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瑞丽江流域德昂族历史互动中的族源记忆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25卷第4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Vo1.25 No.4 2016年12月 Journal of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Dec.2016 瑞丽江流域德昂族历史互动中的族源记忆 马晓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 00081) 摘要:文章在对中缅边界瑞丽江流域德昂族自我起源VI述史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同源说这一 德昂族社会最具群体影响力的族源观的表述由来及其意义。认为他们有关傣族身份意识的恒定性认知既 是族群演变的真实写照,也是历史脉络中群体社会关系变迁在族群起源表述上的反映。在德昂族民族身 份被国家识别界定后,傣族同源说仍以一种绵延的历史韧性延续至今,作为一种“血缘”标记的族源叙 事来强调德昂族与傣族的民族团结。 关键词:德昂族;傣族;族源记忆;认同结构 在人类学族群认同研究领域,存在着“根 响着族群文化的认同与变迁,但历史互动中的 基论”与“情境论”的二元分析范式。二者理 融合与分化也构成了族群演变的真实性历史图 论的异质性与互补性使得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 景。 够对族群认同的合理性做出诠释。因此,很多 具体到个案中来看,瑞丽江流域德昂族当 学者开始注意到从中观的历史研究视角剖析族 前对自己民族来源的自述与官方认定的身份之 群认同问题的必要性。王明珂谈到,由历史记 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一方面,这种群体的族 忆与历史心性角度分析史料,我们的目的仍存 源记忆本质上反映出自身所处的社会认同体系 于了解历史事实,由此所得之历史事实,可补 及相关的权力关系,族源表述是调适社会身份 充、深化或修正史料表面所呈现的“历史事 的合理行动;另一方面,族源记忆也是维系族 实”。历史人类学的民族起源研究应期盼的是 群根基性情感的基础,它不完全是建构背景下 “客观史实背景”与“主观记忆与认同”两条 的产物。本文从多族群互动历史与口述田野资 研究路线的合流【l】,从文献与口述的社会历史 料着手进行中观历史研究,由地方傣族史料文 记忆中探索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与个人情境, 本还原出以往“权力书写”对边缘族群历史内 特别是当时社会人群的认同与区分体系。 容造成的遮蔽,进而在不断变动的族群关系中 历史事实是历史人类学的学术追求,族群 认识德昂族族源表述变化的历史轨迹。认为族 与民族在本质上是流动与建构的社会组织机 源观这一重要的族群身份及其认同表达是一个 制,新史学的转向已使人们对建构的历史知识 政治性过程,政治权力关系能够对历史上族群 给予了更多关注,但当下过分强调建构的讨论 流变的方向和族源表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 又忽略了对历史本相探寻的研究视角。有关族 而使普通民众的族源知识呈现出一种半虚构的 源记忆的讨论,地方族群政治的中心与边缘影 性质。 ‘收稿日期:2016—10—08 作者简介:马晓帆(1986-- ),男。云南保山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民族学专业硕士 研究生。主要从事族群认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第4期 一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5卷 、“濮"与“越":族群迁徙与族 作为百濮与百越演变而来的德昂族与傣族 群融合 不同族群的交往是族群认同产生的前提, 而交往的前提是群体接触,古代族群之间的迁 徙活动是族群意识生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昂 族与傣族源于百濮与百越,对他们历史关系的 探讨有必要回溯百濮与百越的历史互动隋况。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濮与越的族源关系一 直有争议,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濮越异 源与濮越同源两种观点。濮越异源说又有两种 看法,一种认为百濮是一个族系,历史上各种 濮人在语言文化上是统一的或有密切关系的, 绝非同名而异实,但后来归宿各有不同,属于 民族融合的现象。确有一部分濮人融合到了今 天操壮傣语的民族中,今天滇黔桂地区很多民 族就是越人与濮人融合形成的[21。另一种认为, 濮越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世居于云南西南部的 孟高棉语族群,在历史上称为“苞满”和“闽 濮”,此濮非江汉的百濮,云南古代被称作百 濮的民族是西周末年江汉之濮为楚所逼不断南 迁的濮人,其后大部分与百越民族融合发展成 为今天的壮、傣等民族[31。濮越同源说的代表 是江应棵先生,其认为,中国较早的古籍,凡 讲到南方民族时,不言越而只言濮,以后楚国 诸书记载对濮、越不加区别,前后混称。从晋 到唐宋文献中所记的濮人,多在云南境内,而 粤、桂地区的西瓯和骆越,却不见有称濮的记 载。