国,低层木构为主的 川西民居仿佛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和居住的需要。特 别是20世纪90年代商品房市场的升温,许多古老的民居成 片地被拆毁。这种凝结了先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古老建筑 形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令人担忧,现在主要面临以下 几方面问题。 高且易受到风雨虫害等因素影响,需要定期进行翻修。然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舒适性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广大人民群众缺乏保护传统建筑文 化的意识,风格淳朴的传统民居不再受到青睐,人们不会花 太大精力去对已经“过时”的老房子进行翻新、修补,这就导 致很多民居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不堪(图4)。在不能继 第一,房屋老化,受损严重,居住条件恶劣。由于传统川 西民居主要采用木材、泥土、茅草等作为建筑材料,耐久性不 续居住的时候便被推倒,代之以现代砖混结构的建筑。这些 新建的建筑几乎面貌相似,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图2 JIl西民居的穿斗结构 Fig.2 Chuandou structure in Sichuan residential building 图3位于洛带的广东会馆 Fig.3 Guangdong center in Luodai 图4城市中的幸存的川西民居 Fig.4 Sichuan residential housing survived in modern city 第二,传统民居分布比较集中的古镇和历史街区在所谓 切断延续了几千年的文脉,因此只能对传统川西民居进行及 的改造和重建中破坏严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些历史悠 久的场镇为了吸引游客,纷纷打出“古镇”的旗号,随即开始 在传统民居周围兴建大量的旅游配套设施,破坏了传统街道 的空间结构及氛围。传统民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有的 甚至因为商业利益而被拆掉或者改造为商店、旅馆,原有的 时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传统民居与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有矛盾的,不管是从功 能、节能、耐久性还是居住舒适度看,都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和 生活的需要,一些落后的建造方式必然被淘汰。所以应该采 取分层的方法,在保护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形制的同时,还应 风貌荡然无存(图5)。以致现在到很多古镇都无法令人感 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眼里充斥的全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粗 制滥造的仿古建筑。 第三,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使各个地方都在拆旧建新,座 座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传统民居也在成片地消失。如火如 该寻找其在新时代的新功能和新价值,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 合的方式,使传统川西民居的建筑物和乡土文化特征有效延 续下去。 对于那些保存比较完好而且还在继续使用的传统民居, 应当在使用者自愿的前提下遵循既有的生活模式,尽量维持 其原貌。不做大的改建扩建,只对受损的部分进行维修,进 行结构加固,并且完善其周围的配套服务设施,解决其水、 荼的新农村建设也是以成片地拆除传统民居为基础,在土地 上世代耕耘的农民离开了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搬进了 为他们准备的多层洋房,传统的生活居住模式一去不回。 电、给排水、通风、交通等问题,使得传统川西民居有可能适 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对于那些保存完好但使用者不愿意继续在里面居住,或 者是确实不再适应现代居住生活的传统民居,应当由相关部 门出面,阻止人为拆除破坏。居民拆除老房子无非是因为需 要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新房子,或是为了在新房中继续使用 拆除下来的木料瓦片等以节约资金。有关部门可以按具体 情况给予另外划拨宅基地或提供补助的方式,将那些被遗弃 的传统民居统一征收管理,并通过第一条所述的方法予以维 修保护,改造为“农家乐”或者是民俗博物馆等。游客不但可 以在传统民居中吃饭、休息,真实地感受到传统川西民居的 建筑艺术和传统生活习俗,还能欣赏到民俗服饰、工艺品等。 图5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 Fig.5 Wide and narrow alley after reconstruction 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可以得到满足。同 时游人参观游玩的收入可以作为传统民居的维护资金。 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尽量避开那些价值较高的传 3保护和开发建议 传统川西民居是祖先留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记载了 川西平原曾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状况,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 征服、改造、利用自然所积累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具有 统民居建筑,并对其合理利用,作为文化休闲区,为城市居民 提供缅怀历史的场所。实在无法避让的可以考虑整体搬迁 保护,将其集中到传统民居比较多的古镇或历史街区统一管 (下转第21227页) 极高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 。如果全部破坏重建,势必会 39卷34期 余风呜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 一 21227 由表2可知,西安市2001~2010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无害于生态环境的产业,谨慎布点水泥、钢铁、化工等高能 协调度c都在0.9以上,表面上看是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 耗、高污染项目。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 由于协调度值本身的,没有反映出协调发展的真正水 发展环保产业,最终形成低投人、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 平,所以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D可以更好地反 节约型增长模式。 映两系统的协调状况。 虽然2001~2010年西安市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但是 4结论与建议 2005年以后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今后在发展 根据西安市近10年(2001~2010年)的经济与环境耦合 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其与经济发展相 发展的动态分析,西安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 适应,真正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趋势,达到了良好协调发展水平,但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差异十分明显,并且现行的发展模式也存在着薄弱环节。该 [1]廖重斌.环境与经济 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一以珠江三 市要实现经济与环境优质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 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2]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 展为指导思想,努力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 理研究,2001,20(4):506—515. (1)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保护现有成 [3]赵雪雁.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J].干旱区资源 与环境,2008,22(6):1-7. 果。在目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生态环境 [4]吴跃明,郎东锋.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 建设的情况较为普遍。21世纪以来,西安市区的生态环境质 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 [5]胡聃,许开鹏,杨建 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啊一环境库兹涅茨 量出现波动性变化。因此必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 曲线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24(6):1260—1266. 关系,增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西安是省会城市,是关 [6]傅威,林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模型的比较分 析【J].四川环境,2010,29(3):120—108. 中地区人口、经济最为集聚的区域,同时也是污染较为严重 [7]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的工矿业城市。应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各单位污 [J].地理学报,2OO5,60(2):237一 . [8]秦永东,欧向军,甄峰.基于墒值法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一以徐 染物的排放标准,对于超标或无力治理的单位应进行高额收 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o08(10):19—24. 费,并委托有能力的单位对其污染物进行处理。此外,应当 [9]延军平.西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加快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出版 土,2008. 【1O]乔家君.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资 (2)加快产业结构重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把生态经 源科学,2004,26(1):113—118. [11]郭显光. 的应用【J].系统工茌 堇 济理念贯穿于资源投人、生产经营和社会消费的全过程,广 论与实践,1998(12):98—102. 泛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依法淘汰浪费资 [12]方仓出林,宋吉涛.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 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大力发展有利或 出版社,2010:621—3o4. (上接第21128页) 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社会风俗价值,对于丰富人居环 理保护。比如由洪雅县搬迁至平乐古镇的王家大院就是很 境,增强地域文化特色有着重要意义,应当得到合理的保护。 好的例子。 然而单纯一味的保护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创新其模式,走“保 对于古镇和历史街区,应该将其文化价值放在旅游价值 护并开发”之路,尽量保存传统川西民居已有的功能,并根据 之前,文化价值是旅游价值的基础。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盲目 时代要求填补新的功能,使他们进发新的生命力,与现有的 改建扩建,而应该保持其历史延续性,只对其进行防护和加 社会、经济、城市、文化相适应,使其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 固,尽量维持其本来面貌和使用属性。那些需要有商业活动 参考文献 和现代城市配套的部分应该另辟新址,不能破坏古镇和历史 [1]继和.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上篇)[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O07 街区宁静朴实的空间氛围,应让本地居民参与到新建建筑的 (11):61—62. [2]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上下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设计中,他们才是真正了解居民需求和当地建筑特色的 2003:148—152. 人群。 [3]鲁引.川西西传统民居色彩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5—15. [4]董文英.川西民居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4结语 2010:50-71. 川西民居是巴蜀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