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总374) -d-C. ̄ao W0rid Agriculture 新形势下申非农业合 热点聚焦 摘要:本文对60多年来中国和非洲开展农业合作进行分析,找出了 农业合作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和非洲;农业合作;思路;政策建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 也与非洲一些受援国家开展农业领 1980年以前,中非经济技术合 就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1959年, 域的技术和管理合作,巩固原有的 作基本上是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纯 中国向几内亚政府无偿提供粮食援 援助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 援助的方式进行的。 助,这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最早起点。 会效益。 从1959--1979年。中国先后帮助几 自1980年开始.中国政府逐 随着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 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把单向援助转 内亚、马里、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实 场经济体制,中非农业合作也进入 变为双向合作,谋求国际经济合 施了近180个农业项目.种植面积 了新的阶段,从1995年起,中国政 作,并探索新的合作形式,主要表 达4.34万hm2.包括农业技术试验 府进一步明确了互利合作的对非洲 现为:①在项目选择上.注重了经济 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一些规模较 援助方针,积极推行政府优惠贴息 效益.注重具有示范效果的技术合 大的农场建设。建设水利项目16 贷款援助新方式。鼓励对非洲援助 作项目,不再搞不切合实际的大项 个,受益面积7.13hm 。把中国先进 与发展经贸合作相结合。引导援助 目,避免了资金的无效使用。②在项 适用的农业技术.如水稻、棉花、蔬 资金重点投向当地有资源、有市场 目实施上,采取了包干制和承包制, 菜、茶叶、甘蔗、蚕桑和烟草等农作 的开发性项目,并明确企业是实施 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调动了实施 物的种植技术、良种繁育技术、畜禽 援助项目的主体,取得了一定的经 单位的积极性。③在项目管理上,改 饲养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和海洋捕 济效益,也初步探索了按市场经济 变了建成移交非洲方面管理的做 捞技术、农产品初加工技术等传授 规律开展境外投资开发的一些经验 法,及时提出继续合作,使援助项目 给非洲国家。 1980年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和做法。 :具有持续性。④广泛开展农业领域 的技术和管理合作,巩固原有援助 政策深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中国政府就对非洲援助政策的经援 _ 、 中非农业合作的现状 与最新进展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非洲农业 成果。⑤积极开辟农村能源建设等 新的合作领域。1980---2000年,中 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化的理论、道路与实践研 项目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1984 年开始试行经援项目的承包责任 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援外项目管 合作,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多 理中,加强了技术经济责任制,改变 种形式合作的同时,还开展了一系 了援外项目不注重经济效益的倾 列的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交流、双边 向,避免了资金的无效使用。同时, 技术合作等活动。 究”(批号:O7AJY020);2010年中央级公益性 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现代 农业示范园区的支撑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研 究”(编号:0052O1Ooo1) 1,、 世冬震业Wolrd Agriculture 作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蒋和平 吴桢培 中国和非洲在农业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和非洲进一步开展 国政府实施多项援非农业项目.为 行性考察。通过近1个月的考察,5 资力度,扩大学校、体育场、医院等 42个非洲国家提供水稻种植、淡水 个考察团完成了项目建设地点选址 民生公共设施建设合作,帮助非洲 养殖、蔬菜栽培、农业机械等培训. 和确定示范专业领域等工作,取得 国家提高民生事业水平;加快公路、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了很好的考察成果。 铁路、港口、机场、电力项目建设合 进入21世纪初.中非合作出现 2009年11月9日中非合作论 作,改善非洲国家经济基础条件;推 了新进展,合作领域继续扩大。2006 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举行。中国表 进光缆、通讯、物流中心等项目合 年11月4~5日,中国和48个非洲 示将继续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 作,为非洲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 展”的宗旨.积极推进与非洲国家经 创造便利,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双方 团团长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 贸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为非 政府要密切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 会,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 洲的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基础设 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用好中非 峰会宣言》。