因此,文献中记载的濮和越基本没什么区 别,他们应是一个民族嗍,对于与百越族源相 关的“僚”这个族名,汉代已有,两晋到唐代 最为常见。魏晋,僚与濮两个族称同时并存, 南北朝以后的著作几乎只有僚而无濮翻。其实 僚就是古代的骆越,在魏晋之后,不再称骆 越,而通称为僚嗍。说明,僚即为汉晋时期濮 与越的融合体网。 从学者对濮、越族源的爬梳中,不难发 现,在绵延数千年的族群接触背景下,百越与 百濮最为特殊的族群现象是他们一直形影相 伴,在迁徙中未能形成彼此完全独立的居住区 域,也不能够彼此完全同化,两个族群集团在 历史互动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2 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澜沧江流域一带,他们之间 的接触是深刻而持久的,两者存在血缘上的融 合性。从族群演变历史来观察,德昂族是孟高 棉语族群、壮侗语族群与藏缅语族群在同一个 地理空间中共生互融的产物,其在历史早期与 藏缅语族群和傣族均发生了广泛交往,但后期 与傣族接触更为频繁。 二、“山傣族"与“山里人":历史 脉络中德昂族的傣族身份意识 社会变迁是与文化变迁相伴随的一个概 念,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学者也用社会文化 变迁来统称文化与社会变迁中涉及的一切范 围。克莱德・伍兹认为,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 是同一发展过程的重要部分,社会指遵守这些 规范的人的有组织的聚合体,社会制度指社会 的互动模式。社会变迁就是社会制度的结构和 功能的改变 。德昂族与傣族先民在漫长的历 史互动中,有过族群间的相互同化,在社会历 史趋于稳定的时空范围内,二者的族群边界并 不鲜明,从史料及田野作业的族源表述来看, 历史上这两个群体往往将彼此作为一个共同体 来等而视之,但由于特定时段内发生了深刻的 族群关系结构的变化,这种互动模式的转化造 成了地方社会的变迁。族源记忆作为社会变迁 心理意识的反映,会对群体既定的身份意识产 生影响。 明代,思可法在瑞丽建立起傣族历史上统 一的麓川王国政权,这一特定的地方社会结构 的变化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元末,蒙古征讨金齿之后,孟高棉语族群 的力量已被削弱,蒲人与傣人之间重新建立了 政治与经济上的依附从属关系,可能初期,德 昂族所归属的蒲人族群还是傣族人的重要依赖 对象。但随着傣族势力的崛起,在族群互动中 双方原有的文化同质性因素被终止下来,同一 区域内的不同族群向着基于资源竞争和强调族 群性差异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就是族 群同质性被消解,族群互动的规范被重新定 义,族群间的分化以一种加速度的形式呈现出 来0人类学研究认为族源传说实际上是处理民 马晓帆:瑞丽江流域德昂族历史互动中的族源记忆 看,瑞丽江流域德昂族至今仍然保持着傣族族 伴随着不同族群社会地位的转换,长久以来族 源的明确记忆,坚称自己是与傣族有着特殊血 群间共同营造的具有平等观念的同源记忆已不 缘联系的民族。族群意识倾向于强调成员中的 族关系的历史素材。元末明初,在西南边疆, 再能够应对社会冲突,族源记忆要做出相应的 普遍血统和自身文化的相似,民族认同往往也 调适以适应社会变迁。族源叙事作为一种连接 是靠解释自己与别的民族的关系来区别标志 群体的根基性资源,一方面被势力削弱的族群 的。德昂族的傣族族源观长期维系的一个关键 作为争取身份的重要政治策略用来获取在地方 社会中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另一方面地位上升 的族群极力抵抗这样的身份建构,以此达到族 群区隔维护统治的目的。 德昂族的族源记忆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向 傣族倾斜的特点,并且几乎生成了一种单线连 续的族源记忆,但这种族源表述并没能够在每 一段历史进程中都被傣族所认同,因为强弱对 比中的族源观是在隔绝与对抗的环境中来进行 表述,它会受到社会边界的强烈制约。在傣族 古籍中,l0世纪盂高棉语族的莽达良侵入陇川 和l9世纪德宏族群纷争时代,德昂族被称为 “滚雷”即“山上人”【8】,在明代16世纪社会 发展稳定时,史籍又将他们称作“傣雷”[91。 从文本语境来看, “滚雷”和“傣雷”的使用 在历史上有周期交替性,一般而言,族群身份 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因此族称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构建,由它所刻画出来的 认同图像就不会是刻板禁止的。当某个阶级的 所谓的特征被延伸至整个民族,某一个人或群 体是否属于民族共同体是以是否符合这个阶级 的标准为转移的 。 “滚雷”和“傣雷”族名 含义中的“山里人”与“山里的傣族”明显具 有认同层次上的亲疏区分。在具体社会情境 中,傣族上层有时会强调与德昂族先民的同源 性,将他们认同为“山傣族”,有时又会把他 们视为“山中的野蛮人”,由于认同是处理我 群与他群关系时的集体意识的反映,在称谓中 认同与否定共同族源,即是为了处理特定时期 的族群矛盾。 三、 “傣族兄弟"抑或“傣族支 系’’:当代德昂族傣族身份意识中的文化 族群性溯源表述 建国后经历民族识别工作,德昂族的民族 身份得到了制度性的确立,但从田野访谈来 因素就是民族文化同质性已使他们与傣族之间 的族群边界趋于消失,在对傣族文化的继承与 认同的过程中德昂族已建构起了一套自我身份 认知的表述话语,他们的傣族族源记忆以文化 族群性历史溯源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从笔者 田野作业中收集的不同地方德昂族族源传说来 看①,内容虽各有异,但核心都在于强调他们 和傣族的同源关系。 