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来源:尚车旅游网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 一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2.“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

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 )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3.有一部讲述某处商帮商人情感世界的黄梅戏电影,其中有下面一段歌词:“我是一只雁,南来北往任遨游;我是一朵云,飞来飞去遍九州……浪迹商海暂分手,我心永远系徽州!”

如果让你给这部电影选个名字,那么下列最恰当的应是 ( )

A.《晋商情缘》 B.《浙商情缘》 C.《徽商情缘》 D.《苏商情缘》 4.清顺帝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5.“麦哲伦十字架”(MageIIan’Cross)位于宿雾岛“麦哲伦十字架”位于宿雾岛东方的马克丹岛上。这是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后登陆的第一个地方。现在立于宿雾市政府对面那座小神殿中的“麦哲伦十字架”(见下图)是后来当地教会为纪念麦哲伦而修建的。菲律宾人此举是为了纪念他 ( )A.完成了环球航行 B.证明了地圆学说 C.传播了西方文明 D.带来了殖民灾难

6.17世纪时,有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国家,却是整个世界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它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数,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该国家是 ( )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荷兰

7.“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然而,“18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8.如图为在法国取得发明专利的“汽马”。这项发明出现的前提是 ( ) A.马的驯养与使用 B.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 C.电的发明与使用 D.蒸汽机的改良与使用

9.今天人们常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来命名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演进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 )A.改变了

当时工人的经济地位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 D.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0.近代自然经济之所以“瓦而不解”,有人总结,是因为地主“不会废”,资产阶级“没想废”,农民“没废成”,无产阶级“没废完”,帝国主义则说,“废他个啥!”这里的“废”是指废除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国有制 C.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土地买卖制度

11.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

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B.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C.有限度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军事、名民用工业 D.对封建制度实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革新近代化是 12.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來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13.如图为1955年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在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照片。下列与该厂的建成投产不在同一时期的是 ( )

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D.沈阳机床厂

14.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

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15.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16.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

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17.下图为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蒸汽机车,它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

A.淞沪铁路 B.宝成铁路 C.京九铁路 D.青藏铁路

18.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 19.下表是根据(美)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家庭收入的变化 社会阶级 中产阶级 劳动阶级 1929年的收入 ﹩3000 ﹩2780 1933年的收入 ﹩1478 ﹩1118 A.政府干预失灵 B.经济危机深重 C.福利国家破产 D.自然灾害频繁 20.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

A.优化农村环境 B.给农民提供补贴 C.提供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

21.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

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它们 ( )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样 B.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看法一致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2.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

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新经济”的出现

23.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的是 (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24.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

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25.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6.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不动发展。被称为支持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二战后期,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关键因素是“二战”后美国 ( ) A.工业产值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C.是世界政治军事大国 D.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

28.欧盟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结果。下列各项中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的是 ( )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华约组织的建立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29.下列组织中,中国目前加入的是 ( )

①东南亚国家联盟 ②亚太经合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④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30.由于希腊过去两年来经济衰退,财政出现严重支付困难,近日有一国际组织批准总额为

280亿欧元的援助希腊中短期贷款,以支持希腊政府经济改革。这一组织是 ( )

A.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第31、32、33题依次为12、13、15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项目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20世纪1981年 70年代 2.8 1.9 -2.5 1982年 3年 3.6 198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4分)

31.(13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6分)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3分)说明其共同本质。(2分)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2分)

33.(15分)在1500年以后的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亚非拉国家,正如一个埃及记者所说,“我们已经陷入了重围”

请回答: (1)根据所学概括公元1500年之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作用。(7分)

(2)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陷入了重围”的亚洲国家在19世纪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请结合史实说明两种不同反应的类型。(4分)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3)与19世纪的世界市场相比,当今世界市场有什么新的进步?还存在什么“种种问题”?(列举两例即可)(4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给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得出这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掌握与理解能力。解题时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的故土(景德镇)”。宋代时,景德镇成为“瓷都”。B、C、D三项与材料所指不符。