此次会议胡锦涛主席提 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从201 发展基金、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 出了8项援非措施.即“今后3年内 2012年3年.中国将向非洲派遣5O 信贷等融资平台,为中非企业开展 为非洲培训培养15 000名各类人 个农业技术组,传授和推广农业技 互利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积极 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 术,帮助非洲国家逐步建立农业技 搭建宏观经济、法规法律、项目资源 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 术推广体系:扩大对非洲农业人力 等信息平台,加强公共信息服务。为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了落实中非 资源支持,3年内平均每年派遣250 中非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创造 合作论坛峰会胡锦涛主席提出的8 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非洲工 便利。 项措施,商务部与农业部加强协调 作。并为非洲培训2 000名农业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 与配合,成立了部际“中非农业合作 术人员。将援建农业示范中心数量 洲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双方在农业 协商工作机制”,制定了援非农业技 增加到20个。继续鼓励和支持有实 和基础设施领域相互需求日益扩 术示范中心项目总体工作方案和实 力、信誉好的农业企业对非洲投资, 大,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前景十 施规划以及援非高级农业专家派遣 推广运用中国农业技术和管理经 分广阔。双方应携起手来,加强沟通 实施方案。在2007年5月中旬,受 验.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 和交流,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充分挖 商务部委托,农业部组织了由51位 加值,提高非洲粮食安全水平。继续 掘合作潜力。及时妥善处理发展过 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对14个建立农 把基础设施作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 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中非农 业技术示范中心的非洲国家进行可 域,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健康快速发 世孕免业w‘】dd A cu|ture 展.不断开创中非经贸合作新局面。 行的援外项目管理政策缺乏对派出 国家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 人员的激励机制,责权利相脱离,长 推广机构,没有专门从事农机管理、i}liii!s-・蠢。 ☆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6O多年来,中国和非洲 期经营意识淡薄,缺少财务管理人 推广和服务的机构及队伍。才、法律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2.利用非洲农业的发展潜力。 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基地非洲大部 农业合作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在 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 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 三 中非农业合作的 工作思路 分地区适宜种植中国短缺的玉米和 大豆.因此,在一些非洲国家建设农 业技术示范中心时.既要考虑把国 影响中国和非洲的农业合作。 1.缺少国家级总体规划和政策 协调 由于资料不足、研究不够、没 有项目储备,目前还缺乏对中非农 业合作开发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工 作.造成项目布局不尽如人意。另 外,由于缺少总体规划,企业不熟悉 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批程序,不 了解对境外资金有什么管理规定, 不知道资金总量如何安排。 2.风险度高。比较效益低下, 影响企业投资非洲农业项目 非洲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也不稳定,环境 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严重,造成在 非洲投资风险较高。另外,由于非洲 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增长缓慢 和国内市场狭小,造成投资成本高, 比较利益下降,国内企业普遍有畏 难情绪。 3.援助与开发脱节 由于国内 援助资金总量有限。援助资金与开 发资金又分开管理.使得农业援助 项目小而分散,投资强度不够,层次 不高。 4.资金筹措困难在新的体 制下.对非洲农业合作开发要逐步 改用国家贴息优惠贷款,但非洲农 业项目的风险大。加上银行转贷, 开发企业不大容易承受。在解决流 动资金方面.企业要使用商业银行 贷款,利率高、期限短,对项目的压 力较大。 5.缺少机制创新 目前尚在执 一,)一 1.开展调研和分析工作。充分 认识非洲农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通过对一些非洲国家建立农业技术 示范中心.对这些周家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和农业政策、自然资源、市场 潜力与开发可行性等进行全面的调 研和分析.确定这些国家农业开发 重点和支柱产业.同时,也为中国将 来在非洲建设境外粮食生产基地摸 清情况,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调研 和分析,不失时机地搜集中国急需 的动植物种质资源。为有针对性进 行种质资源交换和进一步改良中国 的农作物、牧草、蔬菜、家畜和家禽 等品种提供依据。非洲农业基本上 是“靠天吃饭”,对气候、雨量等自然 条件的依赖很大,平均每隔2~3年 就降临一次的干旱对农业的负面影 响极其严重。当地农民接受先进农 业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不仅文化 素质低,而且对采用农业科学技术 缺乏主观要求,由于其优厚的自然 条件(水果较多,充饥便利)和特有 的生活方式,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 其生产行为完全处于一种无序状 态。