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
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咸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二、中国外交新走向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外交战略做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
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中国外交规划了路线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
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两大挑战
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安全压力急剧上升。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2009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制造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二是发展任务日益艰巨。十八大明确了未来十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特别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
务,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结构和体制机制的调整,无异于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也不断增强,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释放了各方面参与外交的积极性,网络问政、媒体参政、社会议政,使得中国外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维护和巩固中国发展势头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力在加大,中国寻求和平发展的难度在加大。承受压力和化解压力的压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应对外部威胁
推动军事外交:中国政府正大力展现其军事领域的透明度。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防务与安全的协商对话机制,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交流来展现更加开放透明的军事形象,通过参与各种国际行动来提升解放军的形象,以及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关系。 推动经济外交:经济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中国利用贸易投资等手段支持中国的外交关系,运用传统外交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向周边小国保证,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有利;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来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
加强在全球的经济合作。
不可否认,动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当然,中国外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必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必然会体现在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体现在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更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周边形势同样是波谲云诡。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暗流涌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消失,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仍会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的
影响仍在深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