芒市遮放镇芒棒寨的德昂族是一个完全 “傣化”的群体,日常生活中以傣族自居。这 里流传着弟兄祖先的传说:相传遮放以前没有 人,傣族是从陇川搬来的,有的德昂族也是, 傣族和德昂族已经有2580年的历史。汉族、 傣族、德昂族是一起分出来的。汉族是老大, 算“岩”;傣族是老二,算“依”;德昂是老 三,称“桑”。也有的说德昂是老二,傣族是 老三。 瑞丽勐秀乡广卡寨的傣族族源传说讲到: 德昂族和傣族以前是一个民族。在抗日战争逃 难的时候大家来到水面,一起坐筏子准备逃 走,筏子是竹子凑起来的,结果德昂族不小心 掉进了水里。德昂族怕水,讲话又讲不清楚, 所以语言就发生了改变。怕水之后,不敢在坝 区在,全部往山上跑,傣族后来就叫德昂族 “滚莱”,指称他们为“山上人”,其实傣族和 德昂族本来就是一个民族,都信一种宗教。 上述传说与史籍记载的族源史显然不同, 人们认为汉族与傣族、德昂族是三兄弟,但最 大的突兀在于时间表述,村民们谈到傣族和德 昂族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才分开的。由此来看, 很有可能“崩龙”这个族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才被瑞丽一带的德昂族获知。族称使用的结果 是使当时模糊的族群分界意识变得清晰起来。 在瑞丽勐秀乡雷门寨的德昂族也流传着与 傣族同源的传说,村民谈到:傣族和德昂族以 3 第4期 滇酉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5卷 前是一个族,兄弟两个,因为傣族人多,就认 趋多元并渐渐贴近族源中的主源主流历史事 他们做老大,我们是老二。因为山上凉快,对 实,“傣族兄弟”与“傣族支系”的族源表述 身体好,我们就搬上来在。坝子热,但地方 意味着尽管人们保持对傣族的认同情感,但地 宽,傣族爱在就给傣族在。以前自己是什么 方社会群体在认识自我族源记忆和族源事实的 族,没有要求,自己想成为什么族都可以。傣 关系上已逐步走向互嵌式的平衡。 族名声大,我们吃穿跟不上人家,是一个族他 四、 “昂’’与“傣’’:从德昂族的傣 们也就不认了。 族源表述对族群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可认识 族群的主观认同情况,了解地方族群关系。雷 门寨的族源传说具有较为明显的建构色彩,认 为德昂族与傣族事实上为不同分类的族群。村 民直接指认傣族为“老大”,但傣族曾经并不 认同这样的族源记忆。由于民族性是超越于个 体的观念和改变着的环境的,在民族关系紧张 的过去,人们更相信民族血缘可信。在今天民 族关系比较正常,较少敏感性的情境下,人们 在民族意识中更多会相信民族身份可变【l1】。因 此,德昂族“德傣一家”的弟兄祖先认同是在 动态性的发展脉络中不断验证的。 瑞丽城郊帕色寨的传说认为:德昂族等于 是傣族的一个支系分出去了,都信佛教,但傣 族和景颇族就不是一个支系,景颇族信仰基督 教。德昂族跟傣族像兄弟一样,一个样子。我 们老大,傣族老二,老二有文字,就拼着用。 寨中泼水节请缅甸人来欢庆,烧白柴,干朵 节,傣族和德昂族都是统一的。 帕色的族源传说具有以宗教和文化来界定 族群身份的特点。这也是一种主观认同,是在 社会互动的文化差异下族群自我归属的身份表 达,文化的趋同感使族源记忆本身显得具有了 现实合理性。 总之,德昂族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维系 着对傣族的身份认同,在法定民族身份已形成 事实上的族界时,当社会生活中可供其观察的 文化符号与傣族文化形成差异,他们即采取历 史溯源的表述方式给予文化特征合理的诠释, 以符合他们所认可的傣族族源观,当然这种族 源记忆也有着一定的族群融合历史参照依据, 不过随着民族优惠政策在德昂村寨的实施开 展,国家民族观念已开始成为扭转普通民众傣 族族源记忆的重要因素,村民对族源的表述日 4 族身份意识看中国西南边疆与中南半岛 北部族群认同结构的演变历程 中国西南边疆与中南半岛北部的主体居民 是傣一泰语族群,关于这一族群的发祥地学术 界一般锁定在今广西、云南与越南交界的区 域。傣一泰语族群迁徙进入现在居住区域的具 体年代,学者认为始于秦,而其主体大部分进 入该地再分化形成诸多新的民族并建立地方政 权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过 程。 据学者考证,古代骆越人大致在公元3—4 世纪开始进入越南西北部,以后形成了一个广 西西部、越南北部到云南南部的泰语民族分布 带。公元l0~l4世纪,越南的泰语民族最终 形成。大概在公元6世纪前后,一支叫做哀牢 或老的民族才开始在老挝北部地区活动。在 10~l3世纪时,随着这些操原始泰老语民族的 发展,以及他们同更早时候居住当地的孟高棉 民族的融合,初步形成了老挝的主体民族现代 老族【l2】。13世纪末,泰国北部孟高棉人的女王 国被泰人的兰那国所灭,14世纪中叶,暹又与 孟高棉人的罗斛合并,泰族在湄南河流域的势 力逐渐膨胀,取代了原先的孟人国家【l3】。而最 西部的傣一泰族群最早6世纪在瑞丽江流域建 立了部落政权,9世纪,该地的掸一傣族各部, 为了反抗孟高棉人的侵扰建立了庸那迦和懦赏 弥两个部落联盟。之后,公元l180年西双版 纳出现了傣族建立的景龙金殿国,又名“泐 国”[41。随着这一区域傣一泰民族的强盛,原 住的孟高棉民族及其建立的古代国家逐渐被傣 一泰族群所替代,孟高棉语诸民族被融人傣一 泰文化圈并被该族体所同化,进而在历史进程 中被整合到同一个社会结构之中。 