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 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基本的农业 技术推广手段,农业技术示范推广 及宣传培训工作效率较低。国家缺 乏有力的扶持措施。尽管政府已把 实现本国粮食自给作为政府的一项 发展目标.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鼓 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非洲 内新技术、新品种引入到非洲国家 发挥作用,解决非洲国家农产品产 量低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又要从农 业发展战略角度考虑中国农产品进 口的问题。由于中国是一个土地资 源和水资源较匮乏的国家,所以,在 中国大规模种植玉米和大豆作物往 往受到土地资源短缺的制约。因此, 通过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带动 国内农业企业在非洲国家建立农业 综合开发基地,生产一些市场开发 潜力大的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和木 薯,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3.引导国内农业企业和农业科 研院所。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发 展战略进入非洲的中国企业除了 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还有不少民营 企业和私人企业。目前中国农民在 非洲的发展迅速.已经进入蔬菜种 植、经济作物、养殖业领域。中国企 业投资农业是促进非洲发展的重要 力量。积极探索农业“走出去”的有 效途径将是新时期“走出去”的重要 工作之一。要发挥中国农业技术优 势.推动农业“走出去”,鼓励具备条 件的企业通过兴办农场和农业综合 开发.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和营销 网络。要输出杂交玉米生产技术、杂 交水稻生产技术、高油大豆生产技 术、植物保护技术、设施园艺技术和 农业机械技术.带动中国种子、设施 园艺设备和小型农业机械产品出 口。同时,发挥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 世寥震业World Agriculture 20106(总374) .优势,筛选一批有实力的农业科技 发经营空间有限的国家。二是直接 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由国家 企业,在非洲建立一批重要良种繁 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由国内具有一 或者政府购置土地、搞一点基本建 育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从事玉米和 定农业开发经营经验和能力的企业 设,让企业租赁使用。另外,可根据实 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获得较好的 直接承包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 际需要.由政府在国外建立统一的机 经济效益。 建设和运营。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受 务站,为“走出去”农业企业和农户有 4.探索以中国企业为经营主 援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开展农业 偿提供机械耕作、收获等服务。 体。依托国内的科研院所技术力量 产业化开发经营空间广阔的国家。 3.逐步扩大对非洲农业合作 进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承建和管 科研院所作为示范中心的技术支撑 磋商与协调机制。努力加强信息 理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进人非 洲。以企业为主体,双方企业开展合 作,在“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重实 际、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拓宽中非 合作的渠道。境外经济效益好的中 资农场(包括私人农场)反映了一个 客观事实.即该项目已适应所在国 的市场环境、技术要求、管理要求以 及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这种适应性 对于援助项目长期持续存在也是必 需的。单一的援助行为效果有限,必 须对农民从培训、示范、影响、竞争、 提高获得物资和服务的便利化等方 面多管齐下,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非 洲农业发展水平。企业作为援非农 业技术示范中心的经营主体,应充 分发挥要素组合和管理优势,引入 现代经营管理手段,形成示范中心 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 制,用以保障示范中心的正常运行。 5.需要探索不同的运营模式. 实现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 展被当地市场接受是项目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保证。被当地市场接受 是农业合作项目成功与否的前提条 件,就农业生产而言,中国推广的农 产品要适合当地人的口味,竞争得 过进口产品,才能在当地站得住脚。 建议采用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以农 业教育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和对外 经济合作等事业单位为项目实施主 体。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受援国农业 资源禀赋较差,开展农业产业化开 单位,为示范中心提供新技术和新 品种.培训、培养当地农业科技人才 和农民,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成 果的优势,并与非洲国家农业技术 推广部门相结合 推进援非农业技 术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关政策建议 1.合理制定中非农业合作的规 划 非洲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 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差异很 大 加强对非洲各国农业的调查研 究.摸清各国的实际需求.统筹安排 中非政府间农业合作事宜。