3.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我心永远系徽州”等信息可知描写的是徽商。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由题目中的信息“清”“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敢出界者斩”可知这应为清代前期在沿海地区推行“海禁”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严控中外联系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故本题应D项。A、C两项虽为其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开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顺治”“乾隆年间”,故排除。

5.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题干材料 “麦哲伦十字架”,说明麦哲伦传播了西方基督教,故C项正确。

6.D解析:17世纪,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船只1.5万艘,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7.B解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

8.B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广泛使用,造成了交通领域里一场革命性的重大发明。内燃机的发明和创制,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煤油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一系列新交通工具诞生。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诞生。汽马就是采用内燃机为驱动的一种新的交通工具。故选B。

9.D解析:工人的经济地位没有改变,排除A项,两次工业革命之所以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来命名,主要是因为它们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故选D项;B、C两项从属于D项。

10.A解析: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所以自然经济的瓦解就是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选A项

11.C解析: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举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采用机器生产,雇佣工人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工业化起步。

1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变革压力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题中信息民族企业招聘女工即是此时民族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表现,答案选A,B C D三项出现的时间特征与材料时间信息“1898年”不符。 13.C 解析:根据题干中“1955年”这个信息可知,“沈阳飞机制造厂”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A、B、D也都是在 “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而“大庆油田”是在20世纪60年代建成投产的,故选C。 1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四个选项中,A、B、C三项很早就出现,只有D选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最近20年才出现。故答案选D。

15.A 解析:考查改革开放的影响。由题目中的时间“1982年”即可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故“学英语热”逐渐出现。C、D两项的出现根源于A项。

16.A解析: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加深,西方服饰传入中国。

17.B解析: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因此可判断答案为B。 18.C解析: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D。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选C。

19.B解析:由表中1929年和1933年时间可以判断和经济危机有关,故本题应选B项。

20.D解析: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缩减耕地,压缩产量,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因此选D。

21.A解析: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充当经济发展的守夜人。而凯恩斯主义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二者在具体的手段和方式上不同,但是实质上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二者表面上相互矛盾,但本质目的是一致的,所以答案为A项。 22.C解析:据题干材料“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即高福利,“不会消费”的从属关系和剥削即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为C项。 23.A解析: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B、D两项时间不符,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A。 24.A解析:“苏联热”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苏联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故本题选A项。

25.D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中斯大林是“斯大林模式”的开创者,与材料比喻不相符合,首先排除。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一直剥光为止”即指此,故D项为最佳答案,B、C两项排除。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26.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考查对经济组织标识的掌握。④为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不是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27.D解析: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所以D正确。

28.C解析:对欧盟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华约的建立是二战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C的表述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

29.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0.D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D项符合题意。A、B两项的宗旨是实现贸易自由化,C项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高长期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因此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31.(9分)解析:本题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第(1)问考查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强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图表;第(3)问意在考查“新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

答案:(1)海外市场的拓展;科技革命的推进;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6分) (2)经济停滞,通货膨胀。(2分)

(3)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4分) 32.解析:本题是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考查题。考查了三个关键点: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发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回答时需要抓住三者的突出特点来回答;最后的认识需要注意市场和计划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实行的罗斯福新政、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6分)

(2)特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来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邓小平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 本质:都是对本国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调整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2分) (3)发展经济、加快发展需要改革;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有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2分)

33.(15分)解析:本题以世界市场为中心,考查亚洲国家的两种不同的反应、当今世界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以前相比的进步表现,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答案:(1)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分)

作用:经济交往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得以传播;冲击了旧的社会制度。(3分) (2)类型:中国等被迫打开门户,被卷入世界市场(或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日本等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分)

(3)进步:世界市场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国之间解决市场冲突的方式更加理性(谈判和妥协逐步取代冲突和对抗)。(2分)

问题:有南北分裂、贫富悬殊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分)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