血缘、文化和政治上的交融造成了该区域 马晓帆:瑞丽江流域德昂族历史互动中的族源记忆  孟高棉民族在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上的模 注释:5年9月至芒市遮放 糊,使他们的族群认同朝着傣一泰族群的一体 ①文中族源传说笔者均根据201性方向转换,这是10世纪以来该区域诸多盂 镇、瑞丽勐卯镇、勐秀乡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高棉语民族共有的族群演变模式。以中缅边界 瑞丽江流域的德昂族来看,首先,族群历史互 【1】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叨.历史研 动带来的融合使不同群体的族群边界趋于模 糊,德昂族与傣族的分类意识不明显,但随着 社会结构的变化,群体区分意识最先开始在称 谓中体现出来。其次,在族源记忆的认同表述 中,村落中流传的傣族族源传说呈现出族源记 忆依附关系和同源记忆平等关系两种不同的模 式,在前者的表述中,人们多认为本族群是由 傣族分化而来,是傣族的一个支系,传说显现 出族群身份地位的不平等,族源记忆在语境中 表达一种对抗与区分的关系。后者的弟兄祖先 同源传说,是在现实情境的聚焦点上来寻找族 群间的记忆交集,以共享族源来加强更为亲密 的一体感。 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与历 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 的建构【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与中南 半岛国家完成了政治版图的重组,民族国家观 念下的各个现代民族已经形成,民族观的多样 性以及政治认同的变动不定性使我们最好把民 族看做相对性的身份砌。被边界线区隔于各国 的孟高棉语族群基本成为了所在国的少数民 族,这些新的民族群体的身份认同必然受到国 家意识形态的塑造,并逐渐与官方语境中的分 类相一致,历史上被卷入的傣一泰族群身份认 同意识开始变化,但“弟兄民族传说”仍是常 被人们用来强调各民族对等团结的符记【 。从 德昂族族源认同表述来看,即体现为傣一泰族 群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外来傣族身份认同与 孟高棉语族群主源认同的二者兼容,反映出少 数民族身份主观认同和国家客观民族身份认定 的统一。 究,2001(5):60~73;50;171—176;17. 【2】汪宁生.濮越异源说【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增刊), 1986. [3]段丽波,龙晓燕.云南百濮考——一个需要重新思考 的民族源流问题【J】.思想战线,2009(4). [4]江应棵.傣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5】宋蜀华.论古代云贵高原的濮、僚族及其和百越的关 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5). [6]龙晓燕.濮、越民族源流关系考释【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7][美]克莱德・伍兹.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1 4. 【8】多永能收集翻译.马忠义整理校注.陇川史话【A】.陇川 县政协编胧川县文史资料(三)【C].芒市:德宏民族出 版社,1992:36. [9]拜甘收藏,线小田推荐,俊孟翻译,李绍诚整理校 注.厍本勐宛[A].陇川县政协编.陇川县文史资料(三) [C].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2:9. 【10】[美]杜赞奇.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合 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 研究[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0;13. 【11]刘薇林,郑凡.共同称谓与多层次的民族认同【J].思 想战线,1996(1). 【12]何平.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泰、老、傣、掸诸民族 的形成叨.广西民族研究,2005(2). 【13]f可平.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与东南亚现代孟高棉语诸 民族的形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1). [1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毅人译.想象的共同 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2011:17. [15]q=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 境[M].北京:中华书局,2009:30. (下转第19页) 5 杨天梅:浅谈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 果愿意可达成协议,到时候共有产权,他们退 报,2016. 休后或假期可以来这里居住,一来可以旅游; [2]罗之基.