要尽快 组织力量。收集整理非洲各国的农 业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和中长 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收集整理50 年来的中非农业合作项目资料。在 此基础上,编制出中长期规划、年度 规划,建立项目库。 2.制定一套鼓励企业投资非洲 的政策要放宽农业开发项目的优 惠贷款条件,并参照国际惯例,适当 安排一定数额的技术援助赠款,以 解决项目前期准备费用。对非洲开 发投资应该向农业行业倾斜.加大 农业开发资金的比例,明确农业开 发资金规模。为鼓励企业投资非洲, 开展贸易应该考虑给已取得外贸权 的农业开发企业一定的粮食、茶叶、 化肥、农药等生产、生活资料进出口 配额。在非洲进行农业项目的开发, 沟通 在中国驻非洲重点国家大 使馆设立农业处,设专职农业参赞 或农业专员,加强对非洲国家农业 合作的协调,沟通信息,提高效率。 及时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调整中 国与非洲各国的农业合作项目,为 企业在非洲各国的农业投资提供 咨询与服务。 4.完善中非农业合作机制。营 造中非农业合作良好外部环境 中 非农业合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有 效的机制。可以在中非合作论坛后 续行动委员会框架下设立农业工作 协调小组,建立外交、商务、财政、税 务、海关、银行、行业组织、科研机构 和部分企业等的协调机制,完善中 非农业合作的各项政策和办法。 5.在有代表的国家或区域建立 农业研发中心或农业生产基地在 非洲不同区域或重点国家,各建立 一个农业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中心 和农业生产基地,作为中国农业技 术和产品的常设示范场所、推销窗 口和技术培训基地.提高中非农业 合作的覆盖面,扩大中非农业合作 的影响。对非洲其他各国提供示范 作用,引导他们发展现代农业。 6.结合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示 范中心.引导中国农业企业和农业 科研院所。实施农业“走出去”的 发展战略通过在非洲建立农业技 术示范中心,输出中国农业科学院 一 一 2010.6(总374) 世《噱业World Agncullufe 和其他农业科研院所杂交水稻生产 8.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 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3. 技术、优质小麦、高产玉米、高油大 技人员参加援非农业工作经选派 2]王成安.中国对非洲援助[C]//迈向21 豆生产技术、动植物保护技术、设施 参加援非农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农 [园艺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带动中 业科技人员,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 国种子、设施园艺设备和小型农业 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与原单 机械产品出口。 的非洲论文集.1995. [3]王强.在新形势下继续开展对非洲农 业援助的几点建议[M],/跨进21世纪 位同类人员享有同等待遇.优先解 的国际经济合作.北京:中国对外经济 贸易出版社.1997. 7.建议将种质资源引进/交换 决其夫妻两地分居等生活困难,有 工作纳入援非农业合作范畴 国外 条件的单位应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 [4]郧文聚.21世纪的中非农业合作[J].社 农作物引种是中国农作物品种资源 害保险。由于非洲大多数国家是发展 建议建立援非农 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 作条件艰苦。因此,会科学,2000(5). 5]金伯生.中非经贸合作前景灿烂[J].社 工作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国外引种 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较差,野外工 f会科学,20o2(1). 6]唐正平.前景广阔的中非农业合作[J]. 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非洲有 业科技人员津贴制度.所需经费由中 [50多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 央财政负担。提高援非农业科技人员 丰富,尤其热带植物,如腰果、木瓜、 的待遇,逐步使其达到赴非外交工作 800~2 000 竹类等引进作物、品种和种质还很 人员的待遇(每人每月1多。这些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和优异 美元),鼓励和吸引农业科研院所的 社会科学,20o2(6). [7]陆庭恩.关于深入开展中非农业投资与 合作几点看法[J].社会科学,2003(1). [8]李嘉莉.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若干 思考[J].世界农业,2O05(5). [9]贺文萍.关于加强中非全方位合作的 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2006(8). 种质在中国直接推广利用或用做亲 科技人员参加援非工作。 本培育新的品种,使中国的农作物 产量不断提高。因此,建议将非洲国 农业交流与合作范畴。 参考文献 家种质资源引进交换工作纳入援非 [1]吴兆契.中国和非洲经济合作的理论 [10]任雷鹏.中非科技合作空问巨大[N]. 科学时报,2006-11-0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下 ̄蜘hYll 要 目 澳大利亚粮食生产流通的发展趋势及启示借鉴……..…….…………….…………….谢颜 李文明 韩国食用菌生产与贸易……………………………..…………………………..……肖 琪 张俊飚 美国蜂产业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李赛男 王 芳赵元凤 德国合作社审计协会的职能、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李敬锁 郑 丹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潜力及对策分析………..………………………….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 中国一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研究……………………….…………………….……………邵昱晔世界三大农机企业市场开发研究及启示…….,………………………………………钟铧赵蕾 杨宝玲 一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