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Z].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二来可以过上农家生活,吃到生态的蔬菜,对 出版社,1995. 于他们来说投资十万块左右不算什么,例如上 【3】李明富.沧源佤族自治县志团.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 海,投资十万最多就买个卫生间,可对于我们 社,1998. 的老百姓来说就大大缓解了经济的压力,减少 [4]陈卫东.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z】.沧源佤族自治 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2011. 了建房压力,其实对于外面的人来说,云南是 【5】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关于印发沧源国际旅游度假 他们向往的地方,这样的事情也许他们会乐意 区旅游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圈.佤山日报,2015. 去做的,关键是现在缺少这样一个平台。 【6】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圈. 参考文献: 佤山日报,2016. 【1】中共临沧市委三届八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圈.临沧日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Wa nationaf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nyu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zone NG Tian-mei (Party School of Cangyuan County,Cangyuan 677400,China) Abstract: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nyuan inter- national tourism zon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Wa nation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tourism zon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It also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Wa nationality;traditional culture;protection;tourism;construction (上接第5页) The De’ang’S memory of their ethnic origins in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 in the Ruili er Basin MA Xiao-fan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Minzil Universiyt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oral record of the ethnic origins of the De’nags in the Ruili River Basin in the border regions of China and Burm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iew of the shared origin with the Dais most popular in the De’ang society and its signiifcance.It holds that the De’nag’S identity awareness is a true portrayal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e’ang ethnic group,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of socila relations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Even after the De’ang received the national recognition as an independent ethnic group,the view of sharing its origin with the Dai ethnic group has survived until now,a narrative marker of kinship nad a symbol of unity of the Dais and the De’angs. Keywords:De。ang;Dai;memory of ethnic origins;identity structure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